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共产党宣言》解读一、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于1848年2月出版,是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正如恩格斯在《宣言》190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列宁在谈到《共产党宣言》时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作为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宣言》包括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运用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科学等领域里获得的新认识,首先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研究并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从而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论证了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深刻地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真正地树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依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l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欧洲各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导致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积累:一种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种则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阶级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西欧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在1831年举行起义,英国工人从1836年开始发动了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在1844年也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这三次举世瞩目的工人逅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而最终失败。(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建党实践活动的伟大成果随着西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各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性质的工人群众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有从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的宪章派,德国手工业者在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由法国革命家布朗基于1837年组建的“四季社”等。这些政治组织虽然都是以工人群众为主体的,但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小资产阶级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控制而不能满足工人运动发展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前的有两大重要任务:一是统一、组织、协调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二是从理论上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与行动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把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次建党实践活动是1846年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当时建立这个国际性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情况,了解和批评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想,从组织上和理论上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条件。正义者同盟原来是一个半公开、半秘密的流亡工人组织,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奉行着“人人皆兄弟”的口号。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具有空想和平均主义色彩的魏特林主义,后来又受过“真正社会主义”的控制,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也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策略手段是密谋暴动,企图发动少数人突然打回德国去,以达到推翻统治阶级、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目的。1839年5月12日,他们参加了“四季社”组织的密谋活动失败后,在巴黎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些成员陆续来到了伦敦,又把他们的组织活动恢复起来。在恢复其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同盟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他们以前奉行的共产主义观点,无论是法国的平均共产主义迂是魏特林的手工业共产主义,都是不能实现的。他们越来越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新理论的正确性。同盟中央在1847年1月正式派出自己的领导人约瑟夫·莫尔,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和改组同盟。莫尔表示: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愿意加入同盟,并且能使同盟中央领导人确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也确信必须摆脱陈旧的密谋性的方式,他们就能在同盟的代表大会上以宣言形式阐述自己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然后作为同盟的宣言公之于世。马克思和恩格斯欣然接受了同盟的邀请,担负起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改组同盟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任务。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恩格斯作为巴黎支部的代表,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马克思因经济上的困难而未能出席。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取代“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由于思格斯、沃尔弗和同盟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会议的各项议程基本上获得了成功,并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代表们就已经提出的各种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决定制定同盟纲领,并且责成恩格斯用当时工人团体容易接受的教义问答形式写出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会后对《共产主x信条草案》纲领进行了大讨论,1847年10月下旬,同盟巴黎区部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魏特林主义分子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们倒行逆施t想使同盟后退到原来的境地中去。1847年10月底至l1月,思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委托,为同盟起草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共列举了25个问题,内容更加丰富,更能体现马克思、思格斯的理论观点。《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是《宣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宣言》的第一稿和第二稿。1847年11月底至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纲领问题进行了十天的激烈辩论。马克思在大会上显示出演说家的特殊才能,他的论据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性和号召力,在辩论中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所有的分歧和怀疑终于都消除了,一致通过了新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委托起草宣言。他们抛弃了教义问答形式,采用“叙述历史”的方式写作了《共产党宣言》。二、社会发展动力、“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揍动力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宣言》的开篇就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F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别是用等级的划分固定下来的,并且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社会各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因此,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不断的对立的地位,进行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不断的斗争之中。在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对立并投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仍然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也就是用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压迫条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压迫条件,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代替了地主和农民的斗争形式。与过去时代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革命,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撕下了掩盖阶级关系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使阶级对立这一事实暴露得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地发生两极分化,绝大多数遭到破产,改变了自己的原来身份,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等级和阶级都被抛到后面去了。这样,整个社会就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现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是在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产生的。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城关市民,在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随着美:洲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对殖民地的贸易和工业的空前高涨,使封建的行会经营方式技工场手工业所代替,由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演变的工业的中间等级把行会师傅排挤掉了。随着市场的扩大,需束的增加,蒸汽和机器引起的工业革命,使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最终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是工业和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而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随着资本、资产阶级的发展而一同发展起来的。然而,两者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从它们的产生之日就展开了斗争。起初,无产阶级处于自在的阶段,进行着自发的斗争,斗争对象是反对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本家。他们不仅仅攻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他们毁坏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在这个阶段,工人的斗争是分散的。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日益采取了联合行动。他们开始建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有些地方爆发为起义。资产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经挤利益和政治权利,经常运用自己的国家机器来间接或直接地干预和镇压无产阶级的斗争,这样就使得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发展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总之,“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与过去的阶级斗争有何区别呢?无论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的斗争,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它们的目的都是要用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因此可以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赍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和思格斯都不是首创。在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最早分析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是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无情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然而他们都有根本的缺陷。前者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只是从分配这一表现去区分阶级;而后者则是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如欧文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探索却表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要指明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必须着力于从现实社会对立的阶级中去寻找。以前的思想家在他们的探索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了这一历史的要求,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努力只能为即将出现的科学的解释作铺垫。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