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3.1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答案】B2.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经营方式【解析】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正确;材料表明这种手工业排斥于市场之外,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这种手工业品使用者为宫廷和政府,故排除C、D项。第2页(共20页)【答案】A3.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从材料各个区域主要以哪一种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为主,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材料看不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材料表明区域分工明显,但是不足以说明男耕女织已经分离,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清朝依然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答案】B4.清代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记载,“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下列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A.小说被社会更多阶层所接受B.小说的影响力十分广泛C.儒学不再居于统治地位D.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的成就【解析】材料表明因为小说经过说书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浅显易懂从而广为传播,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所以A、B、D都能反映;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在明清时期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何况小说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儒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之一,两者并不相悖。抓住题干部分关键词“不能”,故答案选C。【答案】C5.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材料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的是()A.维新变法思潮B.中学为体思想C.实业救国思潮D.民主共和观念【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第3页(共20页)【解析】材料主旨:之所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乃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利用旧有思维定势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悲剧。根据所学我们知道正是因为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去实现单纯的工业近代化,所以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时代。故“旧有思维定式”为“中学为体”思想。这是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故排除A、C、D,因为其均为资产阶级思想。【答案】B6.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考点】辛亥革命【解析】从材料“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恰好成为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民变”说明非民族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材料无法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排除D。【答案】B7.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②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③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④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材料说评奖结果获奖文章16篇,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获奖,表明①;征文活动表明②;民众参与征文活跃,获奖作品能够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可以在著名刊物上彼此激烈交锋,说明③;主张民主立宪仅有两篇获奖,表明④错误,故排除。答案选A。【答案】A8.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第4页(共20页)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20周年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40周年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考点】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解析】抓住题干提问“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邮票比较的最主要变化”,从材料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等),可见更注重从全球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故选D。材料60周年纪念邮票中虽然有中共的中流砥柱的内容,但是前面也有,并不是最大变化,排除A;材料60周年纪念邮票无法体现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排除B;材料60周年纪念邮票虽然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但是前面50周年邮票也能体现,排除C。【答案】D9.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一任务的执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③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消亡的转折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考点】解放战争——战略反攻【解析】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是在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排除②,“这一任务的执行”是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大别山解放区,直接危险南京和武汉,也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也是敌我战略态势的转折点,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消亡的转折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答案】C10.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第5页(共20页)A.“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是当时我国的对日方针B.当时中日两国处于紧张对峙的“不正常状态”C.直接促成了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改善D.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巨大诚意【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日建交【解析】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中日外交关系的改善直接促成因素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故C为应选项。材料周恩来语直接表明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故A理解正确;结合所学我们知道50年代日本紧随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紧张对峙,故B理解正确;从材料中周恩来的话可以看出D项理解正确。【答案】C11.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解析】结合所学,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故B正确。A为万隆会议精神;根据上合组织宗旨同样可以排除C、D。【答案】B12.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A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排除B;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C;“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是在80年代初,排除D。第6页(共20页)【答案】A13.“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里恩格斯的论述针对的是古希腊改革中()A.财产等级制B.“解负令”C.“陶片放逐法”D.行政选区的重划【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解析】材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表明了古雅典开始以财产多少来确定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而不是原来的世袭贵族享受政治特权,故选A。【答案】A14.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表明斯多亚学派()①倡导正义和公正的理性②主张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③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④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解析】材料“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表明①;材料“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表明②③;材料表明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智者学派,出现于公元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