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U课题相关检测指标说明(一)免疫指标:IL-2是Th1型细胞特异性分泌的重要淋巴因子之一,它具有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T细胞活性、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在炎症的清除和愈合过程中,IL-2能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MHC/I类、Ⅱ类分子和其他黏附分子,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并活化巨噬细胞对损伤细胞、纤维蛋白和病原体的清除作用,还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EGF、FGF、IFNs和TGF等多种生长因子,从而刺激炎症反应,调控组织修复过程,有益于创伤修复,促进口腔溃疡愈合。IL-2在RAU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IFN-γ主要由活化的Th1型细胞产生,也是Th1型细胞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免疫调节,诱导多种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Ⅰ/Ⅱ分子,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并增强其溶菌活性及分泌IL-1、IL-6、IL-8和TNF-a等。IFN-γ本身在维持Th1表型稳定性方面也有重要作用。IFN-γ诱导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而后者反过来诱导IFN-γ位点DNase1表达,使IFN-γ等位基因染色体重组进而转录激活IFN-γ基因,形成一个正反馈环路,从而促进Th1细胞发育和抑制TH2细胞活化与增殖。伴随Th1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分泌低下和Th2特征性细胞因子IL-6分泌亢进,可能引起RAU患者Th1向Th2的漂移,抑制了其细胞免疫应答,这很可能是RAU溃疡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IL-6由Th2型免疫细胞特异性产生,它可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及造血功能,并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L-6能够通过活化STAT3上调CD4+T细胞SOCS-1的表达而干扰IFN-γ的信号转导以及由IFN-γ所诱导的STAT1磷酸化作用,阻断IFN-γ对IFN-γ基因表达的自我调节,使Th1细胞分化受阻。在既往RAU患者中,已经发现IL-6含量的升高,说明IL-6可能抑制Th1细胞分化,在RAU病因中起到作用。IL-10主要由Th2细胞亚群分泌,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及抗炎活性。能够抑制Th0细胞向Th1细胞的转化以及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致炎细胞因子的产生。shenMH等通过建立动物口腔溃疡模型研究发现IL-10水平增高而IL-12水平降低。国外学者报道RAU患者血清IL-10表达的增高可能与溃疡形成密切相关。高表达的IL-10能够削弱APC的抗原递呈能力、下调T细胞MHC-Ⅱ分子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及分泌致炎因子,致使机体对病源刺激物失去控制力而发病。IL-10还能促进B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和抗体产生,是IgG1和IgG3的转换因子,有研究表明RAU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处于抑制状态,体液免疫功能增强,血清中IgG、IgA、C4含量均高于正常人。不难理解RAU中增多的IL-10必然促使血清IgG增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是由黏膜下层的浆细胞产生的单体IgA与上皮细胞合成的分泌腺结合而成的。多附着于黏膜表面,对黏膜有免疫保护作用,能抑制细菌对黏膜的黏附,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因此在局部抗感染免疫方面有重要的意义。sIgA在口腔免疫防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决定口腔局部免疫状态的主要免疫球蛋白,被认为是机体抗感染、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因此口腔的免疫状态主要取决于sIgA的含量。sIgA含量的减少势必降低局部黏膜对病原体的免疫力而诱发口腔溃疡。相关研究也发现RAU患者唾液sIgA检测结果较正常对照组低,在恢复健康状态后显著升高。溶菌酶(Lys)是一种具有酶特性的阳离子碱性蛋白,具有杀菌抗炎作用。作为正常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与调节口腔内环境的稳态平衡。它能直接结合到革兰氏阳性细菌上使其溶解,还能与sIgA协同作用对口腔中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溶解作用。Lys的降低可影响口腔的天然防御功能,导致口腔微生物的侵袭以及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RAU患者Lys含量明显低于健康组,提示Lys含量与口腔溃疡的发病呈负相关。β2-微球蛋白(β2-MG)是由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单链多肽低分子蛋白,生理情况下,β2-MG低浓度存在于血浆、尿液、脑脊液、唾液、初乳羊水等多种体液内。目前,β2-MG在唾液中检测实验较少,其主要运用在对血液及尿液中的检测。方冬冬等的研究结果表明,RAU患者在发病期唾液中β2-M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提示β2-MG可能是唾液腺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在局部产生的,β2-MG含量水平可能反映唾液腺局部淋巴细胞的浸润状况,且β2-MG含量与口腔溃疡的发病呈正相关。β-防御素(βDs)广泛表达于牙龈、舌、涎腺、黏膜及其它口腔组织中。在口腔黏膜宿主防御及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多种口腔粘膜疾病的关系密切。其中BD-1、BD-2是β-防御素(BDs)家族中研究较多的两种多肽。口咽部黏膜上皮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尚未发生作用之前,即能通过分泌防御素及时、有效地杀灭外来病原菌,在早期炎症反应中发挥天然防御作用。防御素不仅可以直接抵抗病原微生物,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诱导单核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RAU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故β-防御素可作为RAU的一项较特异性指标。(二)病毒指标:目前为止,对于RAU病毒病因学的研究集中在人类疱疹病毒方面。疱疹病毒的激活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可激活疮疹病毒,而疱疹病毒的激活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其中主要是对细胞免疫功能,疱疹病毒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在口腔溃疡的发生中发挥启动作用。另一方面疱疹病毒可能参与了口腔溃疡的血管炎性过程单纯疱疹病毒(HSV)是最早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HSV感染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HSV的毒力,即HSV在靶细胞内增殖及播散的能力。感染细胞的气球样变,核浓缩,巨细胞形成,细胞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液体渗出,炎症细胞浸润)可引起感染局部的病理变化,导致机体发生病变。部分HSV-1基因组存在并且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能为淋巴细胞)转录,从而影响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类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又具有严格种属特异性的病毒,属β疱疹病毒亚科。CMV感染上皮细胞,由于杀细胞病毒的作用,使细胞发生变性、肿胀坏死而脱落,因而易导致溃疡形成。血清学研究发现RAU缓解期血清抗HCMV-IgG抗体水平有显著增高EB病毒(EBV)是疱疹病毒科γ亚科中唯一能引起人类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EB病毒具有嗜B淋巴细胞的特征,能够在B淋巴细胞中建立起隐性感染,刺激细胞的增生和转化。最早的研究报道在RAU患者的溃疡前期损害中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或)血浆中发现存在EBV-DNA片段,并在上皮基底细胞、血管内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核中查到EB核抗原,EBV/C3d受体,为EBV与口腔黏膜损害的关系提供了初步证据。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是1994年由YuanChang及PatrickMoore等从AIDS患者卡波西肉瘤组织中首先发现的,当时称之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最新研究发现在RAU患者溃疡区检测到HHV-8DNA片段的存在,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