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第二框珍惜人身权利教学设计江苏陈福东李国珑教学内容第十一课第二框珍惜人身权利课时1教学目标认知了解人身权的种类和各种人身权的内容,掌握人身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情感态度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尊重生命、自由和人格尊严。运用采取合法手段同各种侵害人身权的行为作斗争,学会在维护自己人身权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身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身权的内容与法律保护。教学难点:维护自己人身权与尊重他人人身权的关系。教学方法情境导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印发《教师教学用书》P163~16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指导学生排演小品。学生:预习教材并进行思考;带上节课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选);三位学生排练小品。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导入新课看图片回答问题,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探究活动一:工人排队被迫接受搜身。(1)用PPT出示“工人排队被迫接受搜身”的图片和问题:图片中的现象侵害了工人的什么权利?为什么?(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侵害了工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违反了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3)过渡设问:那么,作为公民来说应该享有哪些人身权利?如何珍惜、维护这些权利,使之不受侵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4)板书:珍惜人身权利。(1)看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聆听老师的讲解,理解该案例的含义,自然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研习新课第一目:与生俱来的权利。(1)人身权的内涵。(2)如何维护人身权。探究活动二:套中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2活动框的案例,思考、讨论问题:假如别里科夫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人身权受到侵犯了吗?他可以追究谁的责任?(2)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如果这一情形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侵犯他人名誉,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采用小说、漫画等方式恶意歪曲事实,损害他人形象,导致公众降低对该人的社会评价。(3)讲授,引出人身权的含义: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它们是作为民事主体的我们与生俱来的。我国民法规定了一系列的人身权,如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知识运用:遇到搜身,你会如何处理?(1)用PPT出示两个案例,要求学生查探究活动二:套中人。(1)阅读教材案例,小组进行讨论,推荐代表回答问题。(2)聆听老师讲解,认真记录,理解人身权的内涵,掌握维护人身权的方法。知识运用:遇到搜身,你会如何处理?阅读案例,学习民法,小组内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推荐一位代表回答。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选)中第四节有关人身权的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如果当事人是你,你会如何处理?我国民法对此有哪些规定?违反了将受到哪些处罚?(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如果我们是当事人,应坚决拒绝搜身,其根据是我国民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如果被强行搜身,侵害人格尊严,那就要按照民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即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的责任。(3)强调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甚至侵害他人人身权的事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必须提高权利意识,既要维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4)板书:与生俱来的权利;人身权。第二目:生命健康俱可贵。生命健康权的含义和意义。探究活动三:谢某。(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3第二个活动框的案例,思考、讨论问题:该公司是否应当对谢某的死亡承当法律责任?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在生活中学会自我保护?(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该公司经营的游泳池存在三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使谢某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了侵害,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第二问,教师设定具体的情形,让学生回答,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3)引出生命健康权的含义:生命权是指公民生命不被非法剥夺的权利,健康权是探究活动三:谢某。(1)阅读教材案例,小组进行讨论,推荐代表回答问题。(2)聆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理解生命健康权的意义,既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又要学会自我保护。知识运用:“父亲砍死逆子”。阅读案例,学习民法,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推荐一位代表回答,进一步理解民法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含义与意义。各抒己见:观看小品,分析案例。观看小品,学习民法,分析案例,结合班级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进一步加深法律对生命健康指公民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强调指出生命健康权的意义: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的基础权利,是一个人进行一切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知识运用:“父亲砍死逆子”。(1)用PPT出示案例“父亲砍死逆子”,思考、讨论:丁某死有余辜,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什么意义?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因为丁某拥有的生命健康权利受到了侵害。生命与健康是公民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是一个人进行一切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如果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儿女虽为父母所养,但生命的尊严,不能以无理、无义之行给予戕害。父母是不能随便剥夺子女生存的权利的,作为与生俱来的人身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要受到法律制裁。各抒己见:观看小品,分析案例。(1)由三名同学表演小品“玩笑引发的侵害”,思考、回答问题:吴由的这个玩笑动作,侵害了安定的什么权利?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给我们什么启示?(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这个玩笑动作侵害了安定的生命健康权。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不可侵犯。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启示(略)。板书:生命健康权。权不可侵犯规定的理解和践行。第三目:姓名肖像受保护。(1)公民姓名权受法律保护。探究活动四:张冠李戴。(1)请一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教材P124页活动框的案例,听后讨论、回答问题:本案中张玉的姓名权是否受到了侵害?法律探究活动四:张冠李戴。(1)听对“张冠李戴”案例的叙述,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问题。(2)公民肖像权受法律保护。是如何保护公民的姓名权?(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本案当事人李其是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权利人张玉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李其既涉及对张玉姓名权的侵犯,也构成对张玉受教育权的侵犯,不仅要承担赔礼道歉的法律责任,还应当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的法律责任。(3)引出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姓名权的具体内容及其保护:姓名体现了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有权依法使用别名;遵守国家有关姓名户籍管理的规定。探究活动五:广告。(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4页第二个活动框的案例,结合PPT出示的图片,讨论、回答问题:张薇的肖像权是否受到侵犯?谁是侵权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张薇的肖像权受到了侵犯,虽然她是未成年人,但肖像权是与生俱来的;侵权人是照相馆和广告公司;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3)引出肖像权的含义:即人们对其外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利益;民法通则第一百条的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4)板书:姓名肖像权。(2)倾听老师讲授,懂得法律对姓名权的保护及其重要性。探究活动五:广告。(1)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2)倾听老师讲授,理解法律对肖像权的保护,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否则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第四目:名誉隐私不可侵。(1)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2)公民的隐私不容侵犯。(3)人身权利是多方面的。探究活动六:匿名信。(1)阅读教材P125活动框的案例,分析、回答问题:顾墨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吗?案件中这些人的行为有无不当之处?(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顾墨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案件中涉及的多方当事人的行为都构成了侵权:林律师调查程序不当、未经当事人同意取走私人物品,造探究活动六:匿名信。(1)阅读案例,分析、回答问题。(2)聆听老师的讲解、归纳,做好笔记,掌握知识,懂得并学会维护自己的名誉、防止侵害他人的名誉。探究活动七:“一米线”。(1)观看两幅画,结合生活中和身边的实例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成损害事实的发生;周老师擅自许可他人取走当事人的物品,造成损害事实的发生;班级同学传播不实言论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害。教材中特地写出了顾墨16岁,是告诉我们顾墨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已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做出的与其智力、认知水平相当的行为是有效的,林律师、周老师在做出相关行为时应告知并征得其同意,未成年人的名誉权也不容侵犯。(3)引出名誉的含义:对人格的社会评价,在法律上被称为名誉;人们对社会评价的希望──正面的、好的。探究活动七:“一米线”。(1)观看两幅画,回答问题:谈谈你对“一米线”实际遵守状况的看法;未成年人是否有隐私?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此类问题?(2)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归纳,强调指出要真切理解有关尊重他人、保护隐私的必要性。(3)引出法律对隐私保护的意义:保障人们私人生活的安宁,使其不受干扰;我国宪法对公民隐私保护的内容:通讯自由、住宅不受侵犯;我国民法对公民的隐私,是与名誉权一并保护的;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中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的,也是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4)强调公民享有的人身权是多方面的:除了生命健康权、名誉隐私权、肖像姓名权外,还有荣誉权、人身自由权以及身份权等。(5)板书: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人身自由;人格权;配偶权;亲子权;身份权;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2)聆听老师的讲解、归纳,做好笔记,懂得尊重他人、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课堂小结总结归纳。(1)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珍惜与生俱来的人身权利,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尊重他人的人身权。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2)板书:珍惜;维护自己人身权与尊重他其他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思考、归纳本课所学知识。课堂学习评价。用PPT出示: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从中感练习(1)单项选择:《学习指导》P63第12~15题。(2)多项选择:《学习指导》P66第4~8题。(3)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侵犯他人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