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国土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第二节我国国土资源保护实践在资源开发中,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坚持最少的劳动消耗,做到低成本、高收入。各个地区的资源现状、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状况和劳动多寡与构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要针对本地资源的特点,选择有一定开发基础并有较大潜力的种类进行开发,争取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开发利用资源要有长远观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既要考虑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努力做到经济效益最大,生态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好。一、开发保护国土资源的基本原则(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开发资源必须与资源的性质相适应,立足于本地资源,选择有一定开发基础,并有较大潜力的种类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大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发资源要注意社会效益,把重点放在社会急需、影响国计民生的资源上,如能源等。资源开发要把三大效益结合起来,尽管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如果为了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却破坏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资源的数量、种类、面积、质量的有限性和当代人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资源的种类、数量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减少。特别是在资源开发上,短期行为和利用不当使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日益严重。因此,在资源开发上要有科学的规划,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以当地资源的蕴藏量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开发速度。不可为求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而过度开发资源,这种短期行为只能导致资源枯竭。因此,资源开发要有长远眼光,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要使资源开发永续进行下去。只利用、不保护,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只会扩大资源供求之间的差距,导致资源的退化、灭绝,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三)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开发要因地制。按照本地区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质量等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宜的方向、方式、途径和措施来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任意开发利用资源,轻者投入多、产出少,劳民伤财;重者破坏资源,甚至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充分认识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新兴事业,要做到因地制宜,最终才能形成我国具有民族特色、地方色彩浓郁、各具特色而完整的旅行游览体系。(四)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对资源必须综合地开发利用,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例如,矿产资源具有共生性和伴生性的特点,因此,需要综合开发,减少开发损失,综合利用,防止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从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角度考虑农业的综合利用,实现一业为主,农林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我国虽是资源大国,但人口数量太大,资源危机伴随着人口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应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产潜力。(五)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I由于传统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长期的利用必然导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以矿产资源为例,科技进步主要通过资源替代,发现和探明更多的矿产资源,改变矿产资源品种、质量要求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开源;通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水平以及减少过速消耗等方式,实现资源的节流。对土地资源来讲,科技进步通过造田、复垦、资源替代,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土地的综合治理,实现土地的开源节流,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缓解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二、中国的国土资源保护实践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长期沿用的发展模式,即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发展的目标和动力,片面强调经济目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忽视对国土资源的保护、环境污染的防止,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将逐步从未端控制走向全程管理和超前管理。(一)土地资源保护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一是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二是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开发,使土地资源不断退化,生产力下降。所以,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1、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主要是针对非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展和土地质量退化而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重视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用耕地和人口增长失控,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非常严重。耕地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家基本建设正常占地外,乱占滥用耕地是重要原因。2、水土流失防治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在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搬运、堆积的现象。由于具有海拔高差悬殊的地理格局、变化多样的气候条件和频繁的人类活动,所以我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5.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42%。水力侵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流域,其中以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和黄河中上游的陕、甘、宁等省市区尤为严重。3.土地沙漠化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自然因素,亦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北方现代沙漠化土地的成因主要是人为活动减少了沙区植被所引起的。森林过度采伐,草原过度放牧,草原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发生荒漠化,沙丘移动。我国的沙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和绿化以增加植被等三个部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必须以生物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明确沙化地区以牧为主,加强草场建设.控制载畜量,以保护草场和其他植被。4、土地污染防治防止土地污染必须“以防为主”,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源,防止重点是减少农药、化肥、污染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带给土地的有毒物质数量,减少毒素再循环。5.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由于采矿业是破坏土地最严重的行业,因此狭义地讲,“土地复垦”是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系统的恢复。土地复垦的对象包括两方面:一是占用农业用地(工业矿场、堆矸场、灰渣堆放场、露天开采剥离占压的土地、交通与生活区用地);二是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及其波及的地表变形、塌陷、裂缝以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土质退化等问题。(二)矿产资源保护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的方式应由原来的直接保护向间接保护转移,要通过制定实施一套完善的矿业法律制度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用矿业发展战略、矿业政策来引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主的完善的经济手段,促使矿山企业自觉地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主要包括:①对未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保护;②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③矿产品消耗过程中的保护。(三)林业资源保护我国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程度十分严重,火灾、毁林造田等现象十分突出。保护林区首先要完善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经营机构,加强抚育管理和采伐管理,重点要保护建设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发挥其木材生产和保护草原、平原农牧业生产的双重任务。变集中采伐为全面开发永续利用,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发挥南方九省集体林的作用和潜力。(四)水资源保护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且浪费惊人,破坏和污染水源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加强保护。主要包括:①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②节约用水;③为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用水,建立水源保护区,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好“三废”是搞好水源保护的根本措施。(五)海洋资源保护毗邻我国大陆的辽阔海域,大部分水深在200米以内,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80%,是世界上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是多种鱼虾产卵、索饵、越冬的场所。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①加强法制建设;②加强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③把科学捕捞和海水养殖结合起来,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④积极发展水产品的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⑤开发远洋渔业和南极新资源。(六)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要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而且还涉及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旅游资源大多是自然及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但具有易受破坏的脆弱性,而且还具有亡以恢复的不可再生的特点,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也应多元化。主要包括:①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化;②杜绝人为破坏旅游资源;③对已破坏的旅游资吾进行恢复。第三节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中国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事业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误和教训。我国不仅面临着来自全球性环境问题厂威胁,而且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的问题,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超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的吃饭问题是中国面临的头等大事。目前,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人口在以每年平均1500万-1700万的速度考长,而耕地面积却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加之中国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不断扩展,土壤的侵蚀、有机质含量的逐年减少,都给中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二)草原资源退化,畜牧业发展受限中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着辽阔的天然牧场,生产肉、奶、羊毛、皮革和其他畜产品,对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使草原生能力退化,产草量下降,质量衰退。目前中国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近年来,中国草原每年约减少150万公顷,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三)森林生态功能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尽管中国在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方面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十分突出。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一方面,中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都和森林生态功能衰退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森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四)水资源短缺难以缓解,城乡生产生活用水持续紧张从总体上说,我国缺水问题相当突出。我国年总用水量1949年为1030亿立方米,1980年为4437亿立方米,2004年增长到5548亿立方米,按当前的正常需要并且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严重缺水城市中,北方城市有71个,南方城市有43个,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以上。(五)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宽广,但需防治海洋资源衰退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着众多的港湾。我国现有沿海港口150余个(含长江、南京及以下港口),但是,近年来,一些海域富营养化加重,赤潮灾害增多。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了较大面积赤潮34起,发生范围之广,对养殖业危害之严重,都是前所未见的。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海岸危害最大。中国有黄河、长江、珠江三大三角洲,还有相当广泛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六)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生物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