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性道德与性法律性作为人类繁衍的唯一手段,性活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总是受当时社会的文化、道德及法律的制约,即性的社会控制。性的社会控制是社会通过社会规范(法律、制度、道德、舆论、信仰等)对其成员的性意识进行引导、性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包括了人类对自身性活动的认识从蛮荒时代的性无知、纯粹的动物性满足到性禁忌、性道德规范、性法律控制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一漫长的认识过程中,人类已坚定不移地认识到:对一切性活动和性行为不加限制,即是性放纵,它会影响社会稳定,使人们浪费自己的精力,无法从事工作;还会破坏家庭,腐蚀社会结构,削弱国家、集体与社会的亲合力,甚至导致一个社会的毁灭。因此,认识和理解性道德与性法律的有关知识,自觉树立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规范人们的性活动及实施有效的性保护,是大学生性文明和性健康的具体要求。第一节性道德概述一、性道德与性伦理1.性道德的含义性道德是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讲,性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的,维系人类延续和发展,且依靠人们内心对性的信念和社会手段,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性意识、性行为和性原则规范的总和。2.性道德的特点性道德具有多样性、一致性、双重性、继承性等特点。第一,多样性。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性行为有不同的道德评价,由此表现出性道德的多样性。第二,一致性。虽然当今西方国家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的态度,但人类大多数文化的性道德把性交行为限制在婚姻关系之内,对婚姻家庭和社会构成破坏的性关系都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这是性道德的一致性。第三,双重性。性道德的准则往往表现出双重性:其一,有正式准则和非正式准则之分。其二,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有双重标准与单一标准之分。第四,继承性。文化、历史、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性道德有明显的历史与文化的继承性,今天的性道德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总之,性道德是用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去指导、规范个体的性行为。性道德关系到性文明,而性文明则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马克思曾指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3.性道德和性伦理的关系性伦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性道德思想的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理论。由此可见,性道德是规定每个人性行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具体指导人们性行为的规范,一种实践精神,是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性伦理则是从理论上研究性道德规范最基本的内容。如性伦理研究的内容:性道德的特点、性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性道德范畴、性道德规范、性道德行为、性伦理的调节作用以及性道德的修养等。这些都是现代性伦理中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深入了解性道德的重要途径和条件。这也是一些人误认为性道德与性伦理是一回事的缘故。二、性道德的产生和演变性道德伴随着人类的性羞涩而产生,然后经历了性禁忌——性惩戒——性法规的控制发展过程。(一)性道德的产生人类性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性文明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羞耻心的产生而萌芽的,所以,瓦西列夫《性爱论》的作者,称性羞涩是爱情中“道德和审美的反射”;康德认为羞怯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性羞涩并不是天生的,这从婴幼儿毫无顾忌地显示自己的裸体可以得到证明。所以,性羞涩是文化修养的结果,特别是性文化修养的结果。性羞涩可以大大减少两性活动中的各种放荡行为。性羞涩就是人类早期性道德的萌芽。(二)性道德的发展从远古至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要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物质的生产关系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关系。人类的再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文明条件下的男女两性关系。人类对两性性关系的道德规范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1.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原始社会的性道德在原始初民产生了性羞涩心理以后,进一步地发展起来,其方式主要是性禁忌。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①辈份的乱伦禁忌大约在170万年前,即人类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两性关系开始有了限制,主要是在某个小群体(也可称作是最原始的“家庭”)内,限制所有的祖父和祖母,所有的父亲和母亲,所有的子女,他们只能在同一辈份内性交,这样就产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乱伦禁忌,血缘家庭也就随之产生了。与杂乱性交相比,这对人类性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由于性关系在血缘家庭中的辈份间有了一定的限制,人类的性活动开始与动物式的群交区分开来。②血亲的同代禁忌血亲的同代禁忌产生于摩尔根和恩格斯称作的“普那鲁亚家庭”。普那鲁亚在夏威夷语里即“亲密伙伴”之意,是在两个原始部落群体之间产生的性关系,因此,普那鲁亚家庭又可称为“伙伴家庭”。伙伴家庭比血缘家庭又多了一个性交禁忌,即除了隔代不能性交这一禁忌规则外,还增加了兄弟姐妹之间同代性交的禁忌。但这时的性关系仍是一种杂乱的性交关系,不存在排他性。③性对象的禁忌在伙伴家庭里众多的异性伴侣中,往往会有一个乃至几个最为“中意人”,彼此间出现了性对象的相对“专一”性,使得性禁忌的对象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伙伴家庭的两性关系必然向着相对稳定的对偶家庭的两性关系发展。对偶家庭两性关系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由野蛮时代向文明启蒙时代的演进。由于对偶家庭的“丈夫”和“妻子”之间能够保持较长时期的同居关系,有可能发展夫妻之间的性爱,因而两性关系的排他性(私有心理)也就逐渐萌生了。这使得性爱对象的禁忌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母亲在“家庭”中显示出特殊崇高的地位,形成了母权制家庭,并由此产生了另一种性爱对象的禁忌,即:子女不得自己随意择偶,必服从“母亲之命,媒妁之言”。④性交时空禁忌随着母权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对性交的时空禁忌:月经禁忌和场景禁忌。月经禁忌是指在月经期内禁止性交;场景禁忌,即除了性交庆典中的集体活动外,都应该离开群体,到隐蔽的地方去性交。综上所述,原始社会的性道德主要表现为性禁忌。性禁忌是一些关于禁止产生性关系的习惯或规定,它是原始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或基于生活经验自发形成的。因此性禁忌是性道德的萌芽,是尚未理性化的性道德。2.奴隶社会的性惩戒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人类进入到奴隶制社会。表现在两性关系上,男性由于生理条件更有利于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直接表现为男子对私有财产的占有,也包括对女子的性占有,妻子实际上是丈夫的奴隶。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男子的这种权利,在性道德的控制方式上,主要采取对女子的自由实行警戒。此外,就是对超出“性道德规范”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惩罚。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两性关系由此过渡到一夫一妻家庭。但对男子性活动的道德规范显得非常的宽泛。奴隶社会中不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尽管在性道德上是不完善的,但它仍不失为人类性关系的一个进步,其道德意义在于它开始要求排除杂乱的两性关系,开始要求夫妻间保持忠贞守一(仅管只是对女子的不平等的约束)的性生活,它标志着人类对自己的性生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3.封建社会的性禁锢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两性关系的性道德控制主要以性禁令、性禁锢来实现,婚姻禁规也越来越复杂。但所有禁规都几乎是对女性的不平等的性道德要求。①对女性的性禁锢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性道德,对女性的贞操禁锢都十分严厉。在中世纪的欧洲,男子把妇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丈夫怕妻子不贞,一旦离开时,就给妻子戴上“贞操带”。在中国,女子从属于男子的地位,首先用伦理纲常加以规范,如: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叔嫂不通向,男女不杂坐”;规定女子的道德行为模式是三从四德。历代封建王朝为女子制定了名目繁多的道德戒律,使妇女的人身地位处于社会的最下层,直到严酷的性压抑、性剥削。明、清两代在城乡建立了大量的贞节牌坊,有许多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封建社会性道德下中国妇女人生惨剧的真实写照。此外,还要加上丈夫的迫害,古时中国女子有“七出”之条,实际上只要男子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出”其妻。而男子纵使有大恶,妻子也不能自动离异。中国古代妇女简直就是生活在封建性道德制造的十八层地狱之中。②对男子的性规范处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社会,男子虽然在对女子的占有上,享有“财产权”,但对男子与女子一样,要以禁欲、反性欲为第一道德要求。这种性道德是通过基督教来传播,要求把性爱完全融在所谓基督的大爱之中。封建社会的中国则大不相同了,男子在两性关系道德方面,却享有绝对的优遇。男子既可以“休妻再娶”,也可以“三房四妾”。对于更高层次的人物,例如中国历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多妻现象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但同时存在的矛盾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性道德仍然宣扬实行严厉的性禁锢,一方面是张口“万恶淫为首”,闭口“色是祸媒人”,正人君子耻言男女苟且之事;一方面又公开实行养妓豢娼,上层贵族官僚集团,也乐于出入歌楼酒馆。一方面要求女子贞节操守,视贞操胜过生命;一方面又放任男子纵欲。这充分反映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性道德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但总起来看,统治者口头宣称的,主要还是性禁欲主义,性道德观可以概括为,纵欲为恶,禁欲为善。4.资本主义社会的性道德资产阶级为了反封建的需要,发表了“人权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在两性关系上,资本主义社会性道德的原则是主张恋爱自由,取消封建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性关系纯粹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两性之间既可以自由择偶而结婚,又可以自由离婚。但是,在金钱决定一切的社会里,资产阶级的性关系本质上是由金钱和财产决定的,性爱为金钱和物欲所淹没。资本主义社会的性道德规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一夫一妻制的两性关系外,不但男子有较大的性自由,而且女子也有了较大的性自由。娼妓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合法的,因为发生这种性关系是符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则的。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初期,封建社会性道德发展到了极端,形成了严酷的性禁欲主义,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为失去必然性的性道德,于是要求性解放、性自由的呼声随之而起。性解放、性自由作为对禁欲主义的反叛,在初期是具有必然性的、合理的。但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又走向了极端,已经逐渐失去了进步意义,因此它必然要被更进步的性道德否定。5.社会主义社会的性道德原则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对性关系的规范日益完备、性伴侣的范围愈小而性道德的含意愈丰富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道德,使人类的两性关系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形态。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剥削阶级,铲除了私有制的土壤,广大中国妇女解脱了身上的锁链,投入到社会革命和建设之中。随着妇女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状况、自卑自贱的心理都大为减轻。1950年颁布了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从此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有了法律保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形成的男尊女卑、婚姻不自由、一夫多妻以及漠视妇女利益为特征的旧制度。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性道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并日趋完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性道德强调男女双方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自愿结合,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性道德标准。正如一个世纪以前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现代的爱……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还是私通,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要求男女双方不以对方为依附的条件,不以强迫对方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不以占有对方为目的,也不允许把对方作为自己发泄性欲的对象。首都师范大学的高德伟教授把社会主义的性道德概括为:“自愿、无伤、相爱、合法、私密”的十字原则。此外,适当晚婚,优生优育,实行计划生育,也是社会主义性道德在现阶段对每个公民的特殊要求,应认真遵守,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三、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意义性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性道德教育,就是要使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性道德良心,而使其行为能自觉地合乎性道德规范。1.性道德教育的作用性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性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