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2.鳞状化生(squamousmetaplasia):柱状上皮、呼吸上皮或移行上皮损伤脱落后,由鳞状上皮增生予以修复。新生的的鳞状上皮是由局部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或干细胞向鳞状上皮分化而形成的。3.变性(degeneration):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的一组形态学改变。4.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由于酶的作用引起的形态改变。5.不稳定细胞(labile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6.一期愈合:缺损小、无感染,炎症轻、少量肉芽组织、伤口收缩不明显,愈合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小二、问答题1.简述适应的概念和类型。适应(adaptation):遭受持续刺激时,细胞和组织调整其代谢、功能和结构,达到新的平衡,维持其功能。常见的适应性改变表现为肥大、萎缩、增生和化生四种类型。2.简述脂肪变性的镜下的病变特点。镜下:细胞内出现边缘较整齐的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特殊染色(脂肪染色)显示其成分为脂肪,苏丹Ⅲ染色呈桔红色,锇酸染色呈黑色。3.简述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质的变化:细胞质嗜酸性染色增强,溶解。4.简述坏疽的概念和类型。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类型:a)干性坏疽:四肢末端多见,动脉受阻,静脉通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褐色,分界明显。腐败菌感染和全身症状较轻。b)湿性坏疽: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或四肢,动脉受阻,静脉不畅或受阻。坏死区水分多,恶臭,分界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重。c)气性坏疽:多见于深达肌层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等厌氧菌感染,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坏死组织呈蜂窝状,具捻发感,中毒症状严重。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淤血: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属被动性充血(passivehyperemia)通常称淤血(congestion)。2.血栓形成(thrombosis):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3.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又称为微血栓,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最常见于DIC。4.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5.出血(hemorrhage):血液(主要是红细胞)自心脏或血管逸出。6.infarction:梗死(infarction):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infarction)二、问答题1.论述慢性肝淤血的常见原因、大体和镜下的病变特点。长期:淤血性肝硬化。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槟榔肝(nutmegliver)镜下:小叶中央静脉、血窦扩张淤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2.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正常心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两种功能,生理情况下以抗凝作用为主,使血液保持流动状态。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2)血流状态的改变: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性的增高: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3.简述羊水栓塞的原因和病变。原因:羊水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栓塞部位:肺动脉小分支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镜下: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粘液等羊水成分,肺水肿4.简述出血性梗死的条件。(1)动脉阻塞(2)组织疏松(3)高度淤血(4)双重血液循环或吻合支丰富5.简述梗死的原因。任何引起血管腔阻塞的因素均可引起梗死(1)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原因。(2)血管受压(闭塞):多见于肠套叠、肠疝,静脉和动脉先后受压造成梗死。(3)动脉栓塞:常见于血栓形成和栓塞,致动脉阻塞。(4)动脉痉挛:如:冠状动脉强烈而持续的痉挛,致心肌梗死。炎症一、名词解释:1.Inflammation: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所产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3.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4.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可见于化脓性阑尾炎,流行性脑膜炎。5.感染性肉芽肿:感染性肉芽肿是由病原微生物的不溶性颗粒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细菌:结核杆菌—结核病,麻风杆菌-麻风,革兰氏阴性杆菌-猫抓病二、问答题1.简述急性炎症过程的主要改变。1)血液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充血)血流缓慢,血流停滞(stasis)白细胞附壁2)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exudate)进入间质是急性炎症的重要标志。原因:⑴内皮细胞收缩⑵内皮细胞损伤⑶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为白细胞渗出(leucocyteextravasation),渗出的白细胞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为炎细胞浸润(inflammatorycellularinfiltration)。2.简述炎细胞在炎症局部有什么作用。(1)吞噬作用: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体的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的过程识别和黏着→吞入→杀灭与降解(2)免疫作用: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3)组织损伤作用:白细胞在化学区划、激活和吞噬过程中不仅可向吞噬溶酶体内释放产物,而且还可将产物释放到细胞外间质中。3.炎症过程中哪些反应具有防御作用?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4.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有哪些?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发红和发热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炎症局部肿与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有关。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可引起疼痛。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起局部脏器的功能障碍,如关节炎可引起关节活动不灵,肺泡性和间质性肺炎均可影响换气功能。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各有什么特征?(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局部形态学变化: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间质细胞: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Exudationreferstotheescapeoffluid,proteins,andbloodcellsfromthevascularsystemintotheinterstitialtissueorbodycavities.(3)增生:包括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实质细胞(如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肿瘤一、名词解释1.异型性:肿瘤的异型性指肿瘤细胞和组织与起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差异,分为细胞异型性和组织异型性。2.(肿瘤)间质:肿瘤的间质由结缔组织(包括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等)、血管、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等组成,对肿瘤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并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浸润。3.(肿瘤)TNM分期:通过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及范围、是否累及邻近器官(T),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N)、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M)显示。4.borderlinetumor: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tumor):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5.非典型增生(dysplasia,atypicalhyperplasia):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分为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6.原位癌(carcinomainsitu):黏膜或皮肤鳞状上皮细胞异型性累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膜。乳腺小叶腺泡发生癌变,但未突破基膜,称小叶原位癌。7.Oncogene癌基因:促进肿瘤细胞自主生长的基因8.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细胞的一类可抑制细胞增殖的基因,在致癌因素作用下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促进肿瘤的恶性转化。Rb基因&p53基因二、问答题1.简述肿瘤转化、演进和异质化的概念。(a)转化:在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b)演进: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和获得更大恶性潜能的现象,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c)异质化:由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群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2.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癌肉瘤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发病率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大体特点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组织学特征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每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网状纤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转移多经淋巴道转移多经血道转移3.简述肿瘤转移的概念与途径。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转移的途径包括淋巴道、血道和种种植。⑴淋巴道转移:常先转移到局部引流区的淋巴结,形成转移瘤。一般按淋巴引流方向,一站站转移,最后可经胸导管入血,继发血道转移。⑵血道转移: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以肺最常见、其次是肝脏。转移瘤的形态特点是弥漫分布、大小较一致、边界清楚的多发结节,且靠近器官表面。⑶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4.简述肿瘤发生的多步骤学说。单个基因的改变不足以造成细胞的完全恶性转化,肿瘤的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改变,包括多个癌基因的激活,两个或更多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及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形成需要多个基因的积累。5.简述肿瘤血管形成及其意义(1)肿瘤刺激宿主血管持续生长,为其供应营养的过程。肿瘤细胞和间质巨噬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重要的为: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b)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2)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生长具有双重意义:提供营养和分泌多肽生长因子以刺激瘤细胞生长。呼吸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小叶性肺炎(lobularpneumonia):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多见于小儿、老人、体质衰弱或久病卧床的病人。2.硅结节:因长期吸入大量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微粒(SiO2)而引起。镜下,典型的硅结节是由呈同心圆状或旋涡状排列的、已发生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结节中央往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