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按道理讲,应该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更加的斗志来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封建教会。但是历史大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向前推进。从整个欧洲来看,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封建教会的斗争发展室不平衡的。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众说不一。一般认为它是由西班牙语巴罗珂(barroco)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引申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了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引起一种运动、豪华的视觉幻象及激情、神秘的戏剧性效果。巴洛克精神体现在绘画上是感情的夸张、比例的失调、对照的强烈和形象上的扭曲。在音乐上则是赋格曲,或称遁走曲,给人以一种流动不定、错综复杂、华丽绚烂的感觉。可见,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是华丽、扭曲、刺激,反映一种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是社会生活动荡的集中体现。在文学上,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和顶礼膜拜。在艺术上,采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夸张的忧郁;又用雕饰的辞藻、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巴洛克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然后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马里诺派,以长期在宫廷服务的马里诺(Marino,1569-1625)为首的这一派作家,迎合贵族阶级的需要和趣味,擅长抒情诗和神话题材的长诗,堆砌典故,绮丽浮华。西班牙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贡哥拉派,贵族神父贡哥拉(Gongora,1561-1627)创造出一种华丽而冷僻的诗歌语言,被称为夸饰主义。另一位西班牙作家卡尔德隆(Calderon,1600-1681)是西欧最著名的巴洛克文学家,写有200余部戏剧,代表作《人生如梦》描写暮色苍茫、荒山阴暗的时刻,悬崖塔楼之中,不幸的人们受命运的驱使,演出了一连串的悲剧,他们哀叹人生是罪过、如梦幻,此外,作品宣扬了基督教思想和王权主义,充分体现了巴洛克的典型风格。(《文学史》63页)在法国,巴洛克文学经兰蒲绮夫人的沙龙而风行一时。在英国,有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1571-1631)为代表的玄学派。在德国,格里美尔斯豪森(Grimmelshausen,1622-1676)的小说《痴儿西木传》(Simplicissimus)是一部影响较大的巴洛克作品,小说描写主人公西木在底层社会流浪的屈辱经历,以及他最后皈依上帝、告别苦难人间的结局。其中穿插了许多幻2想的情节、夸张的故事,很有特点。英国清教徒革命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资产阶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顿。①弥尔顿(1608—1674):《文学史论》74页英国诗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他在政治上是激进派,宗教上属于独立派。革命期间,他写了很多政论文,批驳国内外反对派对革命的污蔑和攻击。他的文学代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有名的英国诗人。晚年失明。《失乐园》(1667)根据《圣经》题材改编,诗中塑造了撒旦形象,他是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撒旦是超人,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他是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诗人把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的典型来刻画。《失乐园》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复乐园》(1671)是弥尔顿的另一篇重要史诗,叙述耶稣不受撒旦诱惑替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诗人把耶稣塑造成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形象。耶稣具有和作者本人一样的政治抱负:“我梦想从罗马的桎梏中把人民解放出来,把世界各地的暴行镇压下去。”史诗的主题是教育人民,人类必须接受理性的启迪,以便把自己提高到足以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弥尔顿的两部史诗,特别是《失乐园》,是古典史诗的最后一部杰作。西方古典史诗从荷马史诗开始,形成了写英雄史诗的传统。《失乐园》直接继承了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史诗的传统。它不仅是宗教史诗,也是一部心理叙事诗,探索精神道德。它标志着英雄史诗的结束。黑格尔在《美学》中总结史诗,提出史诗在18世纪被小说替代。西方史诗自弥尔顿之后让位于小说。欧美小说继承了史诗传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史诗。悲剧《力士参孙》(1671)采用圣经题材。它的主题是革命行动,充满对于斗争的热情和号召。古代大力士参孙被妻子出卖,过着痛苦的奴隶生活,但他并不甘心屈服。他渴望斗争和复仇的时机。在他做了长久的准备以后,终于打倒了敌人,获得了自由。这首诗号召年轻的一代要以参孙为榜样,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下去。忠实地表达了双目失明的诗人的晚年心情。第二节古典主义文学1、法国文化的崛起: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仅仅产生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长篇小说《巨人传》。然而在17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位置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它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以后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中,它都处于显赫的地位,以至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派别,都首先在法国产生,法国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2、法国古典主义:3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国古典主义是法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孵育下形成的,它为君主专制政体而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严格的监督。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十五讲》133页。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②建立绝对王权。③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院士都是男性。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选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国作家罗歇•卡约瓦(1913—1979)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大,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接纳女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瑟娜尔(1903—)为新院士,这是具有345年历史,被称为“男性俱乐部”的法兰西学士院第一次接纳女院士。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由法兰西学士院最年轻的院士,《费加罗杂志》专栏作家让•多尔梅松(1925—)多方奔走策划,最后成功。C推崇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又称唯理论,它与经验论相对立。它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思潮。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包括16—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验论者。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觉或表象的总和,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大陆理性派是指17—18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晰明白。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独断性,又主张用理性来衡量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宙的真理,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7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继承了这两个时代的精神,拜倒在理性之前。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都受到绝对的压制。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高美德。这时的个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限制力表现为无个4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理性主义哲学正好适合当时政治的需要,为君主专制效劳。法国理性主义代表是笛卡儿(1596—1650),他是17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代表著作《论方法》(1637),它是理性主义的结晶。著名的哲学原则:“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人的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有意识才有存在,是西方自我意识自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作用,歌颂理想人之后的一个巨大发展。20世纪瓦雷里:“宇宙说:人思故我在”,更强调了意识的重要。20世纪扬波•萨:“我思故我选择”,这都源于“我思故我在”。在认识论上,笛卡儿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把“理性”置于最高位置,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从理性出发,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倡理性,抑制情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②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是具体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族倾向。古典主义悲剧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着重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彼埃尔高乃依(PierreCorneille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出生于诺曼底省鲁昂城的一个长袍贵族家庭,父亲是法官,任鲁昂森林水泽特别管理。高乃依在耶酥会主办的中学度过了六年时光,深受天主教的影响,为他后来的作品涂上了一层宗教的底色。中学毕业后,他攻读法律,获得了学士学位,又在各法院见习了四年。当时的鲁昂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