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照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肝脏的损害和炎症,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SARS病毒等,但是这些病毒所致的肝炎只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所以不包括在“病毒性肝炎”的范畴内。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类似,主要表位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表位为慢性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对人体的健康危害非常大。甲型肝炎传染源:甲型肝炎是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是肝炎大国,有80%的人群曾被甲肝病毒感染过。感染了甲肝病毒的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粪便中都含有甲肝病毒,这些患者在发病前2周到血清转氨酶出现高峰期后1周,都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毒。这些患者都是甲肝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甲肝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含有甲肝病毒的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都可以引起甲肝病毒的传播。其中、水源和食物污染可导致甲肝的暴发流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曾发生过甲肝的暴发流行,在4个月内有31万人被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经过国家检疫部门的调查确认,这次的暴发流行是人们食用了被污染的未被煮熟的毛蚶引起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的人群都是甲肝病毒的易感人群。在我国,大部分人群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被甲肝病毒感染过,但是主要以隐性感染为主。一般来说,甲肝病毒感染后,人体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可以预防再次感染。另外,甲肝病毒的流行与人群的居住条件、卫生习惯、社会发展程度有关,农村高于城市,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甲肝的症状:患者感染甲肝病毒后,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的患者可以传播病毒,但是没有自觉症状。另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患者在起病初可出现发热、畏寒、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小便颜色加深,还可以出现全身皮肤和巩膜发黄,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另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患者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凝血功能差、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甚至出现肝性脑部,表位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最后可导致患者因肝衰竭而死亡。甲肝的预防:甲肝的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控制传染源。对甲肝病毒急性感染者一经发现应该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病毒消失。隐性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所以对隐性感染者的发现和隔离难度较大。第二、切断传播途径。甲肝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所以应该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食物的管理,注意食品卫生。第三、保护易感人群。没有甲肝抗体的人群对甲肝普遍易感,对易感人群可以接种甲肝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甲肝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化的灭活疫苗,在0和6个月接种2针,保护期可持续20年以上。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一针,保护期在5年以上。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慢性的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含量越高,传染性越大。传播途径:乙肝病毒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1、母婴传播,包括宫内传播、围生期传播、分娩后传播。宫内传播染主要是母体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经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围生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含有乙肝病毒的母体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实现病毒的传播。分娩后的传播主要是因为母婴之间的密切接触。2、血液和体液传播:乙肝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都含有乙肝病毒,微量的乙肝病毒进入人体都可以造成乙肝病毒感染。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都可以引起乙肝病毒传播。密切的生活接触和性接触也能传播乙肝病毒。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是乙肝病毒的易感人群。婴幼儿是乙肝病毒感染最危险的时期。95%以上的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将发展为慢性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来源。乙肝病毒感染具有家族聚集性,所以乙肝患者的家属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另外,反复输血者、血液透析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肝的症状: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患者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中,患者的症状与甲肝患者类似。患者在起病初可出现发热、畏寒、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小便颜色加深,还可以出现全身皮肤和巩膜发黄,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另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患者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凝血功能差、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甚至出现肝性脑部,表位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最后可导致患者因肝衰竭而死亡。急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就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轻度异常。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转氨酶反复持续的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慢性乙型肝炎若未经正规的治疗,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乙肝的预防乙肝的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控制传染源。对乙肝患者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幼托保育等工作,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查。第二、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实行严格的医疗器械消毒,对病人血液和体液加强消毒管理等。第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最关键手段。易感者均可接种,我国规定新生儿都应该接种乙肝疫苗。现在普遍采用的是0、1、6个月的接种程序,每次注射10-20μg疫苗,部分人群可加大剂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抗-HBs水平会逐渐下降,如果小于10mIU/ml,宜再加强注射一次。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100-200IU,同时接种乙肝疫苗10μg,1个月和6个月后各重复注射一次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丙型肝炎主要危险因素1、静脉吸毒静脉吸毒是丙型肝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新发病例主要来源于静脉吸毒。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具等行为是导致HCV感染的主要原因。2、输血传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血液供应不足且很大比例的血液未经过HCV筛查,每年仍有近百万的人由于输血而感染丙型肝炎。3、医源性感染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器械重复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格等不规范医疗操作,可导致HCV的感染。4、性接触传播在慢性丙肝患者夫妻间可通过性行为感染HCV,感染率与性伴数量、同性恋、肛交、性传播疾病史等相关。5、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危险性将增加到4%~7%。临床表现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可出现恶心、食欲减退、乏力、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单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类似,表现为疲倦乏力、食欲欠佳、腹胀等,部分患者没有自觉症状,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反复波动,HCVRNA持续阳性。3、肝硬化长期的慢性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1%~5%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肝硬化一旦出现失代偿情况,出现慢性肝衰竭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腹腔积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患者死亡率极高。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还没有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所以对丙型肝炎的预防只能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慢性丙肝患者的病例监测和管理,对患者进行规范性的治疗,同时做好丙肝聚集性疫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加强大众健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