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人:康晓萍审核人:康晓萍第十单元动脑筋称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生字生词,积累同音字、形近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今天,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秤)好,请几位同学帮我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盐、奶粉,请同学们称一称)2.这些日常我们拿得动、提得起来的东西可以用秤来称。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很大很重,怎么来称呢?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怎么来称呢?(板书课题。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1.请学生尝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运用以前学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普遍不认识的字有:驳、割、艘、舷、线等。)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字词)你们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识字方法:(用偏旁记忆,“艘”和“舷”都和船有关,“割”有立刀旁,所以与刀有关,“线”有绞丝旁,所以与丝线有关。)(一个记者想要去采访,前面有一面土墙,就把他“堵”住了。)(查字典知道“杆”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称杆(gǎn),在“旗杆”中读(gān)。)(“议论”两个字都有言字旁,所以与说话有关系。)课前调整“议论”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你能用“议论”说个句子吗?“驳”在书中的词语是“反驳”,“驳”可以这样记,一个人,他姓马,做题总是不认真,这不,他又错了两道题。你觉得“反驳”是什么意思?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4.请学生从课文中找一些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说个句子。5.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考一考,给抽读好的同学加分。6.做组词游戏:教师抽出一个生字,请小组同学至少组两个词,组员可以补充,以合作最好的组为优秀组。[丰富学生的词汇,促进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三、品读课文,自读自悟。四、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堂内容。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请说一说。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六.作业:抄写生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善动脑筋、勤于思考。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二,探究新知,学习课文。1,.范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讲读课文①指名朗读一段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提问:什么人称官员?②指名朗读二段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③指名读三段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指导朗读④指名读四段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默读四段: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指名逐句朗读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⑤指名读五段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3.观察插图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口述画面内容三、朗读全文。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四、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出色,互相说一说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狮子和兔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重点词:恼羞成怒、筋疲力尽等。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童话王国去认识两只小动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生字生词。1、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2、自由认读生字。3、看到书上的认字条田字格,齐读生字两遍。同桌读一读,一起想办法记最难记的字。全班交流。齐读(蒙上拼音)。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5、指名读,生评。6、师板书几个易读错的词。指名读、齐读。出示卡片,认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讨厌提醒解决一群咬他蹲在凭着脾气笑嘻嘻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7、自由学习生字生词。8、小组交流识字方法。9、练习用字词说话。四、识记字形。1、比较字形。遵——蹲羞——差脾——牌校——咬村——讨醒——腥2、区别同音字、字形字。诀——决样——痒盯——叮披——疲3、练习书写生字。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重点句子。2、读懂课文,让学生明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动脑筋。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呢?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指名介绍。从前有一只狮子,他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动物放在眼里。2、自由读,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生谈不同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默读,思考:狮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师板画。他心情怎样?读词:又疼又痒(三)学习第三----七自然段1、狮子用了哪些办法赶走红蚂蚁呢?结果怎样?默读3---7自然段,用~~~画出。2、汇报。3、刚开始:①出示: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可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自由读,找出描写狮子动作的词,师用三角形标出。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狮子此刻的心情。指名读,你从狮子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指名读。板书:赶不走。你什么时候有过筋疲力尽的感觉?读词:筋疲力尽。带着体会读3段。你觉得此时的狮子的心情怎么样?②他的伙伴小兔看见了,蹲在一边干什么?他笑什么?③狮子见小兔在笑,有什么反应?理解“恼羞成怒”恼什么?羞什么?怎么怒的?请生读狮子的话?大组读4、后来:一句话提醒了狮子,他纵身跳进河里,河水立即把红蚂蚁冲走了。①后来怎么做的?这个办法好吗?从哪儿看出的?(立即)狮子有没有费劲?②他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板书:提醒)指名读兔子的话。5、对比读,体会①再来看看狮子刚开始是怎么做的?引读。后来——引读。②这时的狮子会想些什么?③刚开始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后来跳到河里,毫不费力就把红蚂蚁赶走了,这是为什么?三、总结教育,点明中心。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兔子想告诉狮子什么?齐读。(板书:动脑筋)那么狮子明白了吗?他明白了什么?2、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把狮子身上的红蚂蚁去掉?3、是呀,就像兔子所要告诉大家的: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动脑筋。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好吗?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语文天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听写词语。2、形近字比较并组词。3、开展想象,补充课文中未写出来的内容。4、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要求难写或易错的字词多读一读,记一记。2、听写词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检查字写对了决有,有错别字就改正。二、写一写,比一比加点的字1、出示例题。气——汽题——提象——像怪——经2、认读词语。3、交流:你是怎么区分这两个带点字的?4、学生练习用带点字扩词,深化识记。5、你认为还有哪些形近字需要同学们注意,请举出来。6、教师小结。三、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说后面部分。1、读题,理解题意。2、出示例题。3、指名读例题的内容。(1)启发想象。让学生动笔把补充的内容写下来。(2)小组交流。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瓦特发明的全过程。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将课文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探索生活中许多小现象,养成思考、追问、联想,甚至实验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用酒精炉,烧开带盖小水壶的水。结果壶盖不住的往上跳动。你们看看,水烧开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早在200多年前,一个瓦特的孩子就探究到这个现象。二、学习新课《壶盖为什么会动》。(一)自学1、自读课文,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2、纠正读音,学生可分小组,分段落读课文,组内其他人纠正读音,也可同桌互读或前后桌读。也提倡读给老师听,读后都要互相正音。3、成果互检,同桌或组内成员将生字从课文中拿出来,根据熟练程度可以出示拼音,也可以不出示拼音,互相考一考。(二)交流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概括时语言简洁完整。2、小组学习,读文中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1)学生有可能不理解壶盖为什么会跳动。有些孩子课前找好了有关的物理学知识与原理,求解释。(2)学生可能疑问,祖母为什么对壶盖会动置之不理,没什么兴趣,爱思考的孩子可能从中联想到许多周围有价值的小现象都会被不细心的人忽略,会找到平时自己也出现过的这们的。(3)学生可能疑问蒸汽机什么原理,同样可以用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解决。3、汇报交流。话题可以从瓦特开始,也可以从蒸汽开始,同学们谈一谈从瓦特与蒸汽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话题没有局限,可以选取其他发明家的故事,也可列举生活中的小现象。(三)练习1、读一读。(1)白云在天上飘,不是风吹的吗?白云在天上飘,是风吹的。(2)谁有那么的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3)更多的小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吗?更多的的水汽就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三、课堂小结: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四、作业:在生活在多观察,看看还有什么我们不明白的事?(写一写)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