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安西县疏勒河中下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汇报一、概况安西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接玉门,西临敦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地处北纬39°52′——40°36′和东径94°45′——97°00′之间。保护区总面积486.3万亩,其中:核心区135.6万亩,缓冲区99.9万亩,实验区250.8万亩;林草地241.95万亩、湿地215.85万亩、山地28.5万亩。1、动植物资源概况(1)动物资源:保护区有脊椎动物5纲,26目,56科,160种。其中小鸨、红额金翅雀为甘肃新纪录;属于我国特产种类有10种;列入《国家野生动物名录》的27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7种,二级保护的有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种类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有42种;重要的经济动物有野驴、雪豹、雪鸡、猞猁、岩羊、盘羊、北山羊、鹅喉羚、石鸡、金雕、小鸨、红额金翅雀、祁连山裸鲤、鲫鱼、狐、狼等62种。(2)植物资源:保护区内的植物共有345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有5种,胡杨、梭梭、裸果木、膜果麻黄中的后两-2-种尤为珍贵,为第三纪子遗种类,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固沙植物有30余种、如柽柳、梭梭、泡泡刺、柠条、花棒、沙蒿、沙米等种类,是流沙地带的先锋植物,可作为固沙植物的特有种。药用植物100余种,以豆科植物甘草为主的药用植物,蕴藏量十分丰富,面积22.5万亩,是我国甘草主要产区之一,其次是麻黄、锁阳、苁蓉为本区的特有药材。纤维植物以芨芨、罗布麻、芦苇为主,蕴量丰富。2、自然保护区的划界及分区情况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地域、土壤、水热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状况可规划为3个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1)核心区:总面积为135.6万亩,占保护区总土地面积的27.9%,共分为三个小区。①东巴兔动植物核心小区。位于老师兔山以南,西从东巴兔乡青山开始,东到榆林河,南到县界,北至老师兔三个泉,海拔1900——2200m,面积18万亩,占核心区总面积的13.3%,范围包括东巴兔乡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部分砾石戈壁等。②西湖乡沙生植物保护核心小区。位于安西县城以西,范围包括西湖乡和西湖农场部分区域及西沙窝、黑沙窝。其界线东起二道湾、白旗堡城,西至县界,南至县界,北至望杆子、北戈壁一线,海拔1063.4——1131.4m,土地面积为63.6万亩,占核心区总面积的46.9%。小区内有胡杨林8895亩,蓄积量为9879m3,以柽柳为主的灌木林15万亩,其它为灌丛草甸草场和荒漠草甸草场,植被覆盖度45%——80%,疏勒河横贯小-3-区,两岸植被覆盖度高,部分区域达95%以上,且生长茂盛。③八棱墩湖——塘墩湖湿地核心小区。位于踏实、桥子、布隆吉乡境内。其界线以扎花营向西到老师兔许家沟,北沿十工截山子山脊线向东到双塔水库、布隆吉到八道沟,南从老师兔山向东沿破城子、锁阳城、鹰窝树到旱湖脑,其地形为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54万亩,占核心区总面积的39.8%,区内有胡杨林12120亩,活立木总蓄积为10549m3,灌木林地130005亩,水域3075亩,其余为草甸草原和小灌丛草甸草原,海拔1370.9m——1177.7m,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地势较平坦开阔。(2)缓冲区总面积为99.9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5%。共分为3个小区,有东巴兔动植物缓冲区,面积21万亩;西湖沙生植物缓冲区,面积30.9万亩;八枝墩湖——塘墩湖湿地缓冲区,面积48万亩。本区位于3个核心小区周围,范围依核心区位置而定,有山脊线、道路、河流、沟壕、山谷等自然地形,地势、位置距核心区边界2——8公里为界。(3)实验区总面积为250.8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1.60%。共有3个实验小区,有东巴兔实验小区,八棱墩湖实验小区和望杆子实验小区。该区是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进行中间性生产示范实验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特定地段,设置在缓冲区外-4-围。3、管理机构设置、编制情况(1)管理机构设置:2002年3月,由安西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安西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负责安西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县林业局管理。(2)编制情况:已经成立的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人员编制7人,现有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7人。二、主要工作情况1、保护管理工作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保护管理工作有序展开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建立了7个基层保护站(西湖站、瓜州站、东巴兔站、老师兔站、踏实站、城南站、城东站),保护区基本建设初步完成了总体规划、工程建设规划、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进行了四址界桩的埋设,固定宣传牌的制作等工作。修建了瞭望塔7座、在交通要道架设了4个大型保护区简介牌,在各功能区建立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固定宣传牌14块。在重点野生植物封护管理区内开放防虫道、采用机械化学防治防除柽柳叶甲等天然林木害虫8次,防虫面积达5万亩,打设固定样地和样点60个,埋设界桩800个。由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和7个基层保护站负责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荒漠系统的保护管理工作。对区内因干旱缺-5-水长势弱的西湖沙生植被自然保护区引水灌溉,使植被得以恢复生长。⑵积极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是结合“四五”、“五五”普法的年度计划以广泛宣传行业法律法规为主积极开展了林业法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强化宣传,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进行摘录,并印制成宣传材料进行宣传发放。通过宣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⑶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林业法律法规几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大林木管护和林政案件查处力度,开展了以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野生植物、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收购野生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加大对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力度,不断恢复和扩展林草植被面积,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多,保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⑷强化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机制具体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区内各系统动态监测报告制、常年巡查管护制等工作制度,由县林业局与总站签定保护区保护管理年度工作责任书并按时认真检查,年终严格考核奖罚,-6-由总站和各基层保护站签定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检查验收和考核管理;由各基层站定期和不定期向总站报告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消长变化情况,动态管理中引水灌溉、防虫、防鼠兔、防火、防人为破坏等“四防”情况,根据汇总情况,林业局和管理总站及时协调和组织解决相关问题,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由各保护站工作人员坚持每周巡查5次的做法,对保护区的各个层次进行认真细致的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汇报解决,切实做到了保护区内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不受破坏,逐步恢复和扩展了区内各物种资源数量,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2、保护区整体发展状况保护区建设规划为10年,即2001——2010年,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建设自2001——2005年进行,二期建设自2006—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组建了机构、配备了人员,定期观测天然林木的消长变化情况。通过有效保护和管理,使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野生动物数量相比建立保护区以前增加0.5倍,尤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数量明显增多;区内野生植物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10——15%增加到目前的25%以上,天然林草植被封育面积增加45万亩,达到101万亩,尤其柽柳现存面积相比增加1.5倍,分布区内的覆盖度达到35%以上,中心区域达到40——70%。荒漠沙生植物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7-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期数。3、保护区的主要科研工作主要开展了对保护区内动植物区系分布的调查及柽柳条叶甲生活史调查和防治方法的探索,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对区内的气候条件、水资源进行初步监测,同时,配合环保、土地、水利部门进行了环境因子、土壤类型、分布状况,水文情况的调查。4、多种经营工作因资金和劳动生产力所限,多种经营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年,在东巴兔和老师兔两个管护站进行了试验性养殖,养鱼10000尾,林下养鸡800只。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保护区土地面积大,范围广,野生动植物资源、沙生植被、草场等资源丰富,而现在的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和7个基层保护站的在职人员少,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固定的办公场所,使得保护管理工作停留在“看摊子”的初级阶段,各项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制约,面面俱到。2、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暂时分工由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负责,尚须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专门机构,人员配置就目前现有的7名人员还远远不够。3、投入无保障,正常管理工作有困难。至目前,省上尚未对我县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经费,地方财政只能确保在职干部职-8-工的工资发放,无力投入资金进行保护区建设,而使我县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困难重重。缺乏资金投入已成为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四、改进和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的意见按照安西县疏勒河中下游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总体目标和分期规划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野生动物补食点,改良草场,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体系,并初步建立野生动植物种原繁育基地和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采集,初步探索和尝试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多种经营和产业发展。同时,在继续建立完善上述建设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科研体系和监测网络,进行专题性的科学研究。瓜州县林业局二OO九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