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章个性心理与管理个性(personality),有时也被称为人格,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总和。一般来说,可以把个性分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期望、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4.1个性倾向性与管理4.1.1需要与管理1.需要概述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形成一种寻求满足的力量,驱使人朝着一定的对象去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一般来讲,需要的强度越大,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需要的强度越小,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越小。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和渴求状态,它表现着人和外界的实际联系。这一定义表明了需要一方面和外界物质条件这个客体相联系,不能脱离外界条件,没有这个客体就没有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需要本身;另一方面,需要又和人这个主体相联系,需要是人的需要,与人本身为一体存在,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在人和外界的关系中,需要揭示了主体对客体的依赖与渴求状态,它成为沟通和联络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如果没有需要,没有需要引发的欲求、愿望等,外界条件就不会被人们所关注。2.需要的类型需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需要的起源分,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对象或社会功能特征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的主体特征分,有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按目的或结果分,有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按需要的性质分,有生活的需要、活动(劳动)的需要、知识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信息的需要等;按需要满足的方式分,有直接需要和实践活动本身的需要;按需要的本性分,有异化的需要和人性的需要;按需要实现的时间分,有长远需要和当前需要,等等。关于需要的分类,其中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具代表性(在《激励行为与管理》一章有详细论述)。3.需要的特征(1)多样性生物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其生存,而人则由于劳动和思维而开拓出一个无限的实践与认识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1“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与动物只有单纯性需要(物质需要)相比,人的需要呈现出无穷多样性。人们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本身就意味着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看,人的需要都是不可穷尽的。(2)发展性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6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人的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任何需要都将不存在。人的需要的变化发展取决于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和发展着。可见,人的本质的变化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发展,既没有凝固不变的人性,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需要。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的”。3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另一方面,需要也受到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随着人的活动及对象范围的扩大,人的需要也在逐步扩大,需要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的发展和种群(或类)的发展。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中青年到老年直至死亡,随着他的成长和发展,除了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外,他还有诸如接受教育、训练、得到爱、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其需要的侧重点以及强烈程度也不同。从种群(或类)发展的历史维度来考察,其需要也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从早期的似动物的本能需要到现在我们谈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体现出来的。“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4(3)层次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需要中,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从纷纭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繁茂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简言之,生存资料的满足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在人类需要的三个层次中,如果说生存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及延续后代的需要,享受需要则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旨在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令人过舒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的要求。它是人类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的和较为恒定的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两种需要仅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发展需要是在生存、享受等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需要。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追求发展就越发上升为人的更重要的需要。“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为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并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认为劳动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追求的实现、集体财富的充分增加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人的发展需要就成了个体追求的理想和社会进步所趋向的目标。4.需要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正是各种需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地活动。没有需要,就没有个体的一切活动。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因此,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职工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0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0页。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306页。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实践的经验,一般要采取以下方法,才能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调查职工的需要情况。调查研究是解决好职工需要的前提和基础,职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要是合理的,有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有的需要是眼前的,有的需要是长远的;等等。因此,只有开展多形式如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真正了解职工的根本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合理地解决职工的需要问题,保护和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任务,应当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就是要关注、爱护和帮助职工,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在事业上关心他们的进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尊重人,就是要尊重每个职工的人格,尊重和维护宪法赋予他们的各种民主权利。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个职工的具体处境和个性,承认他们在性格、爱好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不仅要针对职工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应针对职工的精神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物质需要作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其自身生产行为的原动力,构成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在分析人的行为动因时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某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满足职工对物质利益的需要,关键是要为职工办实事,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与职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又难以凭借个人力量加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如住房、就业、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物质利益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职工的现实利益就得以实现,思想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精神需要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之一,当职工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必然产生相应的精神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现代职工们精神需求的变化,向他们提供精神关怀和积极的引导,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让职工们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安心在本组织工作,并随时愿意为本组织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4.1.2动机与管理1.动机概述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激励个体去活动的心理动力。一个人从一举手、一投足到生产劳动、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动机推动下进行的。可以说,动机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功能,它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动机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变成动机往往要经过一个发展阶段。活动总是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就是在行动中要争取达到的结果。每一种行动都有最终的目的。在许多场合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动机与活动目的又不完全相同。在一种情况下同一个目的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来推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同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在目的不同的行动中。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属于主观范畴。效果是个体进行活动时产生的结果,属于客观范畴。一定动机指导下的活动总要产生某种效果,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一致。2.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高级的社会性动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页。机。生理性动机是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有机体由于对食物、水分、空气和回避危害等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产生的活动的推动力,都属于生理性动机。例如有机体缺乏食物就产生一种进食的需要,它就会变成一种驱动力量的活动,去觅得食物,吃饱了,有机体又恢复了原来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生理性动机推动活动的进行过程。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习得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需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的社会需要也在向前发展。社会需要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由于习得的社会需要不断增长,从而使人的行为复杂化。人的社会行为一般说是由这种需要所决定。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动机可以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有利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动机是合理动机,包括高尚的、正确的和在一定时期里有较多积极因素的动机。不合理动机是指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个体健康发展的动机,包括低俗的、错误的和有较多消极因素的动机。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动机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与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用时间短。例如,有的学生为了让家长买游戏机而学习等,这是一种局部的、狭隘的动机。远景性动机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例如学习是为了将来个人能够有好的发展等,这是一种广义的、概括的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动机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内或一种活动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