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盐酸氯普鲁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L1~2间隙连硬外麻醉行剖宫产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用2%盐酸利多卡因,B组用3%盐酸氯普鲁卡因,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30min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10min后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各观察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麻醉前及麻醉后各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麻醉起效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较A组短,麻醉维持时间B组较A组长。肌松效果:B组满意率(75%)较A组满意率(50%)高。不满意率:B组(10%)较A组(25%)低。结论在连硬外麻醉行剖宫产手术中,盐酸氯普鲁卡因效果明显优于盐酸利多卡因。关键词盐酸氯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剖宫产盐酸氯普鲁卡因是一类新型的酯类局麻药,在安全性、起效性、可控性、镇痛等方面有独特作用。本研究将其与传统的盐酸利多卡因相比较,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观察其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连硬外麻醉行剖宫产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年龄25~32岁,体重55~75kg,合并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等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用2%盐酸利多卡因,B组用3%盐酸氯普鲁卡因,两组局麻药中均不加肾上腺素。1.2麻醉方法选择L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试验量局麻药5ml,排除全脊髓麻醉和局麻药毒性反应后,再次给药,A组2%盐酸利多卡因8~10ml,总量不超过400mg,B组3%盐酸氯普鲁卡因10~13ml,总量不超过600mg,术中不用任何麻醉辅助药。1.3麻醉效果评价(1)麻醉起效时间(从第一次给药毕到下肢有麻木感的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从第一次给药毕到切口无痛的时间);痛觉恢复起始时间(从第一次给药毕到无痛后的切口开始感觉痛);由手术医师对术中患者腹部肌肉松弛程度进行评价。(2)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10min、30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ˉx±s)表示,各组相应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30min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10min后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各观察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麻醉前及麻醉后各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B组麻醉起效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较A组短,麻醉维持时间B组较A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肌松效果见表3,B组满意率(75%)较A组满意率(50%)高,不满意率B组(10%)较A组(25%)低。表1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略)注:与麻醉前比较*P0.05,◇P0.05;组间比较■P0.05表2两种药物用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应(略)注:组间比较△P0.05表3两组患者手术中的肌松效果(略)3讨论剖宫产手术要求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腹部肌肉松弛。氯普鲁卡因除了具有起效快、镇痛好等特点外,而且有满意的腹部肌肉松弛作用,能顺利取出胎儿,从而使Apgar评分不受影响。盐酸氯鲁普卡因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有较强的抗光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1]。盐酸氯普鲁卡因是在普鲁卡因的苯环上加入一个-Cl基团,使其脂溶性增加,麻醉效能增强。在所有局麻药中,氯普鲁卡因毒性最低,单位时间最大用量可达1000mg,且脂肪蓄积少,停药恢复快,极少透过胎盘,胎儿与新生儿血内浓度低,产科应用尤为适宜。利多卡因的解离常数pKa为7.9,氯普鲁卡因pKa为9.1,故氯普鲁卡因起效快。麻醉效能明显增强。研究表明普鲁卡因的代谢产物为2-氯-4-氨苯甲酸,不引起变态反应,不需要做皮试,临床应用较方便易行[2]。我们观察的2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变态反应。通过对两组40例剖宫产术患者对比研究表明:3%盐酸氯普鲁卡因与2%利多卡因相比,盐酸氯普鲁卡的麻醉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较利多卡因短,麻醉维持时间较利多卡因长,与利多卡因相比,麻醉效能明显增强。未发现盐酸氯普鲁卡有任何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循环动力学与利多卡因组差异无显著性。【参考文献】[1]陈春林,张随学.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04)[2]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04)[3]方驰华,苏仲和.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10)[4]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02)[5]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01)[6]欧阳振波,张随学,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06)[7]吴龙,周义军,高劲松,孙建永,李玉飞,马俊,金科.女性盆腔的MRI三维重建[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2)[8]张绍祥.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1)[9]高成杰,张随学,裴强,徐达传.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01)[10]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J].解剖学杂志.2005(03)[11]续靖宁,邓晓红.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右江医学.2009(02)[12]刘增佑,朱艳宾,王淼,崔艳双,张随学,胡群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0(31)[13]佟艳,张晶,钱荣华,李蕊.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河北医药.(24)[14]林丽珍,杨茵.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预测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1)[15]狄海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1(09)[16]张随学,杨彦,杨伟文.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09)[17]马丽,叶新红,张文静.311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4)[18]冯妍,刘蒙娜,赵兰娣.褪黑素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8)[19]易媛媛,其木格,张随学.1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02)[20]杨宏兰.非洲妇产科的特点和临床工作体会[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04)[6]佚名.杜建维盐酸氯普鲁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期刊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