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D)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货币的本质是(B)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C)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C)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B)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13.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14.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15.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16.利润本质上是(D)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1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18.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C)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19.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B)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20.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A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ABCD)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有用性3.商品的价值是(ABCD)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4.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BD)A.资本循环B.资本积聚C.资本周转D.资本集中5.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C)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6.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ACD)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7.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BC)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固定资本8.资本主义的利润率(BC)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BC)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D.使用价值量成正比10、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AC)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1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B)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3.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CD)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BC)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5.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D)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三、辨析题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2)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3)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2)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的商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量,这样不利于交换进行。而且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惰,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会越大。显然,这种情况是极不合理的,不利于技术进步。四、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1】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唯一财产——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但又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因为要是一次卖尽,卖绝了,那就等于出卖了自己,让自己从自由人变为奴隶,从一个商品所有者变为一个商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页。)【材料2】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已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0页。)【材料3】“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会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种情况丝毫也不会改变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1)根据材料,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答:(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出卖劳动力,表明他们已经是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了,而且强调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是为了保证自己是个自由人。这些条件正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备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2)结合材料,谈谈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理解。(2)材料3的两段话说明,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因此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1】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这个生存的基本权力,工人们曾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献出了鲜血和生命。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连续工作24小时。1884年,美国劳工联合会等组织决定,在1886年5月1日发起一个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运动。这一天,美国近50万工人参加了全国性罢工。但是,罢工遭到芝加哥政府当局的暴力镇压,多人死伤。5月4日晚,3000多名工人聚集芝加哥秣市广场,悼念死难工友,又遭到武装警察的镇压。芝加哥讴歌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美工人斗争的烈火,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世界各地。【材料2】“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7页。)“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2-355页。)(1)结合材料1,从工人阶级争取工作日的斗争历程中,谈谈你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的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答:(1)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依靠延长工作日,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他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他们的存在阶段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延长工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