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第一节认识分子【教材分析】:本节由三个段标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教材首先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终提出分子的概念。并同时提出一切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明了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增加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重点:什么是分子及分子的大小。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本节的难点在于: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教学器材:量筒、水、酒精、高锰酸钾引入新课一、新课引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如书96页图5-1所示,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分子活动1: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石灰的颗粒。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活动2: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活动3: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教师: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讨论2分钟后回答)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活动4:阅读课本,了解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小结: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活动5:阅读第103页什么是分子。(二)、分子的大小1、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程度呢?2、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当然,这个实验要做些简化处理:(1)把分子看成一个个小球;(2)油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整齐排列;(3)认为油膜厚度等于分子直径。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98页的图5-4,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3、介绍分子的大小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十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如果把1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三)、小结: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教学反思: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第二节分子动理论的的初步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时:1课时教学器材:红墨水、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物体内部的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是否会发生运动?二、新课教学:(一))、分子运动吗?活动1: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结论: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讨论后可能进行如下回答。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二)、温度对对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提问:一切物体的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的快慢是否不变?活动2:.如果将红墨水分别滴在冷水和温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温水中扩散快,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的证据?(讨论后回答)。(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提问: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猜想: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活动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1)、会收缩的液膜思考:是谁把棉线拉过去的?(2)、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现象: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结论: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讨论后回答如下)①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②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提问: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活动4:不听话的活塞现象:水很难压缩。结论: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小结: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四)、固、液、气三态的分子1、课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如下表格的填写。物质状态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情况宏观特性固态很小只能围绕某一点做振动即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液态气态2、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五)、小结:分了动理论的内容:物质由分子组成,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后记: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