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皮亚杰的简介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教育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的简介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兼教育家,“认知发展理论”创始人,被视为20世纪最早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主要著作:1923《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36《儿童的智力的起源》1970《发生认识论原理》等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1925-1932年,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的心理发展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形成了儿童智力起源、儿童象征行为(游戏和模仿)的一系列重要理论。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获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1980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去世。皮亚杰的研究开拓了思维心理学的新领域,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各发展阶段的结构,独创性的创建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思想简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着重于探讨人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类的知识是如何增长的?发生知识论的特点便是从各种知识最基本形式,开始去发觉它们的根源,是追溯它们从最初水平直到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教育1.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5.知识的建构1.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行动建构。皮亚杰认为思想来源于行动,智能行为既是对环境的生物适应,又是企图使环境及客体与心理活动之间达到和谐的表现。在适应方面,皮亚杰认为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另一个是顺应。儿童通过同化和适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位结构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的“发生认识论”就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理论。他认为结构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即整体性、转换型、自我调节性。他依据结构主义基本原理,从研究儿童智力与思维的整体发展着眼,提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内容有四个。图式是概念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对等物;在一般意义上,图式是任何心理发展阶段的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或者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使认知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学习者自己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一旦对外来刺激产生了顺应,就会再度用顺应后的图式去同化刺激。平衡是指学习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是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智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认知平衡的过程。四者的关系:同化引起图式量的变化,但不会引起质的改变。顺应会使主题图式发生质变。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作用的均衡状态。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不仅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还论述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体经验是指儿童对物体做出的动作及其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社会经验指的是主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习得经验,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化指儿童知我调节的过程。平衡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中起着首要的协调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皮亚杰论证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的发展,并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皮亚杰说,这个早期的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此阶段又分为六个子阶段:出生一个月内反射阶段1~4个月最初习惯形成阶段4~8个月吮吸动作的出现8~12个月客体永存观念形成12~18个月客体永存观念进一步发展18~24个月是感觉——运动性行为向智能活动发展的过度阶段(2)前运算阶段(2到6岁)这时儿童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3)具体运算阶段(6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是前一阶段表象图式融化、协调形成的。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主要特点:守恒性群集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2到15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5.知识的建构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也就是主题建构的过程。”任何知识都发源于动作。主体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只有儿童作用于环境,七人制结构的发展才得以保证。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1932年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创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是第一个试图有系统地追踪儿童道德推理转变过程的人。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经过反复论证,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感知动作阶段(2岁以前)这一阶段的道德发展处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这时的婴儿还不能把自我和外界分离开来。(2)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3)权威阶段(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4)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5)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应根据儿童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实施,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应超越其认知发展水平。鼓励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使儿童实现道德上的主要发展.但不足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没能涉及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贡献(1)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2)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3)确定了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与同伴一起学习,相互讨论,使儿童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儿童进行思考,因为同伴间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试图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常扮演权威的角色,儿童会养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给予,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皮亚杰理论主要的局限性1.过分强调了年龄差异2.没有解释改变的过程3.低估了社会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