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宋墓》所报道的考古材料主要是在河南禹县白沙镇颖东村发掘的三座宋墓,这三座墓又分别被简单称为第一、二、三号墓。三墓是在1951年秋至1952年秋之间,为配合白沙水库修建而发掘的。1953年冬至1954年中旬,宿白先生发掘成果及相关研究编写成《白沙宋墓》,并于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物出版社又于2002年将其再版发行。本书在体例和内容诸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如今看来,还颇具启发意义。一、内容和体例相得益彰为配合白沙水库修建工程,1951年秋至1952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禹县白沙镇“先后发掘了自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数十处和自战国至宋、明的墓葬约三百余座”①。《白沙宋墓》是这批宋墓中资料报导最为详实的考古报告,也是宋代壁画墓考古报告中的杰出代表。首先,该报告较为细致而全面地报导了考古材料。运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和细节描述了考古发掘的一手材料,材料出土时的形态和位置等都被较清晰地呈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介绍墓葬材料的时候,充分调动储备知识,广泛引用相关材料和文献说明相关问题,构成不同的专题研究。该报告信息量相当丰富,报导材料和介绍相关材料合起来共用了八十多幅图版和上百幅插图。首先,该书合理展示了考古发掘的材料。运用大量篇幅对此次发掘的三座墓葬,采用一致的方式分别介绍了墓葬发掘的经过、墓的构造以及墓的装饰、人骨和随葬品等内容,层次分明地呈现了墓葬的保存情况、形状大小、壁画砖雕以及人骨和随葬品的保存和位置等信息,特别是对于墓葬中仿木结构的构造和尺寸等描述,更显示出专业和细致。总体来说,不仅从宏观上介绍每座墓葬被发掘时的形态,也从微观上全面报导了墓葬的细节材料。另外,本书将介绍材料和分析研究相结合,在注释中详细引用材料和文献对文章材料所涉及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在考古报告中大量运用注释的体例,使考古材料和相关问题的研究等内容很好的涵盖在文本之中。在详尽报导材料之外,大量运用注脚是本书的一大显著亮点。作者以扎实的建筑学和考古学功力,详实记录仿木结构的各个细节,并结合《营造法式》等文献记载,厘清墓葬仿木建筑所属的年代和社会。在介绍第一号墓的构造之后的注释中,作者先后多次引用与墓葬中出现的仿木建筑相匹配的《营造法式》的内容,说明了唐宋以来令�的长度边长的趋势以及门簪由简趋繁的变化等为题,均为其他墓葬中相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果。另外,还在后面的篇幅中专门讨论了三座墓葬时代、墓主身份以及三墓的关系等几个问题,从而加深了对材料的认识。二、《白沙宋墓》与宋墓研究《白沙宋墓》所报导的三座宋墓是较为典型的仿木建筑砖砌墓,此类墓葬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区的辽宋金元墓中较为常见。仿木建筑的构造,在辽宋金元时代的棺、塔、寺等载体上也较为常见,是此一时段内较为流行的做法。本书对本次发掘的三座墓葬材料进行专业细致地介绍之外,又将其与周边地区发现的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描绘了仿木建筑结构及墓葬装饰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本书对墓葬仿木建筑结构和墓葬装饰的一些细节部分的分析总结,为仿木建筑结构宋墓的时代划分提供了较好的参考结论。本书关于时代划分的结论具有科学性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首先,三座仿木建筑宋墓中的许多细节与成书于熙宁年间的《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内容相符,而颖东119号墓(即第一号墓)又有“元符二年”的纪年铭文,因此有足够的依据说明在北宋甚至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仿木建筑结构的一些流行样式。另外,本报告为了确定另外两座没有纪年铭文的墓葬的相对年代,而涉及到的一些仿木建筑细节的时代演化特征,为仿木结构宋墓的时代判定提供了参考。除了墓葬内仿木建筑结构的砖雕和彩绘的研究之外,本书对于墓葬壁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例。《白沙宋墓》中的三墓宋墓均有丰富的壁画内容,除了建筑彩绘还有大量描绘社会生活等场景的壁画出现。这些壁画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然而要较好地揭示这些可能存在的历史信息,不仅要很准确的识别壁画本身,还要了解一些社会背景知识,揭示壁画的含义以及所隐含的社会信息。宿白先生在文章中对文献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其对壁画的阐释有理有据。例如注释中将桌椅上人物对坐的壁画定名为“开芳宴”,并认为此壁的画面应该与相对壁面上的伎乐图合观而构成完整的“开芳宴”场景。引用《醉翁谈录》中《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中相关内容而确定的此类壁画的名称,受到了学者的认同。“古代社会的事物常常有它的特定含义和背景,用当时的名称命名,这个原则是应该坚持的。”②此外,还引用了《北窗炙�录》、《梦溪笔谈》、《元曲选》等说明在古代富豪等的宴饮场景中,设乐舞以供欢愉是当时的流行做法。因而认为第一号墓中西壁的墓主人夫妻对坐画面,应与东壁的伎乐图共同构成“开芳宴”的场景。而在宋辽金元的墓葬中,类似的墓主人对坐的图像颇为常见,可想对该题材的研究是了解宋代墓葬习俗和社会风俗的重要课题,而宿白先生的研究在方法和结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三、《白沙宋墓》与宋代社会史研究丧葬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行为,今天考古发掘的墓葬遗存不仅反映了丧葬习俗,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风俗的体现。《白沙宋墓》将考古学研究与古代的历史和社会研究相结合,对于许多相关的宋代社会史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看法。这种写作的思路,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启发意义。在宋代的砖雕壁画墓中,家具等陈设经常成为墓葬的装饰内容。而此次发掘的三座宋墓中也发现了许多家具题材,作者对此一现象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观察到汉代席地而坐,汉墓中棺和随葬品也置于地上;唐代居室流行设床,而唐墓墓室内常砌棺床。所以作者认为三座白沙地区的宋墓“壁面所砌或绘出之事物,也同样反映当时居室内部的情况”③。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结合考察三座墓葬中出现的桌椅等家具的陈设情况,以及北宋时期绘画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材料所反映的桌椅陈设情况,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认为在北宋中叶以后,此类室内陈设逐渐流行并具有较高的普遍化程度。再从第一号墓所绘的巾架、镜台,以及第三号墓中砌的矮足柜等均置于地上的陈设情况来看,可发现其改变了以前将物品置于席床之上的风俗。作者还指出,新家具的产生以及家具陈设的改变反应了人们在室内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而家具流行的根源与当时城市商业之繁荣有密切关系。四、小结《白沙宋墓》作为一本考古报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报道了三座宋墓的材料,还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相关的问题。内容详实,体例得当。另外,它在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方法和思路上给了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本书最为显著的方法应该是其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来剖析社会历史信息。考古学是以考古出土的遗存为着眼点,直接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古人遗留下的物品和痕迹,而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能够对考古材料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之余,能够充分利用文献材料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这一方面,《白沙宋墓》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另外,本书能够思路开阔,将考古学与建筑史、历史学等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分析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在当时来说,具有前瞻意义,如今看来也还在学术的前沿。注解①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4,第17页。②陆锡兴:《宋代壁画墓与白沙宋墓――纪念白沙宋墓出版五十年》,《南方文物》,2008年1期,第23页。③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4,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