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唱歌教学的声音训练原则中小学生唱歌课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唱歌教学必须服从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总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艺术,唱好歌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和方法。中学生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条件因年龄的不同又各具特点,所以作为中小学生在唱歌教学中的发声训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第一节唱歌教学中声音训练的基本原则问题导入: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发声的技巧训练,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歌唱素养和歌唱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发声训练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有哪些?一、科学性与形象性统一的原则教学的科学性与形象性是辩证地联系着的,科学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体现了音乐学科教学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唱歌教学声音训练的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中小学生的声音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训练。教师还应该做出正确的示范,在训练的过程中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是一些形象的模仿,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就较容易地接受到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的发声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唱歌声音训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怎样去促进这种转化。所以,启发式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眼看、耳听,通过自己的实践训练掌握发声的正确方法。凡是符合要求的各种声音训练方法都属于启发式的范畴。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练声的良好状态。教师的启发就是给学生指出一条路子,例如,要求学生打开喉头获得头声就可以用一个软水管做为道具,当水管的径口越小时,喷出的水就会更远的原理启发学生打开喉头获得头声。再例如,在训练学生气息下放到腰部时,怎样体会到腰部的张力和腰部搭上气息的感觉,就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搬一个像钢琴等很重的东西时,用力的地方不仅有手臂在用力,更大的地方是腰部,只有腰部用劲才能有更大的力气搬动一个较重的东西,用这种搬重物的感觉启发学生用腰部用劲歌唱,这样就可能很容易找到气息下沉,搭上气息的感觉。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都处在青春期,思想活动、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长,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所以启发性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三、循序渐进的原则音乐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技巧,从不懂到懂,从懂到应用,并熟练掌握,在客观上有一定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性。声音训练的循序渐进性就是指学生在练声的过程中,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循序”和“渐进”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循序”是为了很好的“渐进”,只有“循序”才能“渐进”。也就是说,要学生获得训练声音的方法,必须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反复多次,细水长流,扎实地打下基本功。例如:初学者应该先模仿一些简单的动物叫声,这些简单的动物叫声是在放松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学生开始模仿,很容易获得一种放松的正确的发声方法。从最简单的音阶开始向上半音模进时,开始要简单直接,学生才能容易接受,对此产生兴趣,慢慢开始学习下去。如果一开始就搞一个成人的练声曲,音域跨度较大,学生就不容易接受,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所以,循序渐的原则在中小学唱歌课声音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四、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即要注意到科学发声的共性,又不能在发声训练中抹杀学生的个性、特性。对个别学生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条练声曲不可能适应每个学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分别地安排练声曲。声音发虚,那么就要多练气息;要体会气息支持歌唱的感觉,那么就应该多利用喊“啊”、“依”等母音来完成训练。呼喊的声音先短后长,先弱后强,先低后高,嘴不宜张得太大,唇、齿、舌仍要放松。有的学生在歌唱时有挤、卡、压、撑的现象,那么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了,有时学生需要多练一些长线条的练声曲,而有的学生侧需多做一些跳音练习,反正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五、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学生认识活动规律的反映,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以他们的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总是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产生鲜明的印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打下基础。直观教学方法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回忆知识创造条件。中小学生的年龄都较小,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性的东西,应该把理论性与直观性结合起来,教师给学生多做示范,讲解要领,让学生学动物的叫声。例如,小猪在哼叫的时候,声音放松,学生可以模仿小猪的声音,逐步加进简单的音阶,就形成一个练声曲;还有学生可以模仿小孩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哼声,这样就会很形象很直接地引导学生找到一个放松正确的发声方法。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歌唱声音训练中直观性教学是很重要的。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声音训练策略问题导入:小学生由于在生理和心智方面都处于儿童时期,唱歌时不注意嗓音保护,对发声训练的接受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我们在唱歌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让儿童易于接受呢?初中生大都处于变声期,教师在声音训练内容,时间上都应注意什么?采取哪些策略?一、小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策略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儿童期,生理上,声带未发育完全需要科学的训练给予保护;心理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应该结合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应与一般歌唱发声训练区别开来,需要形成一套适合小学阶段的训练策略。(一)从模仿入手引导学生练声策略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阶段,还没有严格的音高概念,也没有男女声部,都在同一个声部。他们有好动的天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和形象的事物。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做一些小游戏,僻如柯达依编曲的匈牙利民歌《咕咕大谣》中歌词后面是这样的:小猪说道,“鄂鄂鄂”;羔羊说道,“咩咩咩”;小鸡说道,“叽叽叽”;母鸡说道,“咕咕大”。学这些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的兴趣,或几个人一起叫,或分开对着叫,让他们模仿,在快乐中学会发声技巧。单纯的练声曲,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无味。(二)发声练习时间上的策略小学生的身体和大脑都处于快速的发育时期,有好动的天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就要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单纯的练声曲少一点,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然后可以找一个简单的好听的大家都熟悉的旋律,如《我的田野》中的一句加哼鸣练声,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而不产生疲劳感和厌恶情绪。小学生的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分钟左右。(三)朗诵练声策略大声朗诵也是发声练习的一种形式。朗诵的内容可以是歌词,也可以是名言警句,在不同的音调上朗诵,可以训练学生怎样获得头声;用不同的速度朗诵,可以训练学生的气息;用不同的情绪朗诵,可以训练学生的发声音色。朗诵作为一种声音训练的手段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很好的运用这个手段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二、中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策略变声期是童声末期向成人嗓音过渡的正常生理变化过程,中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变声期。这一阶段的歌唱教学既应该对学生的嗓音进行保护,又应该进行必要的训练,根据学生嗓音的实际状况,探索保护和练习相结合的训练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变声期。(一)变声期间声音训练策略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年龄,大多数处于嗓音的生理变声期。男女生开始按声部发育成长,女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男生的声带变厚,声音低沉,变成比女生低一个八度的声音。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练声时不宜大喊大叫。为了提高他们练声的兴趣,可取歌曲里的旋律加哼鸣进行发声练习。也可分组与个别相结合的练习,主要是轻声哼唱。轻声哼唱很容易放松获得头声,严重变声期的学生还可以采取默唱的形式,用心跟着别的学生唱。变声期的孩子不宜过多的唱高音,也不宜持久的歌唱。如果练高音,而他们又唱不上去,或者是唱破了,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对唱歌失去信心和兴趣。训练时可以让变声期明显的学生多唱低声部,还可以在唱歌时编一些与唱歌训练有关的动作,让他们跟着动作练声,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二)换声区训练策略中学生经过变声期后,声音趋于稳定,从声乐学习的规律来看,大多数的学习者都存在一个换声区的问题,就是低音和高音脱节的问题,低音上行到高音、高音下行到低音过渡时的不自然,要想过渡自然就是要多用混声,也就是真假声结合。在训练时,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换声区在哪几个音,每个学生的换声区会因为声带的结构不同有一些差异,男声女声也会有所不同,只有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会有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而言,对换声区的训练主要采取提前掩盖的办法,就是在快到换声区时声音稍靠后一点,多用头声带动真声,进行真假声结合,把换声区间扩大,达到真假声结合形成混声,这样声音才会统一。(三)音色上的倾向性策略不同的人在声音上的音色是不同的,有的明亮,有的柔美,还有的清脆等。在声音的训练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音色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还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来训练,更好的体现音色特点。音色明亮的学生可以用民族唱法训练,音色清脆的学生可以采取通俗唱法训练,音色柔美的学生可用美声唱法训练,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会更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音色,还可以塑造声音的色彩特性。唱歌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提高。发声训练是获得美妙动听声音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发声训练,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有效的练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声音训练。提高他们的唱歌水平,为他们唱好歌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节唱歌教学的声音训练内容问题导入: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发声的技巧训练,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应该采取哪些适合中小学生的训练内容?一、歌唱的正确姿式歌唱的姿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唱歌时气息的通畅,形象的美观。因此正确的歌唱姿式是获得美好悦耳声音的重要条件,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式。唱歌可采取“坐式”和“立式”两种,不管坐式或是立式都应该挺直身体,要自然,不可紧张,不要前俯或后仰。坐着歌唱时应坐于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不要靠在椅子上,双肩要自然下垂稍向后展开,胸部要略向前挺起,小腹微收,但不要过份,两手安静自如地放在膝上,双腿自然着地,面带笑容,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不要左右摆动。立式的歌唱姿式,应把重心立于一个脚上,着重心的一脚稍稍靠前。前脚着地踏实有力,总之,无论何种姿势都要顺其自然,不要矫揉造作或死板。二、唱歌时的呼吸唱歌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得到美好声音的最重要的条件。呼吸在歌唱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歌唱中所形成的许多毛病都是由于呼吸方法、气息运用不正确而引起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与成人的呼吸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呼吸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比成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多,并心跳也比成人的次数多。中小学生的肺活量也比成年人的小,由于呼吸的短促,所以唱起歌来就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长句子时就更加困难了,这样中小学生的呼吸训练就更显得重要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呼吸训练,通常会采用“闻花香”、“抽泣”或“狗喘气”等练习。“闻花香”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在教师的提示,夸张地闻花香,就会很容易找到深呼吸的感觉。抽泣式练习是指找哭够后的感觉,抽泣或泣不成声,通过反复的体会,会使他们感到肋骨下端的膈肌随着抽泣声有弹性地往下、往外扩张。经过反复训练可以起到锻炼膈肌的力量,这个练习可帮助孩子们掌握快速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