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是最矮穷矬的学科之一,他的发展程度远远低于你的想象(传说中黑科技我们不算)。这里说三点。先说结论:目前的科技水平癌症基本(注意是基本)不能预测。上面说的有点缺少限制性状语:极早水平预测在这里还是要提醒的是,在统计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环境谬误”,意思就是说无论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多么天花乱坠,但是这和单个个体关系不大,因为一个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大样本中大多数人的环境或许并不一样。要坚信一点:数据是用来做科研的,并不是给普通人做健康参考的。第一,当你感觉不适去检查而发现癌症并非是体检无意发现的时候,多半已经没救了。这里所指的是指一般的癌症,并非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这些恶性程度很低的癌症(当然甲状腺癌分型很复杂,不要遇到最恶心的那几个)。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肿瘤,什么是癌,癌是一个系统性的疾病,出现癌这个词的时候不是说长了一个肿块,而是出现了全身崩塌的系统性大问题。有一个经典的学说叫种子与土壤,大概所表述的癌细胞与组织相容性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成你能所见的只是一个嫩芽,但是他长出嫩芽的时候早就根深蒂固了。比如消化系统肿瘤,出现了消瘦而去就医而确诊胃癌等等,基本上是没有活路的,我见过医生自己不舒服做了胃镜,发现了胃内壁出现了火山口样结构(胃癌标志性样貌),一年就去世了,这还仅仅是不舒服,不是消瘦。那么胃癌怎么才能早期诊断?答案是除了每年胃镜没有任何方法。韩国日本中国蒙古是四个胃癌超高发生率的国家,但是日本和韩国很多企业胃镜是体检必须项目,所以发现早期的概率大概是70%(印象,不一定准,还要求医生眼光毒辣),但是如果放在中国,自然是人多镜少,加上谁也不肯花钱每年被插一次(胃镜的痛苦真的做了才知道),于是。。。等待胃癌的靠谱的标志物基本上还遥遥无期。第二谈到标志物,具体玩过这个东西才会知道他们有多么不靠谱,别的不多说,53个在nature(够牛吧)等等高影响杂志之中被吹的非常“promising”的分子有47个都在重复中惨遭斩首,最搞笑的是大多的理由是抗体不行(抗体:怪我咯),其中最夸张的是投入了几百万美元研究出的玩意原来从一开始就弄错了分子量,导致一直在做的根本不是那个玩意(无力吐槽)。所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急功近利的筛选机制能够搞出非常靠谱的标志物简直难于登天。当然还是有靠谱的,但是必须加上相对二字,我们使用的大多也是一直在用的,新的标志物非常难找。为什么会这么难?这个要从标志物寻找的过程来看。我们需要大样本,极其庞大的样本才能诞生极其可信的数据,但是癌症并不是非常普遍的疾病,不是感冒发烧抽个血做个化验就能取样,一天接客几百例。甚至和基因,生活习惯紧密关联的癌症出现的地域性很局限。依旧用胃癌为例,稍微看下sci就能发现什么鬼,好像老外高分杂志根本不鸟他,除非是大规模测序,但是老外对黑色素瘤非常感兴趣,不过在中国黄种人里好像发病率远远降低。所以这是其一,样本不好找,导致了不能全世界集中力量寻找。第二,现在大规模找癌症标志物的方法无非基因芯片,组织芯片。基因这种不靠谱到家的东西简直坑爹,就这么说,查下GEODATASET里面的数据能打起来,做出来的图那叫一个感人肺腑。其次你觉得你把自己全身测序就牛了?没用的。癌症有非常奇特的特征名为异质性,同一个病人如果转移了五处,五个地方分别测序基本上得到五个结果毫不奇怪(亲眼所见),就算你把一个瘤切成五块测出五个结果也很有可能(同亲眼所见),就是这么邪门,这说明了一个病人自身的标志分子尚且不能确定自身,那么又怎么能范用。第三,前面说了,庞大的数据库包括GEOGCTAONCOMINE(很多援引自前者)等等,但是很多数据看上去是一回事,你自己染了又是另一回事,pcr做出来又是再一回事,怎么破?不是自己错了,或许很多东西本身就不是长得那么回事。当然我们不能用人做实验,但是可惜的是自发,原发的肿瘤模式动物能够模拟真人发病的几乎没有,或者就是没有。用裸鼠毫无抵抗力皮下成瘤什么的除了表现出某基因很牛叉其实然并卵。细胞是另一个进行实验的重大平台,但是我就问一句,同一个标志物的基因在十来个细胞系里表达不一(没见过完全一致的),信哪个?第三,最近新来的几个玩具,有一个叫循环肿瘤细胞,CTC,听说很好玩很靠谱。这东西的原理大概是如果有原发灶之后,产生了非常微量的细胞剥离(大概每xxμl有一个),进入循环,可以被检测到并且捕获,用他来单克隆检测判断病人的疾病,是不是sosmart。不评论,听我说个真实的故事先。有个医院搞了这个demo机器,然后医生和几个基友吃饭谈到了,说可以免费给他们玩玩,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然后有个哥们动心了,去了。结果不幸得很,从这个哥们体内还真抓到了所谓的CTC,结果这同学天旋地转,你要明白CTC可能预示着癌症已经转移,那是什么概念,都转进血液循环了。然后各种pet,结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几年了依旧活蹦乱跳,只是现在还是茶饭不思,按照这个趋势估计真的要得癌。所以CTC的问题在于:有癌的查不出,没有的反而会查出。为什么?鬼知道。但是我们还是强行塞了一个解答:大家知道细菌的基因组突变率在10e-6左右,真核的由于修复系统比较给力,要强一点,但是终究是有的。于是在那么一堆细胞里总是有范冰冰和凤姐的,有一天有个细胞被你抓到了,你非说它演过甲方乙方,原因是他是光头。也就是说,本身身体里有大量的,具有癌细胞特性,但是并没有功能的某些突变体的存在,他们不是CTC但是他们很像,不过按照目前的科技不能区别。是不是很不乐观?真正仔细考量过癌症之后,突然觉得生命这么美好我们要珍惜,这是接触这个科研的唯一唯一的感想。定期体检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早期检测出来,比如楼上各位说的胰腺癌,一般发现就是晚期了,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目前比较靠谱的早期检测有哪些呢?1.宫颈癌:宫颈抹片(PapSmear),这个非常重要,宫颈癌是癌症里目前早期检测做的最成功的,在美国的致死率由最开始女性癌症致死率的第一位下降到现在的第十四位,靠的就是良好的早期检测。所以上了一定年级的女性一定要定期做宫颈抹片检查,年轻的建议注射HPV疫苗来预防。2.乳腺癌:乳腺X光造影(Mammogram)以及自检,自检的方法戳这里BreastSelf-Exam3.肠癌:肠癌的进展算是癌症里比较缓慢的了,所以早期筛查也很重要。检测的方法有直肠镜检,结肠镜检和大便隐血试验(High-sensitivityfecaloccultbloodtest),这个也是建议定期检查。4.前列腺癌:前列腺指检和PSA水平的血检。但是PSA水平也不是很可靠,所以一般筛查PSA水平高的再进行穿刺活检来进行确认。5.肺癌:低剂量螺旋CT(LDCT)的扫描首战告捷,在美国的国家肺癌筛查临床实验里,第一批数据表明接受LDCT筛查的病人比比不接受LDCT筛查的病人的死于肺癌的风险少20%。[1]现在肿瘤的检查,大体有三种手段:影像学检测、生化检测、病理学检测。病理学检测就是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一般是症状很明显了,或者其他检查的证据很明显了,才做病理检测以确诊,不是肿瘤体检筛查的手段。肿瘤体检筛查主要靠影像学检测、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测包括B超、胃镜、CT、核磁共振,以及高档大气上档次的PET-CT等。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上面的@PengLee同学已经做了一些介绍。我主要来讲一下生化检测。什么是生化检测,生化检测就是采用生化手段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分泌的特异性的蛋白质——肿瘤标志物。早期癌症往往是没有临床症状,或者说没有自觉症状的,但是其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却可能已经有了异常增高,因此,我们通过生化的手段检测体检人员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就有可能及时发现早期癌症。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是哪些呢?一般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AFP,CEA,CA19-9,t-PSA/f-PSA,CA125等。AFP主要对应肝癌,CEA主要对应肺癌(也可见于胃癌等),CA19-9主要对应消化道肿瘤,t-PSA/f-PSA主要对应前列腺癌,CA125主要对应妇科肿瘤。这些都是发病率比较高的肿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稍微大点的医院一般都可以做,普遍采用罗氏(或者雅培)的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全自动进行操作,准确性比较高。看着很高端的样子吧?(图片来源于网络)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报告出来了以后,譬如AFP检测值高出参考范围,是不是就与早期肝癌相关呢?不一定,也可能与乙肝、肝硬化、肝腹水、黄疸等其他肝胆疾病有关,也有可能只是血液标本溶血所致,需要复查或做其他检查以确认。检测值为正常值,是不是一定就没事呢,也不一定,科学没有100%,尤其是肿瘤标志物,存在已经确诊为肿瘤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却是阴性的案例。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一切请询问医生,并遵医嘱执行!(图片来源于网络)上面提到了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对应的肿瘤,那只是一些常见的情况。严格来说,肿瘤和肿瘤标志物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其关系大体如下。CEA异常升高,可见于肺癌,也可见于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结直肠癌,则可能有CEA、CA19-9、CA242的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标志物异常升高。罗氏或者雅培的电化学发光法都是一项一项的检测肿瘤标志物,这比较适合于有一定针对性的体检,譬如说乙肝患者,就查一下AFP;中老年男子,就查一下CEA、t-PSA/f-PSA;中老年妇女,就查一下CA125、CA15-3。那要是完全没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呢?况且肿瘤和肿瘤标志物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体检应该检查哪些肿瘤标志物?那就只有广撒网了,根据情况采用某几项肿瘤标志物的组合餐,一项一项的检测,然后综合出一个报告。或者,目前也有很多医院的体检防癌筛查有“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这个项目,其优点是在一块芯片上一次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有一个比较综合、比较全面的判断;缺点是由于采用的是基于夹心法的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精度比不上罗氏;由于手动操作比较多,准度比不上罗氏。(图片来源于网络)这12项肿瘤标志物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可以参见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验项目分别代表哪些部位?但是,并不支持现阶段生化检查用于肿瘤筛查的观点。首先要科普两个术语:敏感度和特异度。敏感度的意思是发现机体某方面异常所需要的某项检查结果的最小的异常,也就是说,当个体患有某种疾病时,该疾病对应的高敏感度的检查结果或某种表现异常的可能性也大,因此在临床上常常使用敏感度高的检查手段来排除某种疾病,若检查结果阴性,则基本上可以排除该诊断;而特异度的意思是说如果某指标或机体表现异常,对应的疾病种类很少,因此临床上常选择这样的检查或临床表现来确诊某疾病,若结果阳性,则基本可以肯定是该疾病而不是其他疾病。例如:头痛是一个特异度低的临床症状,因为感冒可以头痛,脑胶质瘤可以头痛,脑膜炎可以头痛,焦虑症抑郁症也可以头痛,因此不能根据头痛判断可能是什么疾病;而抗原DNA的PCR扩增实验灵敏度高,即使有少量细菌病毒感染,也有较高的检查阳性率。那么问题来了:肿瘤标记物作为恶性肿瘤诊断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不高!!!也就是说,诸如CA-199,CA-125等血液生化指标,如果正常,不能说明该个体无恶性肿瘤;如果血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也不能说明该个体一定患有恶性肿瘤。目前在众多的肿瘤标记物中AFP(甲胎蛋白)作为肝癌筛查的标记物特异度与敏感度稍高,但是也不能使人满意。因此,寻找特异性与灵敏度均可靠的肿瘤标记物或已知肿瘤标记物的组合是临床检验学工作者与临床肿瘤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现阶段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更多地用于对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接下来要回到题主所问的如何做到早期发现问题上。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全世界的肿瘤科医生与公共卫生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1.体检。可能有的人看到这一条要吐槽:体检谁不知道啊还用你说?!别说,你还真不知道。首先,国人的定期体检做得不到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定期体检;第二,高危人群的体检工作更不到位,吸烟者肺癌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高发,但是有多少吸烟者能够定期体检想必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第三,检查项目不完善,国人的特点是痛苦的检查尽量不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