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艺术作品的构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编艺术作品第十三章艺术作品的构成内容与形式成为分析艺术作品的两个主要论题,这一理论传统可以上推至古希腊罗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反对先哲柏拉图关于一切现实可感事物包括艺术都是对所谓独立存在的“理念”之分有和摹仿的唯心主义观点,他提出个别事物(实体)的存在是第一位的,而任何一个实体的存在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事物的形成,便是由无形式的“质料因”纳入“形式因”,两者相结合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这种观点,虽然在通过肯定“质料因”的客观性来纠偏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立场有一定的意义,但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将内容视为无形式的消极被动的素材,而形式也就具有了神秘、唯心的意味。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观点落实到艺术问题上,对其后的文艺理论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如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艺术的形式从他(指艺术家——引者)的知识流出,注入到外在的材料之中,而构成艺术作品。”①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谈到:“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决不在物质(材料)上面,而在艺术和构图设计上面;决不能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赋予形式的力量。”②直到20世纪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仍然提出“艺术即直觉”即心灵以形式统辖印象、感受、感觉、情绪、冲动之类“物质”的东西。在美学史上,做到从辩证法的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首推黑格尔。黑格尔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出发,认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理念”,它的来源是精神自身,而不是客观现实生活,它的形式便是这“理念”自身的“显现”,即“感性形象”。“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③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把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推进到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内容本身不应该是抽象的。“因为纯是抽象的普遍性本身就没有办法转化为特殊事物和现象以及普遍性与特殊事物的统一体。”④同时,“一种真实的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既然应该有符合它的一种感性形式和形象,这种感性形式就必须同时是个别的,本身完全具体的,单一完整的。艺术在内容与表现两方面都有这种具体性,也正是这种两方面同有的具体性才可以使这两方面结合而且互相符合。”⑤黑格尔在指出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具体性”的思想,反对对之进行抽象地理解和把握之后,进一步强调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包含与转化的,而非偶然的结合。“艺术之所以抓住这个形式,即不是由于它碰巧在那里,也不是由于除它以外,就没有别的形式可用,而是由于具体的内容本身就已含有外在的,实在的,也就是感性的表现作为它的一个因素。但在另一方面,在本质上是心灵的内容所借以表现的那种具体的感性事物,在本质上就是诉诸内心生活的,使这种内容可为观照知觉对象的那种外在形状就只是为着感情和思想而存在的。只有因为这个道理,内容与艺术形象才能互相吻合。”⑥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里谈到“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对于一个艺术家,如果说,他的作品的内容是如何的好(甚至很优秀),但只是缺乏正当的形式,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坏的辩解。”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总结,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事物的形式则①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见《西方文论选》上卷,第151页。②转引自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19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③〔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7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④〔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8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⑤〔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8-89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⑥〔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89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⑦〔德〕黑格尔:《小逻辑》,第278-279页,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是统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解。但同时要意识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在规定性上的特殊性。借用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的表述:要注意“逻辑形式主义”与“审美形式主义”的区别,“审美对象比逻辑对象另具一种维护其自律性的手段。逻辑对象的手段是消除知觉的内容,……而审美对象的手段是承受质料,要求将渗入感性、使感性具有形式的那种形式作为真正的形式。”①“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②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形象的反映,是观念形态性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的内容,既包含着对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社会生活能动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汇入艺术家的知、情、意。艺术作品的内容的显著特征是具体性,即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而不是脱离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对生活本质的抽象的概念的把握。所以它的内容虽然可以通过概念来概括,但这只能说掌握了作品的内容梗概,而梗概并不等同于作品的具体内容。曾经有人问歌德他创作的《浮士德》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歌德感慨道:“如果我能够把《浮士德》里所描写出来的那种丰富多样、极端复杂的生活统统串连在一个贯串一切的思想所组成的那根细弱的导线索上,这倒是一桩妙事啊!”③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我想用词句说出我原想用一部长篇小说去表现的那一切思想,那末,我就应当从头去写我已经写完的那部小说。”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作品的内容绝非是思想的注释与图解,它比抽象形态的思想要丰富和具体得多。除了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性之外,还需要从艺术反映对象的特殊性方面或把握方式的特殊性方面来认识艺术作品内容的特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嘲笑诗人,指出诗人荷马在他的作品中谈论伟大、崇高的事业如战争、将略、政治、教育之类。可荷马又何曾指挥过那一次战争、曾经替哪一个国家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做过哪些人的导师而他们因之而受益并将荷马教诲的生活方式流传后世?画家能画缰辔,而真正对此有知识能制造缰辔的却是鞍匠和铁匠。因此诗人并不拥有真理,他是影像制造者,他摹仿的不是事物的实质而只是外形。“(诗人)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⑤柏拉图的批评自然有他的狭隘偏激之处,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所创造出艺术作品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迥然不同。高尔基曾经明确地告诫作家,不要用操作过程去代替人物的描写,“原因就是:你详详细细地描写熔矿炉,描写金属的熔炼和辗轧,机器的构造和工作,你对金属工人所说的,他们知道的大概不一定比你差,……而且要鲜明到使内行人看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诗意描写你做得不成功,……只有下面这些是例外:你描写工人们怎样自己降低生产和物品的价值,他们这些真正新文化的创造者,怎样英勇地不惜献出自己的力量来努力做到这一些。”⑥中国古代画论也有“画不尚形似”,“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类似表述。它们强调的都是艺术作品内容并非是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某些属性的直接再现,而是侧重寻求、揭示人的力量、智慧、精神品质、情感取向在事物或活动中具体而丰富地呈现与表达。作品内容不是生活现象的照相和呆板记录。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内容时,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概括、集中,因此具有更典型、更理想和更有普遍性的特征。而同时这其中又必然渗①〔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160页,孙非译,台湾五洲出版社1987年版。②〔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156页,孙非译,台湾五洲出版社1987年版。③《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④《文艺理论译丛》第231页,1957年第1期。⑤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73页,朱光潜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⑥转引自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204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透着艺术家主体的个性气质、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完全相同的社会现象通过艺术家的反映,会出现内容不尽相同甚至迥然相异的艺术形象。关于艺术作品的内容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在其本质的统一性与现象的丰富性相结合的形态上的把握与反映,二是它必然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概括、加工和评价,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仅仅作出这样概括的规定还是不够的。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时,通常使用题材、主题等概念。题材艺术作品的题材,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从中概括、选择、提炼后,进入到艺术作品中的某些具体事物和具体人物。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但不等同于社会生活,只有经过选择、提炼甚至虚构后反映到作品中的生活现象才是题材。题材不同于素材。素材是艺术家在进入具体创作活动之前,从创作主旨出发,有意识地从丰富的生活现象之中收集、积累、选择他所需要的各种印象、体验、事实、人物、图景等生活材料。素材是艺术家进入具体创作活动之前的准备阶段,是有待进一步加工而成为题材和主题的原始材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20世纪50年代,作家巍巍深入到朝鲜战场体验生活。当他打算用文学作品来歌颂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时,他有意识地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在访问志愿军战士时,巍巍记录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这一百多个事例就是他写作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而在作品中,只有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婴儿和与战士谈话这三个经过选择、提炼加工的事件才形成题材。我们通常将艺术家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称之为直接素材;艺术家通过语言或文字介绍间接了解的人物、生活事件等,叫做间接素材。“绝知此事须躬行”,间接素材要进入题材,仍必须以有关的直接素材为依据。由此可见,题材形成的直接基础是素材,素材又是终究直接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所以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题材归根到底来自于社会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题材这一概念,人们通常在不同层面的意义上使用。广义上的题材往往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范围和性质,如爱情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军事题材、反腐题材等;这种对题材概念的使用方式往往出于分析艺术作品整体内容状况的需要。狭义的题材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家取自于素材而又经过集中、提炼和虚构后成为艺术作品内容的一组社会生活。如何看待题材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呢?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既提倡写重大题材,又主张题材多样化。生活中的事件,有巨细之分;艺术创作的题材,也同样有大小之别。所谓重大题材,指的是反映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的题材。表现这类题材的作品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又容易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一定题材的思想容量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它们同生活本质、历史主流的联系有广狭、深浅的差别。重大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更集中、充分地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一幅山水画、一首轻音乐,无论如何优秀也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深刻的生活真理。当然我们要认识到,艺术作品题材的选择与评价是有着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制约。如贺拉斯《诗艺》中主张艺术创作应当借用古代题材、英雄题材而反对普通现实题材,这与他对当时罗马社会的政治混乱、道德败坏的批判,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中理性原则的推崇而寄希望以此教育人民有紧密关系。20世纪30年代,之所以对以周作人为代表的“闲适文学”的批判,是因为在当时国家危难的关头,沉溺于品茶养花等封建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的题材,在客观上起着麻痹瓦解人民斗志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切忌由此而走向“题材决定论”的极端,以为只有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作品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实题材的价值不能完全决定艺术的价值。19世纪德国画家马克斯·李卜曼有句名言:画得好的白菜头比画得坏的圣母头更有价值。艺术创作的题材同时要主张多样化。这是因为:从客观方面看,社会生活本身是无比丰富广阔的。扩大题材才能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实现对社会生活具体感性的全面认识与把握。作为艺术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