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总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问题:1.何为地貌?2.何为地貌学?3.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4.何为第四纪地质学?5.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6.新生代划分方案?7.第四纪的下限?8.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一、第四纪地质学1.第四纪的由来Quaternary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德努瓦耶在1829年引入地质学。2.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于地史学范畴)3.第四纪的特点/对第四纪独立进行研究的理由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明显降温);③地壳运动异常活跃;④哺乳动物高度发展;⑤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4.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①沉积物的成分:化学成分、矿物成分②沉积物的粒度:粒度划分与沉积岩相同③沉积物的颜色、分选、磨圆、层理等等④沉积物的成因(流水、冰川、风…)⑤沉积物的形成时代a.第四纪沉积物成因:陆相沉积、海相沉积、海陆交互相沉积b.根据陆相沉积形成的动力因素,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冰水堆积物等。c.第四纪陆相沉积物特点:大部分没有成岩——“保持松散状态”;分布在地表,便于观察和研究;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很大;富存矿产——砂矿(砂金)、泥炭等。(2)地层划分与对比第四纪地层划分有其独特的方法——生物法、气候法、岩石法、地貌法、年代法、历史考古法、多元标志法、综合分析对比法。(3)第四纪气候变化第四纪的显著特点是气候明显变冷和多次冷暖交替。第四纪期间,地球表面中-高纬度发育大面积冰川,高山地区发育山岳冰川;冰川发育对大气环流、海面变化、生物迁移产生了巨大影响。(4)第四纪生物界与古人类第四纪哺乳动物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古猿--猿--古人--新人--现代人),哺乳动物演化的阶段性是划分第四系的主要依据。第四纪植物群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被称为“地质时代的温度计”。古人类和古文化的发展阶段是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重要手段。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无脊椎动物和微体动物是恢复第四纪环境的重要标志。(5)第四纪构造运动:第四纪构造运动控制着第四纪沉积的分布(下降—沉积;隆升—剥蚀)。最近,全球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就是第四纪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二、地貌学1.定义: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成因、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规律的科学。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形地球表面所有大大小小的起伏都叫做地形。3.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表形态特征进一步划分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沟岛弧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海成地貌河床河漫滩牛轭湖谷坡谷底陆地地球洋盆地貌级别ⅠⅡⅢⅣⅤ—阶地(2)地貌的成因(3)地貌演化地貌演化主要受三个因素控制——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时间。(4)地貌结构(物质组成)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以把地貌划分为4种类型:①切割型——侵蚀占主导,切割新生代以前的构造和岩层。②叠置型——堆积占主导,地面发生大量堆积,层层叠置。③切割—叠置型——构造运动方向改变,侵蚀变为堆积,在被切割部位发生堆积。④叠置—切割型——堆积转变为侵蚀,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5)地貌分布规律①构造地貌——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走向密切相关。②以外动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具有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三、新构造运动1.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多数学者认为:新近纪(N)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2.新构造运动的标志(表现)(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山脊的错断、洪积扇);间接地貌标志(夷平面、河流阶地、溶洞)(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地震是地球的脉搏,岩浆是地球的血液。(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3.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1)定性法:地质构造法、地貌法、考古法(2)定量法:地球化学探测、形变测量、地震学方法四、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密切关联(1)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地球演化(2)现代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65Ma)古近纪地球相对宁静,这一阶段把以前的地貌基本夷平。新近纪以来,地壳开始活跃。(3)新构造运动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2.空间上相互叠置(1)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在地表或地下浅层(2)地貌是地表形态——“地貌圈”(喜山顶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一定成因的第四纪堆积物都表现出相应的地貌形态。(3)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应用上密切关联在应用上,往往需要对地貌、第四纪地质开展综合研究。例如:南水北调、三峡水库、寻找地下水、活动断裂研究…五、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的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第四纪可以看成地质历史上的“今”——将今论古。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风景地貌)等。3.工程建筑:工程勘察必须进行第四纪沉积物(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地貌、新构造运动(区域稳定性评价)和现代动力学研究。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第二章构造地貌问题:1.什么是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有哪些?2.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3.次生褶曲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4.断层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5.火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6.以你的家乡或你熟悉的一个地区为例,介绍构造地貌类型及其特征。一、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有分为原始构造地貌和次生构造地貌。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构造面包括岩层层面、褶皱表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火山表面等等。2.原始构造地貌:由未经改造的构造面(新露出水面的海底、湖底,冲积平原表面,火山表面,未经改造的断层面,褶皱表面等)构成的地表面。3.次成构造地貌:由被剥露出来的构造面(如侵入岩体表面)构成的地表面。如岩株山。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水平岩层——倾角5°。1.构造平原/高原(1)形态特征:顶部平坦,面积巨大。(2)形成机制(过程):隆升—剥蚀。构造平原分为低平原(海拔0--200m)、高平原(海拔200--1000m)、高原(海拔1000m以上)。原来的海底、湖底、冲积平原被水平抬升,形成构造平原2.构造阶地(1)构造阶地——由水平岩层构成的阶梯状地形。(2)构造阶地的特点:①由水平岩层组成。②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③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总是倾向河床)。④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3)构造阶地形成过程——地壳上升→原生节理→外力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后下蚀、侧蚀加快→形成悬空岩层→坍塌→沟谷扩大加深……→构造阶地(原来的小沟槽、小河演化成河流)。3.方山、尖山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称为尖山。4.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以广东韶关丹霞山最为典型。丹霞山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丹霞地貌: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的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5.剥露构造平原(1)形态特征——类似构造平原(2)形成机制(过程)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表面可以有少量堆积。6.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的演化:第一阶段:地壳上升形成构造平原或构造高原;第二阶段: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第三阶段:进一步剥蚀,在高原内部形成构造阶地、方山;第四阶段:沟谷变宽,被剥露出来的坚硬岩层形成方山;第五阶段:进一步剥蚀,形成尖山;第六阶段:长期剥蚀,地表几乎被夷平--形成剥露构造平原。三、褶曲构造地貌岩石受力发生弯曲,便形成褶曲。褶曲构造地貌又分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和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到剥蚀所形成)。(一)原生褶曲构造地貌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下,地表褶曲隆升形成山地。新生代的构造褶皱带,多数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如我国西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宁夏南部弧形山地等,都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2.挤压构造盆地(1)形态特征——狭长的压缩盆地,边界常常为锯齿状(剪切错开或边缘张裂)。(2)形成机制——强烈水平挤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逆断层不断收缩。(3)挤压构造盆地的结构——结构复杂,内部有很多次级隆升与沉降单元。有时盆地与山系相间排列,形成典型的盆岭构造。例如新疆的觉罗塔格山—吐哈盆地—博格达山。3.拱曲上升与阶地变形伴随着山地的拱曲上升,河流阶地一般发生拱曲变形。(1)形态特征——背形隆起或穹窿形隆起。(2)形成机制——水平挤压或向上的垂直应力作用使局部上升。(3)阶地纵剖面图的绘制——由若干横剖面资料投影到同一个断面上。(二)次生褶曲构造地貌1.背斜山和向斜谷(1)褶皱的形成机制——水平挤压或垂直力作用。(2)背斜山和向斜谷的形态特征——狭长的山体和谷地。2.向斜山和背斜谷(1)形态特征——狭长的山体与谷地,向斜核部凸起,背斜核部凹下。(2)形成机制(过程)——背斜、向斜形成以后受到剥蚀——地形倒置。地形倒置与逆地貌——正向地质构造形成负地形,负向地质构造形成正地形,称地形倒置。倒置以后的地形称逆地貌。向斜山与背斜谷的形成机制地形倒置:①根据局部应力分析,背斜核部的节理、裂隙是开放性的;②向斜核部的节理、裂隙是封闭的;③背斜核部被外营力侵蚀的更快;④经长期的差异侵蚀,向斜成山,背斜成谷。3.单面山和猪背岭背斜或向斜受到剥蚀,其中任何一翼便成为单斜构造。如果岩层软硬相间,常形成单面山或猪背脊。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岩层倾角一般小于30°。与岩层倾向一致的坡,称后坡(倾斜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坡,称前坡(断崖坡)。倾伏褶曲形成的“之”字形山脊——单面山或猪背脊猪背岭——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岩层倾角一般大于30°。4.受褶曲构造控制的河谷按河流流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①顺向河---顺着岩层倾向流动的河流。②次成河---地表岩层遭受侵蚀,软弱岩层形成负地形,这种沿软弱岩层发育的河流,称次成河。次成河一般为顺向河的支流。③逆向河--次成河下切侵蚀后,逆着岩层倾向流动的河流,称逆向河。④再顺向河——原始构造被破坏后,沿着新暴露出来的坚硬岩层层面发育的河流,称再顺向河。盐丘——由底劈运动形成的一种穹隆构造,核部为可塑性岩盐、石膏、粘土岩。盐丘受剥蚀后常常发育成谷地。盐丘高出地表数米~数十米,长轴可达千余米,顶部发育放射状张裂隙或横切长轴的平行张裂。盐丘顶部常发育成泥火山。四、断层构造地貌1.断块山分为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断块山。2.断陷盆地(地堑盆地):受断层控制的陷落盆地,称断陷盆地。断陷盆地形成机制①水平拉伸或挤压:断层组合地貌——一系列的地垒与地堑组合成盆岭构造②剪切拉张断陷盆地③拉分盆地;断层斜列式排列,走滑造成盆地。④复杂断裂束走向滑动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刚刚暴露出来的断层面),称断层崖。(1)形态特征——断层崖坡度取决于断层面倾角(2)形成机制(过程)1.断层活动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2.断块山地被剥蚀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3.三角面进一步被侵蚀降低、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