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成就与差距第一节第三框1.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发展•21世纪中国科技的成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在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到的26项发明是哪些吗?p48龙骨水车、石碾、水力冶金鼓风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活塞风箱、提花机、缫[sāo]丝机、独轮车瓷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鼓风机、帆车、船尾舵、马挽具、人痘接种、被中香炉、记里鼓车、秋石。我国古代的著名科技人物有:p48我国古代的著名科技名著有:我国古代的著名科学仪器有:张衡、僧一行、郭守敬、祖冲之、李时珍、华佗、扁鹊、孙思邈[miǎo]等《九章算术》、《数术九章》、《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草本经》、《本草纲目》、《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浑天仪、黄道游仪、间仪、地动仪等你怎样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张仲景我国古代的著名科技人物贾思勰李春李春孙思邈宋应星徐光启孙思邈我国古代的著名科学仪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请看:48页“信息平台”世纪回眸——新中国20世纪十大科技你知道“杂交水稻之父”吗?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给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什么?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从上世纪60年代起,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4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最前沿。杂交水稻研究的丰硕成果,使中国累计增加稻谷产量约6亿吨。如今,中国年种植杂交稻面积达15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对于袁隆平来说,2006年无疑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袁隆平领导下的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再结硕果,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开始大面积推广。有人做过这样的测算,二期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意味着这个世界每年可以多养活3000万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科技又有哪些主要成就?中国科技成就瞩目奥运场馆–—鸟巢神七问天—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船在轨飞行五天后,按预定程序返回地面。材料一: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升空。神七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太空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我们关注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是因为这是中国航天的又一个里程碑。我们不但能发射飞船,还要能进行太空行走,只有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为实现今后更加复杂的太空探索任务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材料三:我国生产的鼠标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到40美元,其中37美元被外国公司拿走,中国仅仅留下3美元。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我认为中国正处在‘世界工产’的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关注价格、质量和设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这个变化已经在发生了。”190<30>70>2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7376822.9美国654391.2中国企业人均科研经费支出额(美元)对外技术依存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发资金投入(GDP的比重%)材料二:中国与创新型国家主要指标比较表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阅读教材P50信息平台思考: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3、当今世界,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2、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实质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Ø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Ø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Ø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直面成就与差距•一、科技成就•1、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世界所瞩目。•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攻克了科技领域的一个个难题,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科技上的奇迹。•3、进入21世纪后,许多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差距•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三、党和国家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闵恩泽(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永志(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金怡濂(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