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文思维的生命哲学背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文思维的生命哲学背景2004年06月18日22:42作者:姚国华来源:搜狐读书频道●通过反思、追问、对话、比较与综合,选择并确立一种基本的文化尺度,作为思维与言行的合理依据一个复杂的文明系统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结构是人的世界观,或者说是哲学。不同的文化归结为不同的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亦即不同的哲学。每一种哲学都是立足于人们的特殊视角作为衡量尺度。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首先是人的基本信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的更新,亦即世界观、哲学理念的创新,决不只是时尚观念的流变。不同尺度的哲学并没有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各有其合理性,至多有高与低、深刻与浅薄、丰富与贫乏的区分。尺度、标准、参照系等概念是十分关键的。任何真理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它离不开认识者所基于的衡量尺度,尺度是先于具体的认知结论而存在的。人的认识所依据的是尺度与对象之间的特殊关系。人以已经为自己掌握的对象作为工具,通过自己感官的测量,把对象与工具之间的关系,转换成人的感觉联系,再在思维中建构对应的概念联系以及直觉。人掌握的工具,人的身体,感觉能力,理性思维,构成几个不同层次的认知尺度。我们说“这人特别高,有一米九五”,如果不是先有高度的概念,先有高度的感觉经验,有别人的高度作参照,先有“米”的度量衡,这个陈述便毫无意义。社会的制度、法律、道德、语言,人们内心的良知、人格、信念也构成价值尺度。我们说“一个东西好”,如果没有“好”的价值标准,这个结论也没有意义。同样,我们说一个东西很美,如果没有人主观的审美尺度和情趣,也会没有意义。中国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以人的身体、自然生命以及天地万物的直觉作尺度,采用形象丰富生动的赋、比、兴,追求神似而不是精确衡量,总体上倾向于生命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兼有人文主义、生命哲学、自然主义特征。老子从自然主义出发,形成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论;孔子从亲情伦理出发,确立“仁”、“义”的基本范畴;墨子从经验主义出发,提出本(以往经验)、原(大众见闻)、用(社会功利)“三表”说;法家以社会权威的功利主义立场,确立“法、术、势”的权力哲学。相对自由的个体生存方式,受到专制力量的约束——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帝又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便形成中国统一的文明尺度,从而维系了两千多年里占主导地位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在传统中国,人们日常生活的尺度集于家长身上,国家的秩序体现在君王身上——国不可一日无君。希腊哲学最初也是在混沌、不确定的原始物质里寻找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和他的学生坚持以水、气、火等没有确定性的物质实体作为“始基”,和中国古代的元气说,五行说有相同之处。但以后工商业社会的确定性造成了思维的明显分化,典型表现在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形式主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都是要从现实事物背后寻找一种普遍而绝对尺度,来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这形成西方文化对超念世界的追求。普罗泰哥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苏格拉底提示人们: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的参照系的典型表述。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体系中,所有物理量都是在质量M、长度L、时间T这三个基本量纲内,所有物理量都归结为它们的组合:速度V=L∕T,力F=ML∕T2,能量E=ML2∕T2。长度和时间都是由坐标参照系确定的,没有参照系就无法定义运动。在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系以后,现代数学又建立了多维空间的模式,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以各个不同的尺度分析一个对象的各种因素——包括最新的分形理论,更是用分数维的方式,分析复杂现象的构成——再通过综合求得全面的结论。康德认为,人的知识并不是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外界“物自体”只是给人无序的感觉刺激,这些感觉要变成清晰的印象、记忆,还需要人先天具有的时间、空间框架的整理。要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即在普遍的规律中找到解释,还需要借助人的先天概念框架的整合。在他看来,时间框架和概念范畴不是客观对象本身具有的,而是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13岁就读过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爱因斯坦,以后创立的相对论,取消了牛顿以来人们深信不疑那种绝对时间、空间,绝对不动的以太,以及笛卡尔坐标。他把整个物理学重新建立在物质运动的相对关系上,所有物理现象都与观测者所在的角度,以及特定的物质手段相关联。任何尺度都是有限的、特殊的、约定的,并不存在一种无限的、普遍的、绝对的尺度,给每个对象一个定位的基点,给所有的事情排列一个时间序列。空间在引力场中弯曲,人们直观上不合理的非欧几何成为描述它的尺度。我相信,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之后,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人择原理、耗散结构论、宇宙爆炸论、突变论、分形论、生命发生学等等里面,还贯穿着一种共通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否能实现爱因斯坦追求的“统一场”理想,如果能够,我希望称之为“泛义相对论”。可惜我自己离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远,我能够表达的仅仅是这样一种粗略的轮廓:宇宙间所有秩序、结构、负熵、规律、必然及生命,都是在偶然的变化过程中,在特殊的相互关系里,生成的有限存在。在一种原始参量所贯穿的关系与过程里,以它为尺度衡量其它对象,就会获得确定的规律。当这一过程和关系发生整体性腐败、崩溃、浩劫、爆炸时,所有秩序、负熵、结构、规律用生命就不复存在,消失在无限世界——混沌、无序、熵、偶然、死寂——在那里,没有任何绝对的原始参量去衡量它,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秩序与普遍的规律,这人类永远不可企及的绝对之“道”,也就是“无”,姑且归于“上帝”好了。直到一种新的有限体系从混沌中产生,即无中生有,又形成一新的关系、秩序及尺度。生命哲学乃是回归人的原始起点,揭示生命的内在意义,而这是不可能被自然科学的外在分析所揭示的。生命哲学强调从外部机械必然性向人的自由回归,同时也包容了自然科学的认识。寻找综合的基础,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结合。个人权利是一种尺度——每个人都拥有私有的空间、领域,独立的选择、价值。公共权力也是一种尺度——社会群体拥有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公共规则,以协调群体的思维、言论和行动。当尺度迷失时,人们感到迷茫、自卑,社会陷入瘫痪、混乱。迷失尺度就是丧失生命的意义,而拥有尺度就拥有生命的意义。一个迷失自我的人一味地从别人那里获得尺度,那他就会丧失主体性而被人操纵、控制,沦为外部尺度的奴隶。相反,一个人要利用、统治别人,并不一定在身体上征服或消灭别人,甚至不一定要有物质上的强大,只需说服别人服从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就够了,邪教的流行就是典型的实例。谁拥有某个领域里的标准,谁就控制了最大的权力。信息时代(即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在于用无形的规则操纵着世界,所有规则都简化为毕达哥拉斯式的数字,甚至无需10个数字,只需0、1两个数字就够了。这就是今日美国发达的奥妙。波音公司无需自己制造飞机,只需拥有飞机的图纸就够了。可口可乐公司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最终的配方标准,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巨额利润。我们常常去争取某种产品的市场,某个部件的生产合同,实在是很可怜。●生命哲学:不是一面新旗帜,而是一种古老视角,针对主流机械论思维,关注内在、能动的人文价值理解世界的普遍性与人的特殊性,需要一种贯通所有对象的尺度。有两种对立取向,分别把各种对象解释为两种实体:一是唯心主义-目的论思维,基于人的猜想、直觉、体验,把世界视为一种或多种有灵性、有目的的实体的展现,神灵的原型源于人的灵魂,这是原始神话,多神教,一神教的共同方式。二是唯物主义-机械论思维,自然科学的分析、还原方式,是把活的有机体分解成简单的构成要素,把杂多的生命现象分解成简单的原子事实,以实证方式总结出规则与规律,予以解释。几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给人们揭示了一个结构明朗、规律简单、轨迹线性的世界图景,其智慧容量,知识积累,说服力度,运用效率,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我们对于生命深层的问题,尤其是人类自身的奥妙,还远未解开。在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唯象思维)里,生命是最高的意象。历史变迁与四季变化一样合乎常理,朝代的更替与生老病死一样自然。国家是一个大生命体,当它顺应天理民心,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裕,长治久安。相反,如果违逆天理民心,就会有天灾人祸,国破家亡,改朝换代。人生的奋斗更是基于内心的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老子描述的宇宙演变方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把宇宙生成描述为鸡蛋孵化一般的生命过程,盘古这个大生命死后,其躯体分别成为日月山川草木虫鱼;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告子说“生之谓性”;《易传》里有“生生之谓德”,“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天道生机主义”,把宇宙和人视为生命的自行演变。本来,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用流动的水来解释万物,有万物有灵论的倾向。赫拉克利特把整个世界看作燃烧着的一团活火,也是强调宇宙的生机。只有到了德谟克利特,才用原子及其必然性来解释万物,灵魂也是精致的原子。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里,超越现实的理念、形式本身具有着动力和目的。在中世纪基督教那里,宇宙的生命就是上帝,它创造万物,用泥土捏出人形,从外部给人以灵魂,它是万物永恒的本质,最高的目的,又是无所不能的动力。近代西欧工商业文明重新复兴,机械唯物主义在各个有限的认知领域形成主流,分析思维和实证方式瓦解了人们关于生命的整体性与有机性的经验,植物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整个世界都是物质零件构成的机器。欧洲内陆的人们,延续着农耕和畜牧为主的中世纪田园生活,工商业较少,朴素的生命意识较浓,机械论的思维不突出。德意志民族尤其具有反对机械的工业文明倾向,从路德开始,就重视人内心的体验,主张以内省方式建立理性的信仰,以自己生命的直觉来理解世界。把社会集团、文明进程乃至整个宇宙视为一个生命过程,这几乎是德国人不言而喻的共识。与希腊传统的机械论哲学,英国逻辑主义、实证主义哲学不同,德国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就是通常用“辩证法”所概括的活力论、灵魂论、目的论哲学,把对象视为有机的生命,以内部矛盾作为自身动力,自我维系、自我发展。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强调,构成万物的单子有不同层次的生命活力,有独立的灵魂。18世纪,施莱格尔指出,要解释艺术,就要放弃关于绝对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心灵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按照它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研究其内在力量与特征。从康德到费希特,到谢林、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都是以生命的自我演化过程作为思辨哲学的原始意象,建构关于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形而上学体系。因此,细胞学说为代表的生物学,在19世纪德国的全面发展不是偶然的。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指出,实证主义的机械论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原则不能成为当代社会有说服力的世界观,如果说自然科学对规律的认识,只有通过可计量的东西才有可能,那么精神科学的每一抽象原理,归根结底都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据,而这种联系是在内心体验和对这种体验的解释中获得的——这也是释义学的依据。狄尔泰主张历史相对主义,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生命,通过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生命的同情理解,就可以认识文化或历史的即生命的体现。只有以体验,以生命的充实为根据的哲学,才能洞察当代社会的本质和真理。我们所不能深透的生命力本身,包含着揭示一切认识和一切思维的联系,一切认识的可能性即以此为基础。仅仅是由于生命和经验中包含了以思维的形式、原则和范畴表现出来的联系,仅仅是由于这种联系可以用分析的方法从生活和经验中揭示出来,才存在对现实的认识。德国哲学家齐美尔认为,20世纪初,生命概念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文化冲突,被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成了一切现实和一切价值(哲学、心理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出发点。例如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消失是基于经济生命力的创造和破坏作用。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指出,自然界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可用数学表述的原子集合。机械论即便在无机界也受到驳斥,非机械的“力”被引入作为一种目的性原则,部分地或整个地解释自然界。机械的物质绝对不能产生活的生命。本书已谈到,斯宾格勒把历史看作若干各自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像生物机体一样,每一种文化形态都要经历富有生机的青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