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导入:1、元朝统治时间不长,但历史地位却不容忽视。2、下面给大家谈谈元朝的起止年代。关于元朝终止的年代,史学界没有异议,认定是在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攻下大都,元顺帝北走。但关于元朝开始的年代,史学界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从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算起(1260年)。一种认为应该从南宋灭亡(1279年)算起,元朝替代了宋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流传于世的《三字经》上采用的就是这种算法,即:“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一种认为应该从蒙古灭金(1234年)算起,因为原先蒙古在金的统治之下,蒙古灭金后,摆脱了这种统治,成为独立的政权。我们的课本采用的就是这种算法。3、元朝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大体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特点。前四汗时期(太祖、太宗、定宗、宪宗,1206—1259)——大蒙古国时期(1)这个时期,蒙古统治者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征服战争,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地域从朝鲜半岛直到东欧,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世界帝国。(2)大汗的政令、军令行于全境,整个大蒙古国基本上维持着统一局面,但西北各汗国逐渐出现分裂的倾向。2(3)政治中心在漠北,保持以蒙古本土为主体、对辽阔的被征服地区实行统治的体制;其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虽因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而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是推行蒙古制度。元朝前期:忽必烈时期(1260—1294)(1)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帝位之争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西北各汗国进一步独立化,原属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西域各地区也分别被他们所控制,大汗只能统治蒙古本土和原金、宋、西夏之境以及大理、吐蕃、畏兀儿诸地区;尽管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最后得到了各支宗王的承认,但大蒙古国实际上已分裂了。(2)忽必烈推行“汉法”,改革旧制,立年号,置省部,定都邑,建国号,确立了以中原封建王朝的传统制度为主干的中央集权体制。忽必烈的政治、经济改革,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中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但为了保证蒙古贵族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和经济上的特权,又保留了不少蒙古制度,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使得采用“汉法”的进程出现起落反复现象。(3)灭南宋后,忽必烈继续进行野心勃勃的海外远征,又多次出兵讨伐北方蒙古诸王的叛乱,征调频繁,军费浩大,不得不增加剥削,因而未能在大统一后给人民以较长期的休养生息机会,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元代中期(包括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诸朝,1295—1332)(1)成宗时期,内外战争基本停息,政治上继续奉行忽必烈的采3用“汉法”政策;仁宗、英宗进一步实行改革,如广用儒臣,恢复科举,颁布《通制》,经理田赋,限制投下权力等。虽然改革,但屡遭挫折,终究造成不可逆转的趋势。(2)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的争权夺利和行“汉法”与反“汉法”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每一次的皇位的交替都伴随一场激烈的政治上甚至军事上的争斗,到文宗即位初竟发展为大规模内战。政局不断动荡削弱了元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元代末期(顺帝朝,1333—1368)(1)统治集团的腐败日益严重,军政废弛,吏治败坏,脱脱当政时虽然力图更新政治,但已难于挽回颓势。(2)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化,终于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朝统治土崩瓦解。4、重点:一是蒙古西征;二是元朝的政治:制度创新——行省制度。三是元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因采用汉法与俗而治。四等民制。参考书目:黄时鉴:《元朝史话》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4第一节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1、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包含有匈奴、突厥、东胡等各族的后裔在内,它形成于13世纪初。那么蒙古族的祖先是哪个民族呢?关于这个问题,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有许多观点:(1)东胡—蒙古说我们教材说,蒙古族远祖是战国时代见诸记载的居住在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人。直系祖先是北魏时期居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的失韦人,唐代时被称为“室韦”“鞑靼”,其中一支“蒙兀室韦”应是“蒙古”一词的直接来源。(2)突厥—蒙古说柯劭忞(min)《新元史》中称“蒙古之先,本出突厥”。(3)匈奴—蒙古说一些外国学者如卑丘林、白鸟库吉等认为匈奴是蒙古的前身。此外,关于蒙古族的祖先,草原上还流传着一些古老的传说。最早的蒙古典籍《蒙古秘史》中记载,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与妻子“豁埃·马阑勒”,他们渡过腾吉思湖(今天的呼伦湖)来到了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在蒙古语中,“孛儿帖·赤那”意思是“苍色的狼”,“豁埃·马阑勒”意思是“白色的鹿”。苍狼和白鹿,看来是原始氏族社会两个氏族的图腾,这两个氏族被认为是蒙古族的祖先。52、蒙古族的兴起在蒙古建国之前,蒙古草原上有大大小小的部落达上百个,比较大的有五个:塔塔儿部、克烈部、乃蛮蔑儿乞等,蒙古部只是其中之一。这时,“蒙古”还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到蒙古部统一草原各部后,蒙古一名才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大约从9世纪左右,蒙古部开始西迁,最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鄂嫩河和克鲁伦河域定居下来。当时属唐朝所设立的燕然都护府管辖,后来又先后臣服于辽、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早期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蒙古各部除极少数部落外,大都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活。蒙古游牧的方式,是一种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游牧方式,称为“古列延”。“古列延”的含义是“圈子”,即游牧时由氏族的许多毡帐围成一个圈子驻扎。后来“古列延”渐被“阿寅勒”所代替,这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游牧方式。“阿寅勒”是“营”的意思,即由一家一户的毡帐组成的游牧营地。12世纪,“阿寅勒”是主要的游牧方式,这标志着蒙古的氏族社会已经走向瓦解了。这时牲畜财产已经普遍私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并且在贫富分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了阶级的对立:“那颜”(官人)等部落贵族发展成奴隶主阶级,又称那颜阶级。他们拥有众多的牲畜,控制了原来的氏族公共牧地,不仅役使奴隶,还向“合剌出”(一般牧民)征发徭役、兵役和赋税。还有奴隶阶层“孛斡剌”,当时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有时将整个被征服的氏族和部落转化为奴隶。6奴隶制度已经在蒙古社会中形成了。当时,蒙古各部奴隶主为了掠夺奴隶、牲畜和牧地等财富,彼此间混战不已,社会极不安定。如《元朝秘史》上说:“大地滚滚翻腾,天下到处作乱,谁能在被窝里安睡!人们互相残杀”,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金朝统治者害怕蒙古崛起,对蒙古各部采取了分化甚至屠杀的政策。金世宗时,每三年出兵屠杀一次,称为“减丁”,杀不完的就掳来做奴隶,使得蒙古各族流浪荒漠,不得安居。所以,结束蒙古部落之间互相残杀的纷乱状态,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自己的政权,反抗金的统治和压迫,成为当时蒙古各部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一历史任务,最后由蒙古族杰出的领袖成吉思汗完成的。3、成吉思汗建国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的贵族家庭,父亲也速该为氏族首领。当他降生时,父亲正好结束了一场与世仇塔塔儿部的争斗,俘获的一个首领叫铁木真兀格,“铁木真”含有“铁”的意思,于是也速该就以“铁木真”命名新生儿,希望他象钢铁一样坚强,将来能够多打胜仗,征服天下。后来,铁木真也确实做到了。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部众叛离,家道衰落。铁木真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颠沛流离的生活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他发誓要夺回家族昔日的地位。在同各部的长期斗争中,铁木真一方面和金朝建立良好关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各部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终于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畔(他7出生的地方)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建立九游白旗,正式登上大汗位,号“成吉思汗”。从此,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草原上的纷争局面,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蒙古汗国,又称大蒙古国。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自大沙漠,北达贝加尔湖。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成吉思汗建立起一套统治机构和制度。(1)领户分封制——千户制。统一前,就有千户制,当时是军事编制组织,编为十夫、百夫、千夫,各设长,作为长官。统一后,成吉思汗在蒙古辖区内全面推行这种领户分封制,即把蒙古各部的牧民编为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并相应设立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负责统领。其中,万户长和千户长都由大汗直接任命分封,当时被分封为千户长的有九十五人,万户长有五人——木华黎、博尔术、纳牙阿、豁儿赤、忽难。万户长和千户长都领有一定范围的大小不同的疆域作为封地,并领有封地内数量不等的封户。他们成为奴隶主新贵族,贵族是世袭的。凡封地内的蒙古人民都要向领主提供赋税徭役,并且男子年十五岁就有服兵役的义务,一遇战事,要听从领主的征集和指挥。万户长及千户长等,既是地方上的封君,政治上的长官,也是军事上的统帅。这样的国家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的结合体,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是合一的。(2)怯薛军。为了加强大汗的权力和地位,成吉思汗建立了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军”,即禁卫军。怯薛军主要由贵族和平民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身强力壮的人组成的。这支军队由大汗直接指挥,平时负责大汉帐殿的宿卫工作,战时则随大汗出征,地位高于在外的千户那颜。怯薛8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3)设置大断事官。大断事官就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丞相。下面设若干断事官,协助大断事官。(4)创立蒙古文字。蒙古原无文字,以结草或刻木记事。征服乃蛮部时,成吉思汗命被俘虏的畏兀儿人塔塔统阿以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从此蒙古族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1219年颁布了以这种文字书写的《大札撒,即法典,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把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成吉思汗家族成为“黄金家族”,相当于皇室,所有百姓都是他们的子民,各级那颜就是他们的大臣。二、蒙古军的西征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不断地扩大蒙古汗国的领土范围。这些战争,大致可分为南进和西征两个方面。蒙军南进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南宋,但他们也意识到灭亡南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完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1)攻灭西夏(银川)。(2)联合南宋灭金(北京---开封)。(3)消灭云南大理政权,招降西藏吐蕃,形成大包围。(4)灭南宋。三次西征在进行国内统一战争的同时,蒙古军还进行了三次西征。西征的对象是今新疆、中亚一带,在时间上与南下是交叉进行的。当时灭辽之后,9在新疆西部建立了西辽;西辽西面是中亚大国哈剌子模。但此时西辽已被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率军征服之后,便直接与哈剌子模交锋。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率领,第二次是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率领,第三次是旭烈兀率领。(三次西征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参阅课本)大体来说,第一次: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成吉思汗以哈剌子模袭击蒙古商队为借口,出兵作战,其四个儿子随行。1222年占领哈剌子模,其王摩诃末出逃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病死,子札兰丁继位,不久,又被迫逃亡印度。成吉思汗占领了整个中亚地区,包括里海附近的康里国,兵锋所及,达到俄罗斯、乌克兰境内。成吉思汗将占领区划分为兀鲁思(封地),分封给三个儿子(蒙古习惯是幼子继位,单独承继父亲的家产):术赤据今咸海以西、里海之北——钦察汗国;察合台据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即今天的天山南北路——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据巴尔喀什湖以东、鄂毕河以西——窝阔台汗国。这是后来四大汗国的雏形(加上拖雷继承成吉思汗领地)。第二次:拔都西征(长子出征)。1234年窝阔台决定远征欧洲,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以长子从征,拔都(术赤的长子,成吉思汗之孙)为主帅,率军西进。从1236年到1241年的五年间,蒙古军攻到多瑙河流域,横扫今北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等许多欧洲国家。因窝阔台死,大军回师奔丧。拔都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相当于原来术赤的封地,术赤早死)。第三次:旭烈兀西征。窝阔台死后,贵由、蒙哥相继为汗,蒙哥125210年派旭烈兀西征,目的是要征服伊朗。他一直打到巴尔干北部,到1257年征服了今伊拉克、伊朗、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