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四)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小结:作业: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意义?3.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内容?课题: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目标:了解亲子关系对幼儿的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重点: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难点: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1、亲子关系的含义: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2、亲子关系的作用:1)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实现的。2)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一)依恋关系及依恋行为1.定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2.形成时期:6-7个月时,“认生”3.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4.儿童依恋行为的类型:1)回避型2)安全型(较好的依恋类型)3)反抗型5.早期依恋的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表现: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6.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照顾。(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民主型。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小结:作业:1.儿童依恋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依恋发展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哪些作用?2.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如何?课题: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目标:学习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了解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知道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重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难点: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3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②4岁左右的儿童,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③5岁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帮助在幼儿期交往困难的儿童要做到: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小结:作业: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如何发展的?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有哪些?课题: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目标:了解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知道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学习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重点: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难点: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性别差异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2.认知发展方面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4.特殊发展方面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1、含义:1)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2)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3)男女同一化: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2.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1)帮助儿童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2)正确确认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3)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同一化相联系的。4)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5)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同一化性格是有利的。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1.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2.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小结:作业: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有哪些表现?如何对待幼儿的性别行为?课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目标:掌握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学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重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难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1.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行为。移情1)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2)移情的作用:3)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而由此产生的同情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具体体现。4)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做出哭泣反应。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这种现象也很明显。小结:作业: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展的?课题: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目标:掌握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重点: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难点: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含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了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