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的特征(1)题材与结构特征题材特征高度简化。诗《诗经》(“诗三百”)包括《楚辞》包括五七言古近体诗、词、散曲和现代自由体诗。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描写内容是简洁明了的——寂静的春山中,月亮的出现惊起隐藏林中的飞鸟。表达的情感是简单明了——宇宙灵音中静与动的对比。李白《玉街怨》玉街生白露,夜久湿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描写的内容是简单明了的——“望秋月”。表达的情感是简单的——“闺怨情怀”。律诗、绝句易于表达高度简化的人生体验。律诗、绝句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求诗人选取相当熟悉而普遍的景致、人物、事件,以恰当的显现表现恰当的主题。诗人常常选取某些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如“杨柳”),以表达特定的抒情母题(如“离情别绪”)。结构特征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中介就跳跃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跳跃性诗作随着情感和意念的流动,略过一般过程的交待,抛开常规的叙述,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大幅度跳跃,把时间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暗示,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猛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上阕描写的是少妇遥想丈夫在外纸钱金迷、沾花惹草的游春场景下阕描写的是家中少妇愁坐秋千架的慵懒无聊场景。在结构上,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意象与主题特征原型意象抒情母题(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原型意象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因而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主题。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象表达和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如“送人”,则用“骊歌”、“驿柳”、“惜别”、“分手”、“把盏”、“洒泪”等。常见的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浮云与思妇大雁与怀乡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举例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伤春与悲秋季节变化给人的情绪带来影响。“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悲夫秋风之动容。”(开“伤春与悲秋”情结之先河。)“伤春”情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远更远还生。”“倚危楼,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悲秋”情结“秋天”意象大多给人悲愁、凄苦、冷落、惆怅之情,常用来表达人们事业、仕途上的失意。离情与别绪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暗示“柳树”与“离情别绪”之间有某种关系。以“柳”为核心的意象群“烟柳”、“岸柳”、“边柳”、“暗柳”、“春柳”、“秋柳”···“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思乡与怀远“月是故乡明。”“人人都说家乡好。”眷恋故土乃人之常情。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抒发作者“思乡”之愁和“怀乡”之苦。表现伤春与悲秋情结的意象“秋声”、“虫鸣”、“鸟啼”···“羌笛”、“琵琶”、“芦管”···“大雁”···“春草”···“平生识得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旅人本少思乡愁,都被秋虫暗织成。”“大雁”与思乡《汉书·苏武传》载“鸿雁传书”。“孤雁独南翔,绵绵思故乡”(曹丕)“春草”表现“故乡思念游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汉乐府)“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抒情诗的特征抒情作品的主要样式是抒情诗。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抒情诗包括:颂诗、情诗、哀诗等。颂诗颂诗的特征——以歌颂、赞颂为主。颂诗《诗经》里的颂诗;屈原的《橘颂》。西方著名的颂诗弥尔顿的《耶稣诞生之晨颂》;华兹华斯的《不朽颂》;雪莱的《西风颂》、《自由颂》等。情诗用来歌颂爱情的诗。情诗《诗经》中的《关雎》等;《楚辞·九歌》的《湘夫人》六朝时江南的《吴歌》,荆楚一带的《西曲》等。情诗《圣经》中的“雅歌”;描写德国中世纪宫廷生活为主的情诗,是骑士们向贵妇人示爱的工具,12至13世纪是其鼎盛时期。情诗或歌颂爱情的神圣,或赞美情人的美丽;或述相见之难,或叙离别之苦;或追忆往日之欢娱,或憧憬未来之温馨;或意境高远,或缠绵悱恻······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故人或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哀诗《诗经》的《黄鸟》;《楚辞》的《国殇》《哀郢》;宋玉的《招魂》;杜甫的《八哀诗》。西方著名的长篇哀诗弥尔顿的《利西达斯》;格雷的《墓畔哀诗》;雪莱的《阿童尼斯》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抒情小品文也是典型的抒情作品。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明清的小品文系我国抒情小品文的代表作。明清抒情小品文追求“情”(情感);“趣”(兴趣);“韵”(韵味)。西方抒情小品文又称为“随笔”。西方抒情小品文的特点描写个人经历境遇,抒发个人情感情绪;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格调。抒情小品文的特征(1)题材选择相对自由。(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花鸟虫语等)(主题多样)抒情小品文名作柳宗元《柳州八记》;韩愈《祭十二郎文》;袁宏道《满井游记》。抒情小品文的特征(2)形式多样。(文体丰富:序跋、祭文)(表现方式灵活:抒情叙事皆可。)(篇幅可长可短。)抒情的途径(1)声情并茂“声”与“情”声——声律。情——情感。声与情在抒情作品(如抒情诗)中结下不解之缘。韵律在抒情作品中,通过字音的有序组合和变化而构成的和谐音调。韵律可以分为“韵”和“律”两部分。韵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律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尤其是抒情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使它失去生命。《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矣,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文“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里摇曳;现在我回来,已经在下大雪了。”(失去韵味,抒情意味大打折扣。)强化抒情诗韵律的方式双声叠韵叠音象声双声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联缀成义。如“辗转”。叠韵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联缀成义。如“逍遥”。叠音两个音节的声、韵母完全相同联缀成义。如“杨柳依依”的“依依”。象声模拟自然声音。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萧”.韵律韵律构成的语音组合与变化,使诗歌富有音乐感,给人以音乐美感的享受。郭沫若的诗句“我已经成疯狂的海洋,她却是冷静的月光!她明明在我的心中,却高高挂在天上。”(押ang韵,明快而响亮)抒情的途径(2)情景交融。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艺术品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只有借助这种符号,才能把人类情感转化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艾略特认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公式,就是找出客观关联物,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公式。”情感永远是“虚”的和难以直接表述的,只有借助“实”的和易于表述的外在事物、场景,才能把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被接受,才能构成文学活动。“情”与“景”“情”即情感;“景”即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的范晞文指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强调情与景不可分离。)宋代的沈义父指出“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清代王夫之指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强调“情景遇合”。)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虚幻无形的,景物是具体有形的,只有以无形求有形,以“实”显“虚”,以客观物象显现主观情感,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作品创作才成为可能。元代杂剧《西厢记》在“长亭送别”中,女主人公崔莺莺送男主人公张生赴试的那段“千古绝唱”,就很能说明“情”与“景”的关系。“长亭送别”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唱词的读解天空布满了浓重的乌云,大地铺满了厚厚的黄花,秋风瑟瑟,北雁南归······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特定主人公眼中的情景,连在一起,勾画出一派衰败凄凉的景象,一切都是那样令人感伤······这段唱词极其和谐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患难恋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与离情悲愁融为一体,妙合无垠,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情的策略语法策略修辞策略语法策略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的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诗人的“诗家语”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打破既有的语言习惯,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已经改变词性。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连六个名词堆出六个鲜明的形象,并没有采用通常的“名词+动词”的句式。(削弱叙事功能,强化抒情功能。)强化抒情功能诗人常常使用方位名词(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内外上下)或副词代替动词,尽量不用动词,意在强化抒情功能。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个雨山前。旧时茅店社边林,路转溪桥忽见。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除“在”外,无动词。)语法策略与审美效果的关系“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从抒情策略看,第三首最佳。因为全用名词性词组,强化视觉效果,更具抒情意味。(非陈述句)用动词造成拟人或通感效果“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抒情的修辞策略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与手段。常见修辞策略有意象、隐喻、典故、悖论等。意象即“心理画面”。在当代诗人海子的诗里,“家园”、“土地”、“太阳”、“大海”、“麦子”是常见意象。当代诗人海子认为抒情诗是血,抒情意味着吐血。海子的诗作意象海子的诗作意象都呈现为红色,土地、太阳甚至麦子都是红色的。庞德《地铁车站一瞥》“人潮中千张面孔的显现,一条湿黑树枝上的花瓣。”这两个意象毫不相干,但似乎可理解为:人潮中千张面孔的显现,(就像)一条湿黑树枝上的花瓣。”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关于“婚姻”的隐喻婚姻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婚姻是一副拉链,男两女双方在摩擦中取得和谐统一。婚姻是一本天书,两人终生阅读未必能懂得一二。婚姻是一场战争,是男人和女人相互征服与反征服的无休止的战争。婚姻是一条河,既有美丽的浪花,又有看不见的漩涡。婚姻人们借助不同的“彼类事物”并通过“彼类事物”——城堡、拉链、鞋子、战争、天书、河流等,来谈论“此类事物”——婚姻。关于“愁”的隐喻诗句诗人运用不同的隐喻,来表现“愁”的不同向度——或重、或深、或纠缠不已、或绵延不尽······以“山”喻“愁”之重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明月峡添明月照,峨眉山似峨眉愁。以“海”喻“愁”之深情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落红万点愁如海。春去也,春红万点愁似海。以“流水”喻“愁”之绵延不绝愁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行人识得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意。典故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典故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情景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典故借助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篇名句,寥寥数语便可达到非常效果。悖论指那种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与“活”的意义一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与存活;二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与永生。有的人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是活着的,但从社会学角度看却已死去(虽生犹死)。有的人从生理学角度看已死,但从社会学角度看却获得了永生(虽死犹生)。《有的人》表面上看自相矛盾,实质上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