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学目标•1.掌握正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其生理变化•2、掌握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与护理•3、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方法和记录主要内容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脉搏的观察与护理血压的观察与护理呼吸的观察与护理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body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又称体表温度–特点: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度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一)体温的产生–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二)体温的调节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三)产热与散热•产热过程–化学方式产热•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散热过程–物理方式散热–散热器官:•(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70%•(2)呼吸:29%•(3)排泄(尿、粪):1%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四)体温的生理变化1、正常体温临床上测量体温以口腔、腋窝、直肠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深部温度,口腔、腋下最方便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成人正常体温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口温37.0℃36.3~37.2℃97.3~99.0℉肛温37.5℃36.5~37.7℃97.7~99.0℉腋温36.5℃36.0~37.0℃96.8~98.6℉换算公式:℉=℃×9/5+32℃=(℉-32)×5/9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生理变化•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年龄——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性别——女性稍高于男性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即排卵后体温升高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肌肉活动——剧烈活动可增加产热•环境温度•药物•情绪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一)体温过高–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低热37.3~38.0℃(99.1~100.4℉)中等热38.1~39.0℃(100.6~102.2℉)高热39.1~41.0℃(102.4~105.8℉)超高热41.0℃以上(105.8℉以上)发热程度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散热•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方式——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退热期特点:散热产热•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方式——骤退: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体温骤退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渐退:数天内降至正常常见热型•稽留热(constantfever)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定义: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弛张热(remittentfever)-定义: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定义: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定义:发热无一定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降温方法: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全身和药物降温。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加强病情观察: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原因及诱因;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补充营养和水份:流质或半流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饮水,每日3000ml•促进患者舒适休息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1)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当休息–(2)口腔护理:晨起、餐后、睡前漱口、防止口腔感染–(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疮等–(4)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心理护理•(1)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2)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3)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二)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原因散热过多产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临床分度-轻度:32~35℃(89.6~95.0F)-中度:30~32℃(86.0~89.6F)-重度:<30℃(86.0F)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73.4~77.0F)•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过低的护理措施–环境温度22~24℃–保暖措施提高机体体温–加强监测生命体征–病因治疗–积极宣教三、体温的测量•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水银体温计(1)口表、肛表、腋表(2)摄氏体温计和华氏体温计–电子体温计•(1)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测量体温,测得的温度值直接由数字显示•(2)医院用电子体温计•(3)个人用电子体温计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可弃式体温计•(1)单次使用•(2)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点状薄片随机体的温度而变色,显示所测温度–感温胶片•(1)对体温敏感的胶片,不能显示其具体的体温数值,只能用于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2)适用于小儿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计的消毒——目的:防止交叉感染时间:体温计测量体温后方法:水银体温计消毒电子体温计消毒法•体温计的检查——目的:保证体温计的准确性–时间:使用新体温计前,定期消毒体温计后–方法:体温计甩在35℃以下,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水中,3分钟后检视,若误差>0.2℃或玻璃管有裂缝,不能使用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测量的方法【目的】–判断体温有无异常–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评估】评估患者并解释【准备】患者准备护士自身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操作步骤】口温腋温肛温部位舌下热窝腋窝正中直肠方法闭口鼻呼吸屈臂过胸润滑肛表插入肛门3~4cm时间3分钟10分钟3分钟【注意事项】测量体温前,应点清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者禁忌肛温测量–婴幼儿、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设专人守护,防止意外–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若有上述情况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续测量3天,3天后体温仍正常改为每天测量2次–手术患者,术前1天8pm测量体温,术后每天测量4次,连续测量3天,体温恢复正常改为每天测量2次【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体温监测的重要性,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介绍体温的正常值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会对体温的动态观察,提供体温过高、体温过低的护理指导,增强自我护理能力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arterialpulse),简称脉搏(pulse)。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一)脉搏的形成–心脏窦房结发出兴奋冲动,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将血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内压力骤然升高,动脉管壁随之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这种动脉管壁随心脏舒缩而出现周期性的起伏搏动形成动脉脉搏。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二)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脉率(pulserate):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正常情况:60~100次/分,脉率和心率一致影响脉率的因素年龄: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性别:女性稍快于男性体型:身材细高者比矮胖者脉率慢其他–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性;正常-跳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脉搏的强弱:触诊时血液流经血管的一种感觉;正常-强弱相同–动脉壁的情况:正常-管壁光滑、柔软,有弹性二、异常脉搏的观察及护理1、脉率异常心动过速(速脉)–成人脉率>100次/分–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衰、血容量不足–一般体温每升高1℃,成人脉率增加10次/分,儿童增加15次/分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心动过缓(缓脉)–成人脉率<60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2、节律异常间歇脉•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隙(代偿间隙)•二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提前收缩•三联律:每隔二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提前收缩•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脉搏短绌(pulsedeficit)–指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特点: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见于心房纤颤3、强弱异常•洪脉(boundingpulse)特点:脉搏强而大,见于高热、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细脉(smallpulse)或丝脉(threadypulse)特点:脉搏弱而小,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交替脉(alternatingpulses)–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水冲脉(waterhammerpulse)–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奇脉(paradoxicalpulse)–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动脉壁异常早期:动脉壁变硬、失去弹性、条索状严重:动脉迂曲有结节(二)异常脉搏的护理严密观察、适当休息、氧气吸入、急救准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三、脉搏的测量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脉搏测量的部位–浅表、靠近骨骼的大动脉–常用部位:最常选择桡动脉•脉搏测量的方法【目的】–判断脉搏有无异常–动态监测脉搏变化,了解心脏状况–协助诊断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操作前准备】–评估患者并解释–患者准备–护士自身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操作步骤】•体位:卧位或坐位;手腕伸展,手臂舒适•方法:示指、中指、无名指触脉,不用拇指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压力:适中•计数:30秒×2,异常者测1分钟•脉搏短绌:2位护士测量•记录:先记录在记录本,如76次/分,再绘制在体温单【注意事项】–勿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的搏动较强,易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护理–异常脉搏应测量1分钟–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应测心尖搏动1分钟【健康教育】–解释脉搏监测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测量方法,并指导其对脉搏进行动态观察–教学自我护理的技巧,提高患者对异常脉搏的判断能力第三节血压的观察与护理•血压(bloodpressure)–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收缩压(s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