课件电视新闻写作一、电视消息类节目的概念电视消息类节目属于消息的一种,是常用的新闻体裁。要了解什么是电视消息类节目,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消息。为了将消息与其他新闻体裁相区别,很多教科书、词典对消息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比较典型的是《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消息”的解释: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又称“新闻”。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态,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形式。消息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讲究用事实说话。篇幅短小,时效性强。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即把新闻事实最重要、最新鲜、最为人关心的部分写在前面。除简讯外,大多有“电头”或“本报讯”、“本台消息”,正文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和必要背景材料组成。这个解释,科学地概括了一般消息的主要特征:事实是消息的基础。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发生在前,消息报道在后。没有事实便没有消息。消息报道的是真实时间、真实环境中发生的真人、真事。消息是事实的报道。消息不是纯客观地反映事实,而是按照记者的观点和需要选择过的事实,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消息所反映的是有意义的、重要的、群众关心的事实,也就是有价值的事实。消息报道的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姓新,消息不是旧闻,也不是过时的事实,而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消息必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迅速报道新闻事实。消息要用事实说话。消息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文体,属于记叙类文体。消息的结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消息的本体由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在消息的前面,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简单要求1结构线索单一。电视新闻的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线索单一还包括在新闻报道结构中,往往要按照新闻事件发展的顺序结构报道,逐步切入主题,同时还可以顺着正常思维逻辑来组织新闻内容。这种逐步深入的报道方法,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广播电视线性接收的特点。人们总是习惯按顺序收听、收看,如果几次变换角度,会让人摘不清头绪,给内容理解带来困难。而报刊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生动,常常使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这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要慎重使用。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2.层次清楚。在叙事简适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电视新闻的层次经常采用总分方式划分,即先总括然后再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这是符合视听的规律。开宗明义,头绪清楚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层次的要求。3把握新闻六要素。新闻报道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备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一篇新闻报道在表述中应尽可能地清楚交代这六项内容,但不能强求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要六要素俱全。二、电视新闻写作方法1电视新闻标题写作特点电视新闻标题与报刊相比,其主要特点是:1、标题的显示方式不同。消息类新闻的标题一般以伴随图像的方式出现,显现时机、时间长度和显示次数不固定,可前可后,可长可短,依传播需要而定。非消息灯新闻节目的标题则除语言、文字、字形字号、色彩等的运用与报刊相似外,救灾可利用图像、音乐、音响、特技手法等组合片头,因而更具有感性的冲击力。2、标题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消息类新闻的标题由于与图像相伴随,属于信息的并列传播,为避免对其他符号系统产生干扰,一般要限制其复杂程度,不使用辅题,也不占据屏幕的主要位置;非消息类标题虽可使用辅题,但受屏幕空间和传播时间的限定,因而主标题一般相对较简短,甚至只有几个字。3、作用有所不同。电视新闻的标题除了一般标题共有的提示、评价、吸引、感染等作用外,还兼有发下作用:与其他信息系统相互配合,起对比、强调等作用;以片头方式出现时,通过其重复,起调控节奏的作用。2.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选材精粹。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或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电视消息的导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概括全部新闻要素,而只能着重强调某些最重要的要素。一般地说,事件性消息注重何时、何事,人物新闻多强调何时、何人,经验性消息更关心何因、如何。至于其他要素,如非必要,完全可以放在新闻主体中分别交代。具体形象。避免概念化、抽象化,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和富有特点的细节。简短精炼。明确报道主旨,抓住新闻要害,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照应主体。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导语是一则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内容及语言上,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或矛盾。三、电视新闻写作注意事项电视新闻写作一般要求:简洁、明快、生动。通俗易懂,具体形象1、电视语言只有上口顺耳、通俗易懂,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易于接受。老舍曾指出:“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2、运用常规句式,避免倒装句式。汉语口头语言通常使用合乎人们思维习惯、合乎汉语语序的句式,如:一般先提出说明的对象,然后加以说明;先叙述原因,然后说明结果;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附加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复合句的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这样,合乎说话习惯,比较自然流畅。如果颠倒了,那就会给人不顺耳的感觉。3、注意抽象的数字和技术术语处理。数字和技术术语。在写作时,能回避的要尽量回避;实在非用不可,也不能简单罗列堆砌,而要设法把它们具体化、形象化,有时还要不惜笔墨加以解释。如报道计划生育成果:“据统计,全国累计少生5600万人。”这个数字虽能让人感到多,却很难形成具体印象;如果把它换成“相当于广东全省的人口”,给人的感受是否具体了些呢?又如说“磨床的精密度达到千分之二公厘”,就不如说“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具体而易于理解。比如:“利用无线电波运载的声音,每秒可达30万公里。”换个说法,变成“利用无线电波运载的声音,每秒可以绕地球跑七圈半”,这是不是更具体了些,也更易于理解呢?4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要求从便于说、听出发,精心谴词造句,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新、最重要、最动人、最富于特点的内容。5电视与报刊在语言简练的差别.电视语言固然要力求简练,但既不能简单,也不能一味简化。报刊为了文字简洁、避免重复,常常使用代词或含有代词的词组;有时一个单位、一个人名只在稿件的开头用本称,其余都用代词(包括“该”、“其”、“此”这类文言代词)。这对于读者,也许不会带来理解的不便或困难。但如果在广播、电视中也一“代”到底,情况会是怎样呢?别的不说,光是“他”、“她”、“它”就可以把听众、观众搞糊涂。所以,为了适应口说耳听的特点,广播、电视不但一般不用或少用代词,而且对重要的人名、地名、单位、事件等还要适当重复和解释(电视有时还加字幕)。出于同样的原因,运用简称或缩略语也要特别慎重。不是绝对不能用,而是要考虑简称或缩略语的通行程度。像“阿联酋”、“门前三包”、“三优一学”、“五四三考核条件”、“科考团”、“长漂队”,以及时常可以听到的“人均”、“人平”之类费解或容易引起误解的简称,还是不用为好。为少几个字而付出让受众费解或误解的代价,这与其说是语言简练,不如说是语言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