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实效性江西省弋阳县圭峰中学曾民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真正地理解。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又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课程理念。一、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而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交往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斑羚飞渡》一文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其具体如下:⑴、学习活动的开端:教师提问,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按照文章情节发展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情节。生1:按照文章情节的发展顺序首先写了羚羊群面临绝境时的惊慌。生2:然后的情节是镰刀头羊决定将羚羊分成数量均等的两拨。生3:最后情节发展为搭起壮丽的生命之桥……)⑵学习活动的发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后回答。(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概括很好。说明大家读懂了文章。请同学们再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本文的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们?为什么?或者说你们认为本文哪个地方写的好?为什么?先独立思考3分钟,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组内代表发言,请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精彩之处加以简要的评述。……生4组:我们认为最感人的是斑羚飞渡的情节,这可以看作是本文最壮烈的一幕,时间选择的精确、跳跃幅度调控的高超、跳跃技巧掌握的熟练、对接时机衔接的吻合,令人类所有群体竞技运动自愧不如,令人类一切先进科技成果黯然失色,生的辉煌,死的壮烈,对接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生命弧线,碰撞出群智慧的亮丽光泽。)⑶教学活动进一步发展: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回答。(师: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彩虹,目的在于要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同学们请思考,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认为“飞渡”反映了什么精神?你感悟到了什么?应从不同角度思考。生1:我认为自我牺牲精神是感人的。生2我认为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生3:我觉得是人把斑羚逼下了伤心崖,人为什么要逼它,人与动物就不能友好相处吗?生4:我认为“飞渡”反映出了“处事果断”,不怕困难……)⑷活动小结:教师启示,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刻,你们一定还有很多启示,找出你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练笔。学生当堂写,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点评几篇。)以上课堂中的这四个环节三次活动,实现了师生、学生和学生间的充分互动。在这种充分的课堂交往中,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这种活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说表现为一种探究。课堂中的两次探究,学生两次结合自己的经验、体验和感受,欣赏了精彩的重点片段,明白的事理。这样的自主探究真正做到了“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感受让学生悟”。二、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互惠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体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持,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实际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平等参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是平等的,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如在《雁门太守行》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质疑认为矛盾时,我并没有急着硬性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借此契机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随便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学生便有了以下三种观点:①生1:我认为不矛盾。因为敌人兵临城下时,有如乌云重重要把城墙压垮,可是战士们有立志报国之心奋勇杀敌,所以出现了太阳光,战士的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跳动,击败了敌人。“黑云”只是表示那危急的情形。(这种观点是认为“黑云”是虚写,“甲光向日”是实写。)②生2:我认为这两句诗比较矛盾。因为从主观上看,“黑云”与“甲光”是反义,刚刚乌云密布,怎么又能出现“甲光”呢?一定是诗人的笔误。(这种观点认为二者都是实写,同时出现了矛盾。)③生3:这是这样理解的,“黑云”和“向日”既是实写,又是隐喻。当战斗刚刚开始时,恰好天气阴沉,暗示形势危机,是比喻。而战争之中天空却突然转睛了,太阳出来了,预示将士对战争取得胜利充满希望,是隐喻写法。(这种观点认为二者既是实写又是隐喻,二者不是同时出现,有时间差。)面对上述三种观点,我给予了大家很中肯的评价:同学们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对诗句的分析、理解,都说有自己的道理,这已体现了大家强烈的探究意识,很不错!同时我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用“黑云”比喻敌军,示其凶恶;“压城”比喻其进攻,示其疯狂。“压”字淋漓尽致地突出了临战前那种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气氛。两句写守城将士盔明甲亮、荷戟持械、严阵以待的雄壮场面。我的认识和大家一样都是对这首诗的一种解读。另外,我还查到了一种说法,认为诗人在这里转换的依据不是自然界的逻辑顺序,而是诗绪的跳跃组合,因而“黑云”与“甲光”可以并存。以上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交流的,老师不是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种意识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在进行各种交往的活动中,看教师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尤其看“学优生”和“学困生”机会是否是均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信任,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如在复习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时,我尝试地将一段古诗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但坐观罗敷”朗诵给学生听,并让学生判断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学生们齐答“间接描写”,但是在这齐答中却夹杂着一句“好色”(这是一位平常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习惯于课堂起哄的学生洋洋自得地喊出来的呀)。此时班里沸腾了,还有几个“不怀好意”学生也跟着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乱起来。我很冷静,没有因为他学习不好就另眼相待,没有因为他打扰老师的思路,而呵斥、讽刺、伤害这位学生,而是灵活处理这一现象。就着这位学生的思路,问到“好色”的“好”字有两种读音,如果是作动词,读什么音?如果是作形容词又读什么音?请各组词。此时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分别在思考,同时刚才那学生也进入到学习状态,我便及时抓住机会激励他学习,巧妙引导他自己来发言。大家理解了“好色”中的“好”应作动词之解,可通过众人的反映来写间接描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读者想像的空间……以上课堂中体现了教师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其中的课堂灵活处理将会对那位“学困生”今后的学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次机会可能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就是一个转折点!三、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课程实施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让主体参与教学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自由,所谓精神的自由是心理的自由,是思维与想像的自由。如前面的《雁门太守行》的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和空间,这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自由。只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不够,还必须保证学生能畅所欲言。本堂课中教师恰恰给了学生的自由空间,没有用老师的观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老师把机会先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谈看法,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舒展了学生的灵性。学生才谈出了对“黑云”与“甲光”的不同认识。学生谈完后,老师肯定了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之后老师还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总之,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之中,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