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防教育教材》选学部分我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我国有着漫长的陆疆和海疆,与我陆疆接壤和领海临界的周边国家共有21个,其中敌友混杂,周边安全形势较为复杂,而且形势还在不断变化中。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如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北缓南急”。一、我国的疆域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南部,陆地面积占亚洲的四分之一,几乎等于整欧洲;陆上东西约5200千米,南北相距3000余千米;幅员辽阔,版图完整,最亚洲第一大国(相当于26个日本),世界第三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我国又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部。我国的领海,南北长达4700余千米,东西宽约600-2000千米。比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美国各自管辖的海区还大。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上,颁布着大小6536个岛屿。我国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是太平洋地区无限大的国家之一。按照1982年4月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中应该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万平方千米。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和宣传报道中,讲到国土疆域时,只提到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未涉及300万平方千米这样一块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海域,今后必须改变这种不完整的国土疆域观念。我国有漫长的陆海边疆线。就陆地边界(即陆地地理疆界)而言,长达2.2万余千米。可见我国陆地边防任务之繁重。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余千米,与太平洋沿岸14个国家相比,仅次于俄罗斯,还超过美国,居于第二位;如果包括沿海岛屿海岸线在内,则超过3.2万千米,为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以往我们对海疆即海洋地理的理解,仅指大陆海岸线,或12海里的领海线。现今对海疆的认识,应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界限相一致。这样,我们保卫海防的任务理会为艰巨了。二、我国疆域的历史变迁秦朝统一中国,当时版图以黄河流域中原之地为主。汉代,北部疆域扩展至贝加尔湖以北的东西一线,西至中亚在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西,西南与南是沿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南麓,经横断山脉以西直至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入海。唐代的版图最大,在西面直抵中亚的里海之滨,余则与汉代近似。清代前期的版图,有历史地图查证与书籍记载的:北由外兴安岭、贝加尔湖至萨彦岭一线(东入大海包括了库页岛),西自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全部,西南与南同唐代相差无几。当时疆域面积大约有1300余万平方千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外交讹诈、军事侵略,割占去东北当面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约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加上西北当面与巴尔喀什湖之间5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共占据去150余万平方千米。西南与南部疆域:当英国占领南严印度后,曾觊觎我西藏部分领土;法国占领越南之后,侵占我滇桂若干地区;英国还割战友香港等地(在1997年归还中国);日本发动第一次日中战争(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当时割占我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几年,我国版图仍发生了变化。1945年的苏美英三国雅尔塔会议上,前苏联提出“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现状”。1946年1月5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指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签订的条约),承认外蒙独立。这样,在中国“秋海棠”式地图上又挖走了大约150余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此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困难时间的1942年,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千米土地,被前苏联划归(当时无任何国际条约)俄罗斯的“土瓦自治共和国”。在此期间还有海域被肝解割占。三、我国的四邻(一)北部的威胁苏联解体前,我国北方与苏联和蒙古两个国家毗邻。苏联解体后,我国北方领国变化五个国家,它们是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洋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苏联曾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威胁。中苏关系历2经曲折坎坷,有过“兄弟加同志”,也有过激烈的争吵与论战;有过僵持与对抗,也有过缓和与改善。中苏关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间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未,中苏关系以和平友好为主调。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致电中国政府,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并于同日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年2月,中苏双方经过认真、坦诚的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重要文件。同时,双方还声明废除以前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决定将苏联经济机构在东北从日本手中获得的所有财产及北京原苏联兵营的房产均无偿地移交给中国。在50年代,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上得到了全面发展。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其主要原因是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论。这种纷争逐渐扩大至两国关系方面,苏联开始对中国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企图迫中国就范。中苏之间接连发生了几起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事件。1958年春,苏联先后提出在中国沿海地区由中苏合资共建一座长波电台,以指挥苏联潜艇在太平洋地区的活动。同时还提出共同建造潜艇问题。对于苏联企图通过共建方式获得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我国政府予以断然拒绝。1959年中印两国在东段的朗久发生边界武装冲突,苏联领导人不顾事实真相,发表了袒护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开暴露于全世界面前。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有5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参加的会议上,赫鲁晓夫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带头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全部撤走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撕毁300多项合同和协议,废除了200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千万了严重损失和巨大困难。1961年,苏联趁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机,要求中国连本带息偿还抗美援朝暑期苏联支援中国军事物资的贷款,共计14.06亿新卢布。苏联还煽动和策划了中国边疆的民族分歧活动和反革命暴乱,挑起边境武装冲突,侵占中国领土,妄图颠覆和控制中国。1964年至1969年间,苏联挑起边界事件达4100多起。1969年3月,苏联公然出动武装力量侵入我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制造了严重的边界冲突流血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化到极端严重的地步。70年代至8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立状态。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美国。60年代未,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苏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的力量及我国安全防御的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美国在越战中损失惨重,加之国内经济危机,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开始衰落,其在与苏联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方面讲,珍宝岛事件后,中国的安全越来越受到来自苏联的直接威胁。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国也对中美关系的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已水到渠成。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性质由直接转为潜在。当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美国逐步解除对中国的包围时,苏联则在加紧对中国的包围,并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了现实威胁。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境内部署重兵,矛头直指中国,其对中国进行威胁的前沿已推进到离中国首都只有几百千米的地方。进入80年代,在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中苏关系得到了改善。1982年10月至1988年间,中苏共进行了12轮副外长级磋商,中苏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大幅提高。1984年至1988年,两国政府副总理及中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团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代表团先后进行了多次接触和互访。然而,1988年以前,中苏两国关系在政治领域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苏联虽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国改善关系,但在消除影响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方面始终没有切实的行动。1988年后,随着苏联外并政策调整的深入,一方面改变过去长期回避和拒绝讨论消除障碍的态度,表示愿意讨论障碍问题;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重大的实际步骤和措施,为消除障碍做出了努力,从而加速了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苏联宣布从蒙古撤出75%的军队;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在柬埔寨问题上与中国达成共识,并与中国共同努力,促使越南从柬埔寨全部撤军。由于在消除影响中苏关系三大障碍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苏实现了高级领导人互访。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应邀来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人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1992年俄总统叶利钦访华,两3国签署了《中俄关系基础联合声明》,中俄关系进入友好合作阶段。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向前迈进。在政治领域,两国高层领导人频频互访,积极对话;在经济领域,两国经贸关系虽历经了一个剧增、锐减到逐步回升的过程,但双方都在采取措施扭转贸易下滑的势头,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以确保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在军事领域,两国军事互访不断增多,军事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并签署了一系列保证军事安全的协议,使双方在边界的驻军锐减;在领土争端上,通过重新勘测划界,大部分边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国际事务中,两国的合作也在加强。所有这些,都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改善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与俄关系的改善,我国北部安全的威胁大大降低,安全环境得到了缓解。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统称中亚五国,他们是苏联解体后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新生国家。其中哈、塔、吉三国与中国有领土接壤,边界线长达3000千米。中亚国家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从1996年起,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并将之视为其亚洲政策的基础。哈、乌、吉、塔四国领导人先后抵华访问,并与我国和俄罗斯共同签署了边境互相信任协定,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蒙古人民共和国位于中国的正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中蒙不仅在双边关系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且顺利地解决了边界问题。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蒙古追随苏联公开反华,两国两党关系开始恶化。1963年12月,苏蒙两国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为期20年的友好合作和互助条约。中国北疆安全形势骤然恶化。从工作出发967年起,蒙方开始不再办理赴蒙执行经济任务的中国人的入境签证。1979年2月,我国对越进行了自卫反击战,蒙古站在苏联和越南一边,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同时,蒙古驱赶和迫害华侨与我国驻蒙使馆外交人员。中蒙关系在60-70年代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8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中苏关系的改善,中蒙关系也开始解冻。苏联从蒙古撤走了大部分针对中国的驻军,蒙古也改变过支公开反的态度,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中国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主动调整了对蒙政策,从而使中蒙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改善和发展的新时期。1984年7月,蒙古第一副外长云登访华,中蒙双方签署了《中蒙边界联合检查议定书》。1986年4月,中蒙两国签订了第一个长期贸易合同。同年8月,中国副外长正式访蒙,双方签署了中蒙之间的第一个领事条约。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大代表团和蒙古人民大呼拉尔代表团进行了互访,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1988年11月,中蒙在北京签署了中蒙两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界问题的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保障两国边境的安全、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蒙关系进一步提升,中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随着中蒙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蒙古以中国为敌的观念已经淡化。在蒙古新任总统巴嘎班的对外政策中,蒙古已把保持与发展同俄、中两大邻国均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