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打印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并加深理解本课的重要原理,并自主构建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改革的意识,群众观点。【学习重难点】识记重要原理、运用重要理论观点分析问题【学习方法】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点拨法、练习法【课前复习导读】一、识记重要原理、理解概念:(一)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3)改革的性质、根本目的、作用①、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②、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二、构建知识体系:(知识连成线,由线连成面)三、自我检测:1、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2、(2009·广东文基)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A.存在决定意识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3、(2009·浙江)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2008·广东)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③.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09·安徽文综)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2009江苏)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7、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8、2008•上海单科,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3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四、课前复习自我总结-----困惑与收获(敢于提出问题、解剖自己,主要针对易错易混知识点、学科规律性总结等方面提出自己感悟或困惑)【课堂探究导学】合作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题思路9、材料一Z省经济以出口型、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很多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模仿复制生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Z省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并落实了加大财政投入、信贷帮扶企业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到2009年底实现了Z省经济的“V型”大反转。材料二在“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Z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一综合试点省。Z省对此提出“产业和人才是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型经济的社会土壤。”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Z省是如何实现经济“V型”大反转的?10、2010年12月10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某市政府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着力抓好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市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综合训练】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部选举法时规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比例为8∶1。当时,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3.26%,做那样的规定是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的比例大大的减少,城镇人口已经达到46.6%……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选举法的修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哪些道理?(8分)【课堂归纳导思】41、重点知识梳理2、学法、解题思路总结:【课后能力提升导练】(一)进一步落实本版块基础知识,这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二)选择题训练:11、.(2007•江苏单科,13)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1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国家采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体现的唯物史观的道理是()A.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14.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1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16、(2010·安徽卷高考7)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7、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8.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得益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中国人传统的“臣民意识”逐渐开始向“公民意识”转化,表明()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下图漫画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0、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1、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