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西府民俗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略谈西府民俗文化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陕西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我国以秦岭划出北方和南方,我国唯独陕西兼有北方黄河流域的麦黍文化与南方汉江流域的稻米文化。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从民俗学角度讲,自然生态是文化基因。陕西独特的自然生态使其形成了三大文化生态区:陕北、陕南、关中。从炎黄二帝的部落联盟,到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以后宋元时期,这里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其形态表现各异,艺术表现尤为丰富。陕北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坡,是古代西北多民族点文化的交流融合地。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宋元时期范仲淹带兵长期驻守在这里,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陕北又是革命圣地,新中国的发祥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红色文化。关中(西府)即关中平原。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西府)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除了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两山夹一川”,号称“巴山楚水、鱼米之乡”,陕南的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陕南中、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从自然生态角度看,秦岭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水岭,从文化生态角度看,秦岭应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确切说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同脉、同源、同根的。陕西不仅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着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先后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中国不看秦始皇兵马俑,就不算真到中国!”这是当今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和国际友人发出的肺腑之言。的确,兵马俑太伟大,太壮观,太神奇了!当你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前,心灵就会感到巨大的震撼,犹如山呼海啸,雷鸣电闪,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其气势之雄伟逼人,其塑造之艺术高超,叹为观止!法门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至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宝鸡法门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因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而得名,故有“西路戏”、“西秦腔”之称。盛行于凤翔、宝鸡,流行于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眉县、武功、周至等地。其流行地域,西至甘肃天水、陇西,北达平凉,南抵周至,东不过兴平。西府秦腔唱腔板路有大板(紧拦头,三锤拦头)、拉锤(大起,二六板头)、潦子(尖板头)、二倒板、倒板序、浪头带板、双锤板等。终板有齐板、留板、黄板、砸板、歇板;杂腔有佛号季子及吹腔、罗罗腔、勾腔、昆曲等。其中吹腔俗称“唧呐腔”,一般除用于少数剧目的个别唱段外,还专门用来演出《打面缸》、《晒鞋》等剧目。西府秦腔的唱腔特点是调平、音软、深沉。“大板”尤为明显,柔和中显昂扬、苍劲中见优雅。许多名唱段,吸收“勾腔”唱技,上句唱完紧接下句首腔,音乐间奏后,又重复下句首腔唱起,时时翻高,艺人叫作“架桥”。脚色分行,设四大行、七小行,有须生、大花脸、二花脸、小生、小旦、老生、青衣、丑等。扮演讲究一脚多能。老生兼演大净,须生兼演小生,小旦兼演小生,武生兼演武丑,丑脚兼演老旦,小花脸兼演彩旦,已久成规例。脸谱化妆大方,笔法粗直,注重轮廓,多呈额宽、腮宽的长方型脸堂。有整面画、半脸画和套画(丑脸套花脸)。结合人物身份、个性、常于额部、两鬓加画物象一蜡烛、葫芦、鸟儿、蛤蟆、蝎虎、鳝等,以增强象征性。如楚霸王面谱:大黑脸,两盾画两条蛟龙,魏虎面谱:大白脸,两鬓画两只桃儿,焦赞面谱,大黑脸,两鬓画两个辣椒等。《黄河阵》中的燃灯佛,金脸,脑门上画有蝴蝶,用棉花贴成燃灯,唱“燃灯在空气中化蝴蝶”一句时,演员作“飞天”上下飘舞状表演。西府秦腔风格粗犷。表演重虚,道白习插俗话,唱腔讲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大板起调十八拐,拖腔不带“衣”、“安”虚字音。特技很多,有钩鱼、铡人、换头、倒腕挂经,真假难分;鞭扫灯花、鞭打靠旗、五雷打碗、扑洪沟,绝妙惊险,打红拳跌叉、搬朝天镫、作胡旋舞、翻小翻,技艺夺目;搬石头、耍单鞭、抡大刀、跑马、打秋,做派高超。西府民俗小吃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俗称“神来之食”。所谓“煎”、“汪”是面条要热得烫嘴,汤里油要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岐山臊子面的特点。当地民谚说岐山臊子面是“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更好看”。由于其制法独特,味道鲜美,饮誉并在关中大地和甘肃陇东地区流传。在西安、宝鸡无论是夜市小吃,还是门面店堂,随处可见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可见其影响。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关于“长命面”所以会改称“臊子面”的事,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上个世纪初,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慈禧太后跑到了西安。一次她吃了当地名厨做得岐山臊子面,连连称赞,并赐予岐山面食馆“龙凤旗”一面,由此,岐山臊子面的名声就更大了。臊子面在陕西地区身价颇高。除沿袭唐代“长命面”的有关习俗,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此外,陕西岐山擀面皮更是必须推荐的小吃之一。擀面皮工艺号称一绝:揉、洗、过、淀、清、发、搀、擀、抹、蒸、凉、摞十二道工序严谨规范,缺一不可。将麦面和好,揉成面团,在热锅中稍炒,又撕成小块,在案上擀成薄片,入笼中蒸熟。成品后的擀面皮每片跟炊饼大小差不多,然后再食用时候,只见师傅用大铡刀咣当咣当切成细条状,加入油泼辣子和盐醋水,以及些许黄豆芽一起调拌均匀,既食用。吃起来柔、筋,亦以酸、辣、香见长。也有江湖传言说宝鸡八亩沟的擀面皮手艺曾进过皇宫大内的御膳房。油酥锅盔是在岐山传统锅盔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杠压工艺,调味品选用传统配方调和,选用岐山传统小麦,上好精面粉,大油作料调和而成,精心烘烤,使调料充分随温而散发出来的,质感硬,食之酥,口味香醇,存放持久等特点。常有外地朋友初见油酥锅盔,惊叹大如车轮,食之松脆适口,香酥味美。在给很多朋友解释西府美食为何能够广传三秦大地南北的原因时候,经常会提到“岐山面”和“岐山醋”。从麦子、面粉这个源头起,诸多天时地利之优已经决定了西府的美食终究是独树一帜。古老传说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另说活动于泗水流域(黄河下游),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或者今山东泰山周围)。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文化是时间的宝贵遗产。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加强对藏品的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落实藏品丢失、损毁追究责任制。实施馆藏文物信息化和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加大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作用。加强博物馆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博物馆队伍素质。坚持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减、免费开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是在人们共同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共同的思维方式。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教育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及娱乐功能。其中,教育、规范和维系功能属于社会功能;调节和娱乐功能属于心理功能。长期以来,民俗文化即在有形无形当中,帮助人们进行身份识别、是非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