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盛灿若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全国中医高校针灸教材编委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等。盛主任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㈠强调辩证论治盛主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辨证论治。有人认为针灸无非是哪儿痛就针哪儿,没什么好辩证的,其实不然。盛老常告诫:要做一名好的针灸医师,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中医师,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掌握好中医学,在这个大而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在针灸上有所发展,因为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所以针灸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辩证论治。盛老早年拜名医张公为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又赴南通医校学习西医。嗣后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在内科临床工作数年后方专攻针灸。因而学识渊博,临床得心应手。主任在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或以针为主,或采用针药并用以治之。①针灸治疗强调辨证选穴。主任在临床上常告诫选穴不可滥,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地方不适就在什么地方针,最后病人全身到处是针,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针灸医生呢。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从经络辨证、从脏腑辨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取穴少而精;②针药并用,强调以疗效为先。例如,主任在诊治面瘫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常配合中药治疗,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辨证为要,双管齐下,则治疗效果显著。㈡精于针刺⒈单手进针,匠心独运在进针方面,临床通常采用双手进针方法,而单手捻转进针法,若没有一定的指力,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则进针是不可能的。盛主任早年师承昆山名医李元济,苦练指力,故而指力遒劲,运用单手捻转进针,驾轻就熟。盛老单手进针手法的特点是:持针时有其独特姿势,刺手侧沉肩、曲肘、悬腕。肘部和腕部的屈曲角度视所刺的腧穴和病人的体位而有所不同,但要求相对放松,不可僵直,使力贯于刺手大指。刺手持针以食指、中指并笼,自然伸直。拇指指关节屈曲成120°,用拇指指腹抵于食、中指相对食指远端指指关节横纹处的位置上,三指相抵夹持针柄。无名指指腹抵住针身,一般置于针身的上1/3处,若使用3寸长针时,要求无名指稍用力,使针身向内侧弯曲15°~30°。小指自然屈曲而置于拳中。持针时拇、食、中指三指相抵夹持用力要紧,无名指抵住针身时用力要轻,注意调息而减少针尖的抖动,四指配合,悬空持针而针立如玉树临风——直立、平稳、凝重。“知为针者而使其左”,盛主任十分强调押手在进针时的特殊作用。下针前,先用押手揣穴,盛主任认为,腧穴为“神气所游行出人"之处,故而当以标准定位作参考,押手指下有凹陷或空豁感处是穴,不必拘泥。具体所用“一摸二循三切”之法。所谓“摸”即是以押手食指指腹揣摸穴处,感觉有无空隙感;“循”是针对诸如阴陵泉、后溪、三间、悬钟等穴,可用押手拇指指腹沿骨骼或肌肉循于穴位上下,体会有无阻滞感;“切”即针对内关、阴谷、晴明、球后等穴,可用押手拇指爪甲切按,找出空豁之处。在消毒后,当以押手食指或拇指爪甲切住穴处,使穴处皮肤因切按下凹而相对紧绷,一使穴处“气散”而减少进针时疼痛,二为松解、推避周围组织,防止进针时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耗伤正气,三为紧绷穴处皮肤,减少捻转进针时因皮肤松弛,缠绕针身而造成涩滞感,减轻疼痛。进针时,先将刺手的拇指稍向掌侧屈曲,使针柄的位置停留在拇指的“指目”之处(所谓“指目”,即指指尖与指腹相交接的地方),为捻转进行作好准备。再将直立之针轻轻放在穴处的皮肤上,然后到手腕部匀速用力下按,当指下触及抵抗时,随即快速地作大拇指向前为主的快速捻转,使针尖在捻转中快速穿过皮肤,而达到“无痛进针”的目的。在此,必须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单手进针,其进针时向下的力来自于刺手腕部的下按,夹持针柄的三指无需用力下刺,仅要求三指用力夹紧针柄,以增加手指皮肤与针柄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脱。另一方面,捻转时要求大指向前,食、中指保持姿态,不必用力捻动针柄。盛主任认为,捻转时可采用大拇指捻转、食中指捻转和三指共同捻转三种方式,其中三指捻转时,指力最为有力,但是三指同时扯转,势必影响针身的平稳,使针尖在旋转的同时,出现较大幅度的前后移位。食、中指捻转指力太弱,且针尖亦可见向后移位。大拇指捻转时,指力亦为遒劲,大指活动灵活,便于针尖快速旋转。因食、中、无名指三指抵住针身,针尖几乎没有移位,可以减少进针时的痛感,故当用大指捻转的办法。大指捻转可分为左转和右转,左转时大拇指向前用力,右转时大拇指向后用力。因大拇指向前时,指力较大,爆发力较大,故而在捻转时,当用左转捻转为主,以其快速进皮,达到“无痛”的目的。盛主任的单手进针手法,不同于常见的单手快刺进针法,乃是一种多方向动作结合的复式手法,即在腕力下插的同时结合大指的快速捻转,将进针与行针融为—体,整个操作过程平和稳健,故而疼痛轻,得气快,针感强,且便于掌握针刺的方向、深浅、幅度,便于医生用指下感觉来指导行针,便利导气和补泻手法的操作,避免了其它针刺手法导致的将进针、行针分阶段操作的缺点,避免了因针刺进针不慎而易出现的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并且盛老单手进针法姿态优美,雍容大方,颇具针中大家风范。⒉擅长长针透穴之法盛主任善用长针透刺,可达到一针两穴、一针多穴之功。透针法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横透法,为穴位上下方或前后邻近部位的透刺,如地仓、颊车互透等;一为直透法,系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透针,如内关透外关等。盛主任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自定面三针,用于治疗面瘫,尤其是用于治疗一些病程已较长、病情较顽固的难治性面瘫。面瘫多因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所致。当治以祛风和络,通调气血。治疗面瘫之面部透刺属横透法,要求部位浅表(即沿皮刺),并尽可能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以通过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且长针透刺,一针多穴,其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明显较常规面部浅刺法的作用要强,有利于祛邪外达。通过长针透刺形成首尾相通,促进面部气血循环,经气通畅,点面结合,以弥补常规取穴的不足,达到协同、加强原有输穴功效的作用,同时通过三点刺激,加强了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咀嚼肌等的刺激,更利于面瘫的恢复,故疗效甚佳。⒊妙用围刺之法蛇丹是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珠的水疱和疼痛异常剧烈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由于多见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同现代医学之带状疱疹。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者,适感外邪,使风、湿、热之邪留于体内,与气血相搏,邪毒壅滞经脉,溢于肌肤所致。患者张某某男42岁。初诊时间:1997年12月19日右侧胸部、肩部及右上臂部出现疱疹四天。局部疼痛剧烈,皮损鲜红,可见簇集性粟粒大丘疹,疹与疹之间皮色正常,伴有口苦口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胆火盛。治拟清利湿热。取穴:局部围针支沟(右)。经针刺治疗一周,12月26日复诊,疱疹已结痂,疼痛消失,饮食、睡眠如常,原方巩固治疗一次。主任针治本例病人关键是处方、手法。处方选取围针以通调局部气血;取支沟以疏理三焦气机。围针手法用长针距离皮损约1~1.5cm处进针,沿皮损周围根据其面积大小刺4~8针,首尾相接。然后远取支沟宜较强刺激。通过本例治疗可以看出针刺方法及手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疗效的好与坏,不但取决于辨证、处方,亦取决于针刺方法及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手法运用的是否适宜是治疗的关键。㈢针下辨气,“气至病所”盛主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强调“经气”的作用。盛主任认为,针灸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它主要是通过外部刺激调节,激发人体经气,起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活血散瘀、益气抗邪的作用,是一种以患者内在因素为主的积极治疗方式。因此,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经气”,而针刺便是驾御它的方法。经气是由人体得之先天的肾间动气,得于后天脾胃的水谷精微,得之于肺的自然清气相合而成,其生成离不开肾、脾、肺,其运行离不开心、肝的调节和疏利。经气的外体在于脉,由脉不仅可以明辨其虚实,而且可以明了病证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转归。调经御气,是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得气,然后通过手法使“气至病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盛主任在临床中,针对性地提出“唤气”、“聚气”、“调气”三个方面。“唤气”法:进针后,将针缓慢快速地一次深刺到穴位的下1/3处,留针片刻,以使经气对于针刺有所感知,此时不强调出现得气感,针下当觉空豁无物。若因进针过程不畅而出现涩滞感,可用轻手法进行小幅度捻转,或用押手行“刮法”、“循法”,以防经气塞滞不通而不利于御其运行。“聚气”法:在同一针刺平面,由小到大增加捻转幅度和频率,使穴下出现“得气”感。再在此基础上,将针身单方向捻转三圈,使经气深聚针下,蓄势待发。“调气”法:用较大的指力,将针提到皮下1/3处,再快速下插到穴位下1/3处,快速捻转一圈,以助气传导,使气至病所。在临床的具体操作中,当视治疗目的,将此三方面结合运用。具体操作手法:⑴向心性传导法:①进针深度相当于穴位下1/3处,即深部行手法得气。②大指向前,食指向后顺时针单方向旋转三圈。③右手中指紧帖皮肤,用较大的指力将针提起至皮下1/3处。④快速下插至穴处下1/3。⑤快速捻转,逆时针单方向旋转一圈。使气上行至病所。⑵向四肢远端传导:①进针深度相当于穴处下1/3处,行手法得气,②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逆时针单方向转三圈。③中指紧贴患者皮肤,用较大指力,将针提至皮下皮下1/3处。④猛刺下达穴处下1/3。⑤顺时针单向快速捻转一圈,使气下行。对于脏腑病变,或头面、胸腹病症,须采用使气向心传导的方法,这在临床较难掌握运用,运用盛氏御气法,则往往事半功倍。《内经》有云“气至而有效”、“气速至则有速效”。运用盛氏御气手法,有利于得气和经气的循经传导,使“气至病所”,对于脏腑病证、经脉本经病证,以及因经气逆乱而出现的窜气、胀气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盛主任临床常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操作,因邻近病处的穴位虽“位邻气近”运用时收效较快,但其时效短暂,往往不能根治病痛。如患者张某,男46岁,因左侧急性腹痛1天就诊,症见左侧少腹部疼痛,痛处筋脉拘挛,拒按,痛处固定,腰部俯仰不能,间见向下腹的窜痛。尿频、尿痛,伴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腰部放射痛。舌淡苔白有紫气,脉紧涩。查体:腹部肌卫,左侧明显,中输尿管压痛点压痛(+),肾区叩击痛(+)。尿常规见红细胞(++),B超示:输尿管中段结石。盛主任穴取患侧三阴交、阴陵泉,行御气向心性传导手法。针后患者得气感强烈,出现循经上行现象,一度手法之后,气至下腹,疼痛减轻,休息10min后,复行手法一次,则气感直达少腹,疼痛顿止。留针10min后,下床活动大为好转。㈣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关键。《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者灸之。说明了不同性质的疾病,应采用不同补泻手法治之。事实上临床也是这样做的,但有关针刺补泻手法,历来针灸界各家争论较多,说法不一,有人将补泻手法与轻刺激、重刺激划成等号,有人将补泻手法说得神乎其神,使之看不见,摸不着,弄得是心里有数,理论好讲,实际操作难行。《内经》有云:“凡人有疾,补泻行也”。欲明针灸,不能不明补泻。在临床操作中,一般而言,选用的针具较粗,捻转的角度较大,提插的速度较快,针刺的深度较深,即为行泻法;反之则为补法。补泻手法的区别在于对于经气的影响。任何病症,无论虚实,皆有正邪二个方面的因素。对于虚证则经气不足,脉行无力,卫外不固,常易致外邪侵袭,此时以正气虚惫为主,故应强调补法,以细针浅刺行中下幅度手法以疏利经气,通畅经络,益气卫外,以防邪入。对于实证,则邪入经脉,正邪相争,邪气较盛,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此时,以邪实为主,故应强调泻法,以粗针深刺,行大幅度手法以开利通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