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死亡:是指机体作为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变性:细胞损伤后,因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称为变性。脂肪变性:指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肪滴。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构成形似虎皮的斑纹。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疽:指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呈黑褐色。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时,由肉芽组织长入而代替坏死组织的过程。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由体内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修复: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的细胞分裂、增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再生: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参与修复的细胞在局部分裂增殖的现象。肉芽组织: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淤血:组织或器官由于局部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交叉性栓塞:偶发于房室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处进入压力低得另一侧,即动、静脉系统的栓子发生交叉运行。逆行性栓塞:偶见于下腔静脉内的栓子,由胸、腹内压力突然升高时,栓子逆向运行,在下腔静脉所属分支引起栓塞。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渗出: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白细胞渗出:炎症时血液中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现象。炎细胞浸润:渗出的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局部组织间隙内。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细胞形成一类特征性急性炎症。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处,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分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败血症:指细菌入血,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患者常有寒战、高热、皮肤黏膜多发性出血点、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休克。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癌:指来源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指来源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非典型增生: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原位癌: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膜而向下浸润性生长。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过多称为水肿。缺氧:因组织和细胞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而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氧进入血液不足,使动脉氧分压降低,供应组织的氧减少而引起的缺氧。血液性缺氧:指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缺氧。发热激活物:来自体内或体外,能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的物质。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产内生致热源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制热物质。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应急源:凡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损伤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一种危急状态,是涉及临床各科严重威胁生命的病理过程。自身输血:当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使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小静脉及肝储血库收缩时,可使回心血量快速而短暂地增加,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自身输液:休克早期微循环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线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增多,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是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特征为血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导致内膜灶状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质,从而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引起的脑水肿病变严重时,血压急剧升高而引起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得症候群。肺气肿: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续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支气管和肺疾病的常见合并症。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有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的灶状坏死,使肝细胞界版呈虫蚀状缺损,常见于慢性肝炎。桥接坏死:指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肝性脑病:是指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使大量毒性物质在体内聚集,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综合征,最终常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使体内代谢产物堆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指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引起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急性病理过程。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由于肾单位进行性破坏,残存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使体内发生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的病理过程。氮质血症:肾功能下降时血中的尿素、尿酸、肌酐增多。尿毒症:是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使终末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乙脑:是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变质为主的炎症。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见于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常见。伤寒:是有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变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最为突出,故有肠伤寒之称。零散知识点1.自主呼吸停止,是脑死亡的首要指征。2.全身性萎缩常先累及脂肪组织,其次为肌肉、脾、肝等器官。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内、结缔组织、细动脉壁HE染色切片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4.脂肪变性HE染片中,脂肪滴为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近圆形空泡。5.细胞核的变化时坏死的标志性改变,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6.坏疽中,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亚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组织变为黑褐色。7.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8.细胞凋亡DNA的片段化,可形成180~200bp或其整倍数的片段。9.白色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为延续性血栓的头部。10.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11.引起动脉系统栓塞的血栓大多来自左心。12.贫血性梗死好发部位为心脾肾。13.出血性梗死好发部位为肺、肠,梗死形成除由动脉阻塞还需具备严重淤血、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疏松的条件。14.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变质、渗出、增生。变质为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15.炎症介质主要作用是扩张小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白细胞区划作用、发热和致痛以及造成组织损伤。16.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又称为肉芽肿性炎。肉芽肿分为感染性(结核性肉芽肿、风湿小体等)和异物性。17.血单核细胞核和各种组织的巨噬细胞是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的主要细胞。18.体温调节中枢的正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特别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19.有效血液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微循环障碍是多数休克的共同发病基础,其特征是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20.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主要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和外周血管容量的扩大。21.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2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粥状斑块光镜下可见大量胆固醇结晶(HE切片中呈针状空隙)。23.动脉瘤好发于腹主动脉。2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心绞痛是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持续性供血中断。26.透壁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27.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28.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29.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内囊。30.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坏死性细动脉炎和增生性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肾脏。31.风湿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特别是心脏。32.在心肌间质的小血管附近,风湿细胞围绕着纤维素样坏死灶聚集,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圆形或梭形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为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33.风湿病的整个病变过程一般为6个月左右。34.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累及心瓣膜及其邻近的内膜和腱索,病变以二尖瓣最为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35.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早期形成粟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呈疣状的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36.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特征病变是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形成风湿小体,多见于室间隔、左室后壁及乳头肌等处。37.风湿性心外膜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呈绒毛状,称绒毛心,为临床上的干性心包炎。38.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不遗留关节变形等后遗症。39.二尖瓣狭窄严重时左心室可相对缩小或轻度缩小。40.肺炎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41.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多见于青壮年。42.大叶性肺炎充血水肿期听诊可闻及捻发音或湿啰音,溶解消退期听诊可闻及湿啰音。43.肺肉质变原因为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44.小叶性肺炎为急性化脓性炎,多见于混合菌感染。45.鼻咽癌肉眼分型:结节型、菜花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临床以结节型多见。46.胃溃疡多位于位于胃小弯侧,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紧接幽门环的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或后壁,一般较胃溃疡为浅。47.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48.门脉性肝硬化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化,是各型肝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49.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性疾病,以增生性炎为主。5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5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为特征;患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临床上称为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52.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肉眼观称大白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