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网络提升培训总结通过一个多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培训老师的指导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微课的认识与制作方法和z+z超级画板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变式整合。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一、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微课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本人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知识。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1、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二、培训模式微课化在这次培训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培训老师的培训微课进行传授知识。在这些培训微课中,老师讲解非常明了、清晰,只要培训者发时间去观看,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即使一下了看不明白,可以反复地去看,直至自己学会为止,这符合了微课的设计理念。这样的培训方法既让我们学得了技术又可以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让我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真是两全其美。三、动态探究策略用动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课件动态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如学生难以实现的许多探究活动:函数图象的变换、动点轨迹的探求、涉及复杂计算等问题,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Flash和Authorware等软件下,都能较方便的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动画的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把教材的静态图形“动”起来,反映其运动变化规律和空间结构等教学内容。另一种是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易理解,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有趣。(一)突破概念难点案例2教同类项概念时,我们编排这样一组习题: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1)3xy与4xz;(2)23xy与24xy;(3)223xy与24xy;(4)24xyz与24yxz。2在多媒体屏幕上,可以动态地演示通过变换系数、字母及其位置、字母的指数,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对同类项这一概念有透彻的理解:同类项的本质特征是(1)所含字母相同(位置可以不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不同字母的指数可以不同,系数也可不同)。(二)探索数学规律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时,字母的值与其相应的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的增减性等学生往往难以搞清。教学中切入几何画板或Z+Z超级画板,可直观反映字母a的取值对抛物线开口方向大小、位移、对称轴位置、与轴交点及函数增减性,通过图形的变化过程,直观、准确地描述了二次函数数形之间的对应性。案例3研究函数y=ax2的图象随a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1)y=-x2;y=x2;(2)y=-2x2;y=2x2;(3)y=-3x2;y=3x2;(4)y=-5x2;y=5x2;(5)y=-9x2;y=9x2.利用Z+Z软件在计算机上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再插入变量a,并将a的取值范围设定为(-10,10).拖动变量a,分别观察函数y=ax2的图象随a(等于1,2,3,5,9)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右图是0a10的情形),引导学生得到y=a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与系数a的关系规律。对于抽象的概念、模型,如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这些能利用动画十分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而且可以反复再现,还可以逐步分解其变化过程,使其变化规律凸现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三)感知变化过程案例4如图,△ODE中,底边长OD=100米,高OE=80米,则矩形OABC的面积是随着哪些量的变化而变化?出示问题后,学生普遍回答:随长和宽的变化而变化.设矩形OABC的面积为y,OA=x,用Z+Z超级画板显示点B在DE上运动时x的值和相应的矩形面积,动点(x,y)的轨迹即是x和y之间的函数图象。并单独演示取得最大值时的图形。这样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容易把y表示为x的函数,注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并用学过的二次函数知识求出面积的最大值。也容易完成如下的任务:ODEBAC3变式1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设OC=xcm,那么问题的结果又会怎样?①如果设矩形OABC的面积为ycm2,OC=xcm,把y用x表示出来,并注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用你熟悉的方法求出y的最大值。变式2如果把矩形改成如图所示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设矩形ABCD的长AB=xm,宽AD=am,那么什么时候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评析:《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育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几何图形的动态化和“形”与“数”的同步化,它们能提供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变式课件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规律,促使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思维的简缩,提高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四)表达数学思想案例5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2)如图2,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cm,侧棱长为6cm,一只蚂蚁从正四棱柱底面上的点A沿着棱柱表面爬到C1处;(3)如图3,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如图4所示,且∠AOA1=120°,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本题由正方体→正四棱柱→圆锥进行变式,教学中精心设计变式课件,通过表面展开呈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可以形象地多次重复,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就能逐步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五)完美发现成果在初三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中,可以用如下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圆幂定理的探究:案例6首先,在学习切线长定理的基础上(PA=PB理解为PA2=PB2),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其变化规律:如图①,将切线PA绕P点旋转,变为⊙O的割线PCD,则PA2=PB2=PC·PD,即切割线定理;将切线PB绕P点旋转,变为⊙O的割线,如图②,即变为割线定理;当P点落在圆上时,结论也成立,即PC·0=PD·0,如图POAB图1图2图3图44③;当P点落在圆内时,即为相交弦定理,如图④;当斜交变为垂直且有一弦过圆心时,即有相交弦定理的推论,如图⑤。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既是应用知识和技能检验规律的过程,又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善规律的过程。在上面的问题探索中,用运动的观点展示图形“变式”,让学生不但自己发现了数学的规律,而且在学生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将切线长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合并,通过将圆外的一点向圆内运动,在多媒体上演示变化过程,又总结完善了这一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开放网络型变式教学策略多媒体创造了一个具有无限生机、极具魅力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为数学学习和运用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广阔舞台。我们要适应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让学生自己走,给他们一片天空,给他们一个支点,让他们体味魅力无穷的数学教学的多媒体世界,展现出自己绚丽多姿的生命价值,绽放出自己更加迷人的教学魅力。让数学教学这边风景独好!以问题作为主线,探中有究,究中有探,具有启发性、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积极地探、层层深入地探,灵活地探、发散地探、创新地探,直至问题解决为止。让学生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完全解决。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PPPPPOABCOOOOAAABBBCCCCDDDD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