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摘要:城市农民工在城里上学的子女是被城市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幼小的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形成了自卑、逆反、封闭、仇视等不良心理。文章从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家长、学校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分析1.形成的原因进城农民工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于是只要稍有条件,就不惜承担比在老家学校更多的教育费用,让子女在城里上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城市上学,由于城市优越的师资和教育硬件,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比在农村老家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容易成长为栋梁之才;但由于农民工子女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城里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进入城市学校后,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自身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落后,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或封闭心理,加上同学或多或少的排斥和鄙视,甚至会产生仇视的不良心理倾向。1.1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1.1.1现实落差。目前中国农村大多还是比较穷困的,到处是破旧的房屋,泥泞的街道,简陋的校舍,数量有限的商品。城里的热闹、繁华、直插云霄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他们感到新鲜、惊奇和兴奋,他们渴望融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但城市的公办学校因为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升学率等原因都采取各种措施少收农民工子女,环境差、教学质量堪忧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成了农民工子女无奈的选择。他们幼小的心灵在到处碰壁的入学过程中遭到创伤,处处遭受的冷遇、歧视给他们带来迷惑、彷徨,若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造成自卑、自闭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导致青少年犯罪。1.1.2个性失衡。农民工子女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艰难使父母无暇管教他们,因而他们懂事早,自理能力强,很小就能帮助家里料理一些家务,性格也开朗,有着城里孩子缺少的独立坚强的品质。来到城市后,由于乡下人的身份,黝黑的皮肤,夹杂口音的普通话,卫生习惯的差异,学习的适应慢等问题而受同学奚落、孤立和排斥。没能迅速改变和适应的他们感到自卑,在学校自我感觉是“二等公民”,孩童应有的激情与活力在他们身上很快泯灭,成为了班级中懦弱孤单的一份子。在无人关爱、缺少朋友、处处遭受冷遇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自卑、孤僻的性格,时间久了便成为问题少年。1.1.3价值观倒置。农民工的善良、朴实、真诚,潜移默化在子女身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诚实守信、敢做敢当、乐于助人的性格。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少了许多娇气,在生活上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但在城市学校,这些优点却成了城市孩子歧视农村孩子的理由,“憨”、“傻”、“笨”、“脏”是城市孩子对大多数农村孩子的评价,于是在学校便形成了两个天然的隔膜很深的阵营。农村孩子在班级中被孤立、忽视和歧视,于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质疑,若不能及时输导,容易成为社会大染缸的牺牲品。1.2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家长因素1.2.1经济状况低下。农民工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职业技术、技能上的不足,作为城市廉价劳动力已成事实,故其生活水平也极端低下。他们每天辛勤劳动赚得的生活费少得可怜,不可能为孩子提供除必要学习外的任何其他开支,学校和班级中开展的要额外交费的活动他们照例不能参加,他们也越来越孤立。很多人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因贫困产生的不满则可能引发犯罪。长期强烈的不公平感、被孤立排斥感会导致强烈的仇视报复心理。一些小事就会引发他们步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1.2.2教育方式简单。由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农民工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自己学历低,无法辅导其课程,因此农民工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遇到孩子犯错或被老师批评时很多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不打难成才”的教育方法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1.3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学校因素1.3.1教师失范。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作用,而成为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作为一个教师,对待学生要公正、公平。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一些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存有偏见的教师,在处理城乡孩子的争端时,容易偏袒城市孩子;在教学上忽视农民工子女;在语言上没有顾忌到农民工子女的自尊心而伤害了孩子;另外,因为城乡学习进度不一样,农村孩子学习基础薄弱,不可避免会影响班级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对老师和学校的业绩考核会有所影响,所以有些老师就会流露出不乐意的态度和鄙视的语言。1.3.2同辈拒纳。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学校里经历两个不同的同辈群体,一类是与自身不一样的城市同辈,一类是与自身一样来自外地的农村同辈。虽然他们是同龄人,属于同辈群体,但他们在受教育的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同辈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城市同辈排斥农村同辈,使本来在班级中人数就少的农民工子女越发孤独和消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2.解决策略如何使这些农民工子女真正享受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基本权利?如何使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也能健康成长?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2.1政策扶持要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入学和平等地接受教育。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逐步解决学生的书本费、杂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并要求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提出了意见。政策制定得好,但由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不同而难以落实。政府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做定期检查,以监督政策是否得到切实执行,并提供便利服务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负担。2.2学校重视学校在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上,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给予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老师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消除等级观念和城乡歧视,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引导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应不断地向学生传输平等、团结、友爱观念,转变城里孩子和家长的偏见,帮助他们培养宽容心和博爱精神;教师要主动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更好地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2.3家长配合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父母在工作之余应多跟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解决心中的疑问,及时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相对于物质的需求,心灵的孤寂更可怕,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家长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子女,勉励子女努力学习,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子女的心理、学习等情况,与老师共同“对症下药”。农民工父母对子女要理解、尊重、宽容、平等,要启发、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心理和行为。2.4社会关注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工的辛苦劳作,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就没有城里人的便利生活。他们为城市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享受相应的市民权利。所以农民工及其子女没有任何理由被歧视、被排挤,学校、老师、城市孩子及其家长都应该抛开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排斥和歧视,给予他们以平等人的尊严。2.5农民工子女应自尊、自立、自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自己的观念。首先,农民工子女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信只有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最终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其次,坚信“自古英才出寒门”,正视贫困的现实,不与人攀比,化外界的压力为自己奋斗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次,发扬自己的优点,比如勤奋、俭朴、诚实、乐于助人等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弘扬农村孩子的存在价值,来赢得城里人的尊重和友谊。进城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队伍逐年壮大,就学中的心理问题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党和各级政府也在综合各界智慧想办法动脑筋制定政策使农民工子女能容易入学、快乐上学、健康成才,为农民工子女茁壮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了政府的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的配合,相信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一定能够得以解决。参考文献:[1]贾桂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科技资讯,2008(1).[2]朱媛.农民工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3]武春玲.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3).[4]叶琴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的有效作为.唯实,2007(12).[5]许丽芬.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社会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