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中央电大财经部刘臣2007年05月24日一、名词解释题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二、单项选择题1.B2.A3.C4.C5.A6.A7.B8.C9.B10.C11.C12.D13.C14.C15.B16.C17.C18.C19.B20.D21.D22.D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E3.AC4.AC5.AC6.ABDE7.ABCD8.ABC9.AD10.ABE11.BC12.ABC13.BCDE14.ADE15.BDE四、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五、计算题1.已知某国流通中的现金为5000亿美元,货币乘数为6,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700亿美元,求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M1)。解:答:(略)2.已知某国家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原始存款为5000亿美元,假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求:(1)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2)如果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为12%,假定专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不变,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3)假定存款准备率仍为8%,原始存款减少为4000亿美元,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解:(1)(2)(3)答:(略)3.假设某国流通中的货币为4000亿美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500亿美元,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23000亿美元,计算:(1)该国的基础货币、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2)其它条件不变,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185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3)其它条件不变,存款准备金为10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解:(1)根据公式:(2)根据公式:(3)根据公式:答:(略)4.如一张股票一年的股息为25元,而市场利率为2.5%,则这张股票价格为多少元?解:股票理论价格=股息/市场利率=25/0.025=1000元答:张股票价格为1000元5.在法定准备金率为20%,公众持有通货数量不变,银行增加5000万美元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12500万美元的国债,求货币总供给的变化。解:1)存款额为:5000*0.2=250002)货币总供给将增加25000+12500=37500答:(略)六、论述题1.简述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2)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3)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4)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其特点为: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主张上是以主张国家干预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特点:一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二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三是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2.什么是存款创造乘数?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rd倍。1/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3.简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其他政策工具等,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注意教材343页的传导过程图)4.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5.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第一,强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但赞成运用货币政策,并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其理由:第一,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所以,货币政策对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最为有效。第二,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货币主义者虽然强调运用货币政策,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其理由是经济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这正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贡献之一。第二,强调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货币主义者认为,在长期,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货币供给量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此,重点应该分析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同时,物价稳定又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实行有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反对“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因为:(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该是货币供给量。(2)取消再贴现率政策工具。(3)规定货币供给量年固定增长率为货币政策工具。提出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6.简述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差;LM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好。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好;IS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差。7.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异同1)共同点:都是有价证券2)不同点:A.概念不同股票是投资者(称为股东)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B.特点不同股票的特征:权利性、流动性、面值与价格的差异性、风险性、非返还性。债券的特征: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8.试述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目的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但对企业增加课税,企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会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就要加在商品价格上。因此,增税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限制了税收政策用以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将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消费水平。这会与因对企业征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结合起来,引起国民的不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为防止经济衰退而减少税收,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滑坡,这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其实,在萧条时期减税,人们并不一定将因少纳税而多留下来的钱用于购买商品。因此,减税并不见得能够带来消费或投资的增加。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要减少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会遇到很大阻力;政府要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甚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因此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虽然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如果人们将这笔收入用于储蓄而非商品购买时,这种可能性就不能成为现实。8.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作用强度较猛烈较缓慢较缓慢较猛烈较缓慢决策较慢较慢较快较慢较快阻力较大较大较小较小小作用对象总需求总需求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从政策作用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较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缓慢。从决策速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决定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决策较快。从政策执行时的阻力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作用对象为货币供给。10.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LM曲线而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最终影响收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1)流动偏好陷阱。依照凯恩斯理论,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流动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即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其降低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这表明,当经济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2)政策时滞的影响。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到实施,都会产生滞后。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例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未必增加贴现,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增加再贴现数量。以上原因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收入的影响。11.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双扩张政策的条件条件: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市场疲软。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作用: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1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紧松搭配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条件: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扩张性财政政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