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二十一世纪的三大武器:原子弹、美元、舌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一言可兴邦,一语可误国(《论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二、修辞的概念和内容“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主要就语言的准确性、恰当性及感染性三个层次而言。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孔颖达作注:“辞谓文教(包括言辞和行为),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修辞的内容:一是通过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使语言更具准确性和恰当性。所谓的准确性,即语言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否则就会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所谓的恰当性,即语言必须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表达需要,如年龄、身份、性格、地位、情境等。这就是所谓的“一般性修辞”,也叫“消极修辞”。二是运用各种修辞方式,使语言更具感染性。所谓的感染性,即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创新出采。这就是所谓的“特殊性修辞”,也叫“积极修辞”。如“瓜不离秧,囡不离娘,中国人民离不开共产党”(上海民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陕北民歌)。“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喝的不是酒,是忧愁。”语言贵在创新,“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我们日常使用的“修辞”,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如“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如“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如“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又如“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二、修辞的作用: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培根)2、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论语》)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第二节修辞格的运用一、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刘勰《文心雕龙》“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引用的分类:引言、引事、引文。◎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改引到如今,落霞孤鹜,竟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譬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墨子·公输》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博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三、代称(借代)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代称的分类1、用特征或标记代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以官名、地名代人豫州今欲何往?柳河东、涑水先生3、以职业、劳动代人先民有言,询于刍荛白衣天使、人类灵魂工程师4、以国名代人杞子自郑使告于秦(秦穆公)5、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6、以人或事物的所在代人或事物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7、以数量代人或事物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8、以效果或结果代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9、以事物的功用代事物策扶老以流憩。10、以人名或地名代事物何以解忧,惟有杜康。11、以部分代整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2、特称与泛称互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特称代泛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泛称代特称)13、以材料代事物金就砺则利。14、以具体代抽象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四、并提(合叙、合说)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①修辞效果:句子紧凑、文辞简练。②辨识方法: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如:脭(chéng,精美的肉)醲肥厚。(枚乘《七发》)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如: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夫(文)种、(范)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周苛之孙、周昌之子)子胥伏剑,屈原自沉;子兰宰噽诬谗,吴楚之君冤杀之也。《论衡》根据常识辨识,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互文的分类:◎单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双句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互用同义词的互文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juétí)不实外厩。(《谏逐客书》)六、错位(倒文、倒置)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修辞效果: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辙。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注意:错位有别于古汉语语法中的“倒装”,因为倒装是有规律的,而错位则是不规则的。七、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司马光《迂叟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今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其又分为以下几类:◎避粗俗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避忌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交际辞令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国语·勾践栖会稽》八、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省略主语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省略宾语、兼语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子路从而后》◎省略述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省略“曰”字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补充:九、变文是为了避免重复、单调,在同一语言环境中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前人称变文为“文不同,互相通。”《诗经》中“重章叠句”即是,又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指称同一对象)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十、共用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共同与另一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十一、同义连用在一句话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连在一起使用,人们在阅读时只需取其中任何一个词语的意义即可。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十二、连及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但其义只指甲事物。连及分两类,一类为同类连及,即相连的两事物相关或属于同一类别。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另一类为反类连及,即相连的两事物相对或相反。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注意:判定一句话是否使用连及的修辞方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思确定,不能妄下下断语。如: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第三节字词的锤炼与句式的选择【教学过程】一、文言文中字词的锤炼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光彩鲜明),章无疵也;章之明靡(明丽),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本末:树根和树梢,喻字句和篇章的关系),知一而万毕矣。”阐明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说明了炼字和句子、章节、篇章的关系。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一)名词的锤炼例一: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范文正公守桐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死后谥“文正”。守桐庐,任浙江桐庐县令。),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严先生祠堂,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现在属浙江〉人。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即帝位后,召他到京师洛阳,授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于桐庐的富春山,常在富春江边的石上垂钓,后人因名其处为严子陵钓台,范仲淹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