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寿阳县道德模范人物常慧珍:婆媳三代33年义助智障母子这是一场婆媳三代33年的爱心接力!婆婆去世后,寿阳的常慧珍接过了照顾一对智障母子的重任;数年后,儿媳不忍年过七旬的她太过劳累,主动和她一起抚养这对母子。常慧珍,女,1940年9月出生,党员,晋中市寿阳县温家庄乡大东庄村支部委员。已年逾古稀的她,从1990年4月起,二十年如一日,细心照料与自己非亲非故的痴呆母子田碰妮和姜贵生,用无怨无悔的爱心之举,兑现和坚守着自己的庄严承诺;用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曲,谱写了一首尊老助残的和谐之歌。多年来,她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感人行动,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褒奖与好评。先后被晋中地区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被山西省妇联评为“五好家庭”,被晋中市委宣传部、晋中文明办评为“首届感动晋中十大公德模范人物”。2008年12月,在中央文明办秘书组、中央文明网组织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她是全乡上下尊老、敬老、助老,扶贫济残的传统典范。17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对一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痴呆母子关怀备至,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妇,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一肩担起,使村中贫有所助,老有所终,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求权、不谋利,但为情。她用一颗热心,使我们的世道变得温暖;她用17年的坚持,兑现了当初的诺言。”这是2007年晋中市首届感动道德人物颁奖晚会上,对常慧珍老人获奖的一段颁奖词,生动精辟的语言,是对她感人之举的最好评价。生活在寿星故里的常慧珍,血脉里传承着尊老敬老、忠孝慈善的寿星传统文化基因,关爱他人、说到做到是她为人处世的信条。常慧珍作为村里的一位老党员,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一直深怀爱民之心,关怀村里每一个需要关心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全村的每一个人,热情帮助群众解决她所能办的每件事情。1990年4月,当时担任村妇联主任的常慧珍,正领着一帮姐妹们在乡里干活。她儿子慌慌张张跑来对她说:“奶奶怕是不行了。”坐在婆婆病床前,常慧珍心痛如绞,而婆婆的一席话却让她悲痛之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原来婆婆放不下的是村里的一对痴呆母子田碰妮和姜贵生,30年来,淳朴善良的婆婆每天照料田碰妮母子的日常生活。婆婆拉着常慧珍的手说:“慧珍,我没有金银财宝留给你,能留下的只是一颗关心人、帮助人的心,碰妮母子就交给你了。”望着婆婆期待的目光,常慧珍在婆婆身边大声说:“妈,您放心吧!儿媳有一碗米,就有田大妈母子半碗;有一块钱,就有田大妈母子五角。”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让田碰妮母子过上幸福生活,常慧珍接过了婆婆传给她的爱心接力棒,一干就是20年。对于痴呆病人,常慧珍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让她犯难。一次,常慧珍刚刚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姜贵生进来二话不说,一瓢凉水就浇了上去。家人埋怨常慧珍:“你这是图个啥呀?”常慧珍没有把家人的埋怨放在心上,而是耐心说服大家理解她,支持她。20年漫长的7300个日日夜夜,她一直默默无闻、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村里的这对患有精神病的痴呆母子。吃喝拉撒、拆洗缝补、请医送药,遇到他们生病时,常慧珍就和他们吃住在一起,精心照料病人的起居。她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披露后,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和奖励。面对台下的掌声和鲜花,她平静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照顾田大妈和贵生是我应尽的义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做了一点工作,党和人民就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感动变为行动。如今,常慧珍用她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亲人和村民,常慧珍的儿子、儿媳甚至孙子、孙女都加入到关心照料田碰妮母子的行列;大东庄也组织起了“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小分队,涌现出了一批好儿媳、好邻里。常慧珍以身作则,信守诺言,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感天动地的伟绩,但她诚实守信、扶残济困、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和崇高品格,必将激励后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常慧珍老人也将一如既往的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小人物大义赴火线“大笨哥”扶弱见真情——全省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刘志强先进事迹一位普通保安,在令人闻之色变的“非典”疫情面前,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区,与医护人员一道,并肩作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谱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一个收入非常有限的临时工,为了不让身边的孩子因贫辍学,和同事们一起设立了“三月基金”账户,发起创立“寿阳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从报道中得知大学生左勇军为照顾无亲无故的孤残老人无暇寻求自身发展时,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照顾。他就是刘志强。有人笑他傻,有人说他笨,可刘志强认为,如果像自己这样的小人物都在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努力着,也许会带动更多的人为社会进步做贡献。非常时期彰显党员风采1990年,刘志强踏入军营,因突出的表现多次受到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退役后,因被安置单位的体制问题,他在寿阳县人民医院保卫科当了一名临时工。在这个毫不起眼的普通岗位上,刘志强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保持军人冲锋在前的本色。2003年,当“非典”疫情汹涌而来,在当时谈“非”色变的气氛中,除部分留守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外,没有人敢靠近医院。坚守在存车处的刘志强看到后勤部门的人员整理隔离病房设施,准备收治“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时,他想,危急时刻,需要有人坚守,于是,他当即向医院党总支递交了请战书:“本人虽非医院的正式职工,也不是医护人员,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此非常时期,我请求进入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我愿意承担勤杂工作,参与到这场战斗中,誓与疫情战斗到底!望院领导予以安排。”获得批准后,他毅然进入隔离区从事卫生员工作。在那艰苦的60天里,刘志强穿着厚重的隔离服,穿梭在病房、走廊及医护人员宿舍之间进行清扫消毒工作,帮病人打水送饭,处理病人的大小便,协助医护人员给疑似患者做心理疏导,还负责发热门诊的卫生清洁,以及垃圾等物的无害化处理。当疫情解除后,医院领导准备为他办理正式调入手续,却因原单位和医院体制不同未能如愿。但刘志强对此毫无怨言,重新回到存车处工作。2005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中,刘志强自费购买了轮椅、气筒、暖瓶和一些简单修车工具,设立了便民服务点,为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方便,以实际行动保持了党员的先进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展现着共产党员的风采。网络内外“大笨哥”扶残济困刘志强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非常喜欢滑板车,一直希望父亲能为她买一个,但刘志强一直没能满足女儿这个愿望。女儿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为别人花多少钱他都舍得,对自己的家人却非常吝啬。”刘志强在网络上经常以“大笨哥”、“笨玩童”的名义,发起一些公益救助活动,通过“爱心超市”等平台,组织网友开展给孤儿院孩子送新衣、救助白血病患儿小雨飞等公益活动,还经常一起参加附近城市的爱心公益活动,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等。2006年3月,刘志强和同事一起设立了“三月基金”账户,发起创立“寿阳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协会倡议:“在不影响自己基本生活的情况下,抽出点时间、奉献些爱心、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贡献。”刘志强认为,有人总说自己很忙,有人总说自己没钱,但不可能有人会说自己没爱心、没社会责任心。其实,奉献爱心不需要有多大的付出和投入,只要有心,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可以付出一点爱。刘志强发起创立的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是为了给所有爱心的人搭建一个平台,通过透明、规范的组织和运作,让大家团结起来,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宣传活动。为了组织好这个爱心家园,刘志强通过网络联系到了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借鉴洪战辉教育责任基金的经验来管理他们的“三月基金”账户,截至目前,该账户募集到的3.7万元爱心基金已有2.5万元用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2007年以来,他们在寿阳一中开展了对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活动,并在学生中开展荣辱观、人生观教育实践活动。今年中考结束后,以640分好成绩被寿阳中学录取的任玲为上学费用犯了愁。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由母亲一人承担,每月只有母亲打零工赚到的300元收入,在青岛上大学的哥哥每年还需要2万多元的学杂费用。任玲担心母亲的身体,但又不愿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就在这时,“三月基金”通过调查核实,决定每年为她提供1200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帮助她继续上学。任玲母女激动得不停地说:“他们都是好人。”根据“三月基金”的规定,这部分钱并非无偿赠予,一旦受助人将来踏入社会,需要用自己的收入归还捐助款,以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人,以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让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大的价值。刘志强说,“三月基金”只是为遇到暂时困难的人提供救助资金,希望他们通过此事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古稀老人的忘年网友“他是我的网友‘大笨哥’。”尽管古稀之年的刘凤云因患脑瘫吐字不清,但一提起刘志强,她就兴奋地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刘志强对刘凤云老人非常敬佩。这位自幼脑瘫从未进过校门的老人非常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她的诗曾获“楼兰杯”精品文学大赛佳作奖,还曾是残疾人毛衣编织大奖得主。他们的相识缘于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节目讲述了大学毕业后在太原打工的左勇军为兑现承诺,把无儿无女的脑瘫老人刘凤云从养老院里接出来,组成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后来由于老人烧伤,左勇军辞掉工作专门照顾她,可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们的房租和生活费成了大问题。刘志强征得爱人同意后,多次在各地贴吧上发帖寻找左勇军和刘凤云老人,最后在《山西晚报》记者吴学强的帮助下见到了刘凤云。刘志强夫妇提出要接刘凤云回家,把她当作姑母来赡养,让左勇军有时间去打拼自己的事业,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我不认识他们,我是不会跟陌生人走的。”提起当初拒绝刘志强时的想法,刘凤云这样告诉记者。她说,自己没有把刘志强当坏人,只是对他不了解,后来感到夫妇二人的诚意时,老人提出先做朋友,其他的事以后再说。这之后,刘志强经常通过网络和老人聊天,慢慢地,“大笨哥”和老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2009年5月,刘志强把刘凤云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刘凤云说,“大笨哥”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她上厕所,接着给她洗脸梳头。她的手脚不利索,吃饭时会洒下许多饭粒,刘志强便每天给老人喂水喂饭。就在采访过程中,老人突然回头喊“大笨哥,我渴了”,刘志强笑着说:“说话多了口渴了吧?”说着把桌子上老人专用的饮水壶送到她嘴边。刘志强说,别看老人患有脑瘫而且岁数大了,但她可不一般,除了上网、写作外,老人还是网络游戏的高手,有一次她把自己的一个游戏账号及游戏装备卖出去,还挣了700多块钱呢。刘凤云一边听,一边开心地笑了。刘凤云刚到刘志强家时,就像网上聊天一样喊他的网名“大笨哥”,后来觉得他对自己的照料特别细致周到,于是改口叫“大笨妈”。一次,老人做梦梦到去世多年的父亲正在和刘志强交谈,感谢“小兄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女儿。梦醒后,这位七旬老人又管35岁的刘志强叫“小叔”。刘凤云说:“‘大笨哥’的老婆不爱说话,但她是‘大笨哥’的坚强后盾,你们如果要报道的话,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大笨哥’不可能做这么多好事。”刘志强告诉记者,妻子曾对他的做法有意见,但最终还是成为自己最有力的支持者。刘志强在照顾老人方面很有经验,17岁照顾瘫痪的爷爷,退伍后照顾患癌症晚期的老舅,直至岳父辞世前在老人床前尽孝。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尽管自己和刘凤云老人非亲非故,但照顾她的同时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