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沈从文想通往一座乡土古寨的桥梁,来展现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自主学习1.表情朗读,要求读音正确,语调抑扬,读出感情。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3.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哪些特色?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所欣赏的文章中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交流探讨:反馈评价: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要点提示:①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要点提示:内容特点写作手法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以人衬景)山野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重点写唱歌的环境(以环境衬人)山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重点写唱歌的场面(点面结合)3.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哪些特色?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是那里的灵山异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作者借写云南的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拓展提升: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布置作业:1.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板书设计山野对歌(2~3)→外貌歌唱才智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4)→环境歌唱生活山寨传歌(5)→场面歌唱人生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三、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四、自主学习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2.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交流探讨:六、反馈评价:2.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七、拓展提升: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本文的语言特色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八、课文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九、布置作业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18吆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2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自主学习: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交流探讨:反馈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明确:1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全文结构图如下: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拓展提升: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板书设计】19春酒【教学目标】:1.读——读出感情,读出情趣。2.品——品味细节,品出美点。3.悟——悟出情感,悟出情结。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过年吗?假如有一天,你长大了,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到异国他乡过年,你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将随着台湾女作家琦君到浙江温州去过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去品尝一杯带有家乡风味的酒,去感悟一种对故乡、亲人割舍不断的情。自主学习:1.课文除了写“春酒”,还写了哪些人、哪些事?2.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看谁名字起得有诗意。3.品味语言:通过读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美。交流探讨:反馈评价:1.教师提示:可以从春酒中蕴含的情感、作者要歌咏的人物等不同角度起名。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2.通过读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美。——让审美的眼光亮起来答案预设:童心美、母性美、民风美、人情美。●童心美的典例: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3.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母性美的典例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质朴和贤惠。●人情美的典例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2.“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3.“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4.“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六.了解作者,领悟情感1.【师小结过渡】: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