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作业:1.奥氏体形成机理,分为几个阶段?答:1,A的形核2,A的长大3,A中残余碳化物的溶解4,A的均匀化2.为什么亚共析钢在加热过程中也会有残余碳化物的形成?答:随着温度的升高,长大速度比n7.5时,就会有残余碳化物产生3.影响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的因素?(形成动力学即指形成速度)答:1,加热温度T越高A形成速度越快2,钢的原始含碳量C%越高A形成速度越快3,原始组织越细A形成速度越快4,加热速度越快A形成速度越快5,合金元素存在即减弱A形成速度。(①影响临界点,降低临界点的加速,提高临界点的减速②影响C元素的扩散,A形成速度降低③自身扩散不易,使A形成速度降低)4.什么是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和他们的决定因素。答:起始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A转变刚完成,A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影响因素: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之比,形核率越大,长大速度越小,起始晶粒度越小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得到实际A晶粒的大小。影响因素:加热和保温条件。本质晶粒度: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测得的A晶粒的大小,表征钢加热过程中A晶粒长大的倾向或趋势。决定因素:炼钢工艺5.影响A晶粒长大的因素:答: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温度越高长大越容易,时间越长长大越充分。温度主要影响。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高A转变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高,晶粒越细小3,含碳量:一定温度下C%越高越容易长大,超过一定C%晶粒会越细小。4,合金元素:于C形成强或中碳化物的元素抑制长大,P,O,Mn等促进,,Ni,Si无影响。5,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A晶粒越细。第二章1.什么是珠光体片层间距?答:一片铁素体F和一片渗碳体的厚度之和,用S0表示。2.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哪些不同?答:分为片状P和粒状P两种。①片状P渗碳体呈片状,是由A以接近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渗碳体和F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还可以细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和屈氏体T。性能主要取决于层片间距S0,强度和硬度随S0减小而增加,S0越小则塑性越好,过小则塑性较差。②粒状P是渗碳体呈粒状分布在连续的F基体上,可由过冷A直接分解而成,也可由片状P球化而成。还可由淬火组织回火而成,于片状P相比,硬度强度较低但塑性和韧性较好。3.片状和粒状P的转变机理。答:片状是形核长大的过程,有先共析相,(亚共析钢为F,过共析钢为Fe3C),在A晶界和相界处形核,交替长大。粒状是由片状P球化退火产生。4.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先共析钢相和性能特点。答:网状组织:沿A晶界呈网状分布。(尤其是网状Fe3C)使强度下降,脆性上升,工艺性能很差,加工性能下降块状组织(亚共析钢):等轴块状。随铁素体增多强度硬度下降,塑性升高。晶内片状组织(魏氏组织):针片状由晶界向晶内分布。使钢的韧性降低。5.影响P转变动力学的因素。①碳含量:对于亚共析钢随C%升高,孕育期增长,C曲线右移;对过共析钢,孕育期缩短,C曲线左移2.奥氏体状态:A晶粒越细小,P转变速度越快;A均匀度:越均匀P转变速度越慢3.A化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T越高时间越长,P转变速度越慢4.应力和塑性变形:2拉应力有利于A转化成P,多向压应力不利于A转化;A状态下塑性变形有利于A转化5.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外,其他所有的常用合金元素皆使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增长。6.合金元素对P转变影响规律答:大多数合金元素都降低形核率和转变速度。1,凡是使A1升高的都会促进P转变,反之则阻碍2,C化物形成元素会延缓P转变3,合金元素本身扩散不易,延缓P转变4,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加热时溶入A中,延缓P转变;不溶解则促进P转变5,使Dac(C在A中的扩散系数)上升的元素,加速P转变6,微量的B会强烈推迟P转变。当B含量上升则作用消失。共析转变:由一种固相转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相互关联的固相的过程。第三章作业1.什么是马氏体相变,说明其转变特点?答:凡是相变特征属于切变共格型的非扩散型相变都称为马氏体相变,特点:无扩散性,切变共格,浮凸现象,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变温性2.Ms点和Md点的物理意义?答:Ms:A,M两相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要的最小驱动力时的温度。Md:可以获得形变M的最高温度。3.说明(板条和片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特点?答:板条马氏体空间形态为扁长条状,金相形态为相互平行排列的条状,片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片状,金相形态为针状或竹叶状,且片与片之间互成一定角度。4.说明(板条和片状)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和产生这些性能的原因?答:一律都是高强度高硬度,板条马氏体塑性好,片状脆性大塑性差。板条M韧性高,塑性好是由于板条M的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位错可运动,则塑性好。片状M韧性差,塑性差是由于亚结构是孪晶,阻碍位错的滑移,淬火时内应力较大产生微裂纹。高强度高硬度是由于相变强化和固溶强化。5.什么是相变塑性?相变塑性:金属及合金在相变过程中塑性增加,往往在低于母相屈服强度时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6.40钢和40Cr钢相比,那种需要更长的奥氏体化时间?答:40Cr钢需要更长的奥氏体化时间。原因:Cr可以提高临界点,使A形成速度下降。Cr有很强的金属性,阻止C的扩散,使A形成速度下降。合金元素本身扩散不易,导致A形成速度下降,则奥氏体化时间边长。7什么是奥氏体的稳定化现象?说明其产生的原因。答:A的内部结构由于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某种转变从而使A向M转变呈现迟滞的现象。原因:热稳定化:由缓慢冷却或冷却过程中停留引起,机械稳定化:由于M的产生,造成未转变的A的稳定化第四章作业1根据贝氏体中铁素体和碳化物的形态与分布特点不同,贝氏体可以分为哪几类?具体说明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特征及其力学性能特点?答:上贝氏体:平行分布的条状铁素体和夹杂于条间的断续条状碳化物的混合物(或称羽毛状B)强度低塑性韧性差,具有弓向性,分布不均匀下贝氏体:片状的B-ɑ(贝氏体铁素体)片中分布着排列成行的细片状或粒状碳化物,以组成55-60度角与铁素体针长轴相交;强度硬度高塑性韧性好,无显微裂纹,无回火脆性,内应力小。粒状贝氏体:等轴(块状)B-ɑ和岛状物3无碳化物贝氏体:平行条状的B-ɑ和条间残余A2说明上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答:上:在奥氏体的贫碳区切变形成B-ɑ,B-ɑ中的C原子向晶界扩散,在边界富集C,在边界析出Fe3C,Fe3C长大使两侧C%下降,B-ɑ易形成。下:在奥氏体的贫碳区切变形成B-ɑ,由于温度低导致C的扩散不易,C原子在B-ɑ内沉淀形成ε-C化物。3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答:含碳量:C%上升B形成速度降低。合金元素:除CoAl其余合金元素均使B转变速度下降。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温度升高时间延长,B转变速度降低,C曲线右移。奥氏体晶粒大小:奥体晶粒增大,B形成速度下降;应力和塑性变形:拉应力促进转变;高温时塑变阻止B转变,中温促进转变。4为了在钢中获得贝氏体组织,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答:用等温淬火,是将钢件奥氏体化,使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工艺第六章作业1回火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淬火钢的组织变化?答:准备阶段20-80度M中的C原子偏聚和聚集的过程。第一阶段80-250是M分解阶段,第二阶段200-300度是残余A转变,第三阶段250-400碳化物类型变化,第四阶段400-A1以下是ɑ相状态变化及碳化物聚集长大。2什么是二次淬火?其产生原因如何?在回火冷却过程中发生的残余A向M的转变原因:回火过程中可能从残余A中析出碳化物使残余A中的含碳量降低使Ms点上升,使M的转变容易;回火过程中出现了反稳定化,相硬化消失,使残余A回复了重新向M转变的能力。3按照回火温度和组织分,回火可以分为哪几类?说明他们的回火温度,所得组织为何?答:低温回火(150~250℃)得到的是回火马氏体组织;中温回火(350~500℃)得到的是回火屈氏体组织;高温回火(500~650℃)得到的是回火索氏体组织。4什么是二次硬化?说明其产生原因?答:高合金钢淬火后在一定温度下回火时,硬度反而升高的现象。原因:析出特殊碳化物,所产生的弥散强化效应;回火冷却过程中残余A变成M,硬度上升。5说明淬火钢回火时(随温度升高)机械性能的变化?答: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降低,塑性升高。6什么是回火脆性?分为哪几类?它们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如何预防?答:淬火钢在一定温度下回火时,韧性降低的现象。分类:第一类回火脆性:250度-400度,第二类回火脆性,出现温度450-600度特点:第一类,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不可逆;工件断口呈晶间断口或沿晶断口;第二类,有可逆性;脆性断口为晶间断口;对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敏感,在脆化温度区间回火短时间保温快冷不脆,慢冷脆。长时间保温,脆。原因:第一类,沿着板条M的条间或片状M的边界析出了片状渗碳体;残余A转变成M,析出碳化物;钢中的杂质元素沿A晶界偏聚,使晶界弱化。第二类,回火冷却过程中,从ɑ相中析出脆性渗碳体;杂质元素沿A晶界偏聚,使晶界弱化预防方法:第一类,降低钢中杂质含量,减少A偏聚;细化晶粒;加入W,Mo元素;采用等温淬火的办法,获得下B;避开脆性温度区回火。第二类,回火后快冷;降低钢中杂质含量;4细化晶粒;加入W,Mo元素;避开脆性温度区回火。第七章作业。1什么叫做脱溶、固溶、与时效?什么叫做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何为时效强化?答:脱溶是指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固溶是指将双相组织加热到固溶线以上,保温足够时间后快冷,得到单一过饱和固溶体的处理。时效:合金在脱溶过程中,其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组织性能等均随之发生变化的现象。室温下产生的时效是自然时效;高于室温的(人工加热的)时效是人工时效。时效强化是指过饱和固溶体在一定温度和时间时效时,使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的现象。第八章作业1金属加热方式有哪几种?他们的加热速度相比如何?随炉加热,预热加热,到温入炉加热和高温入炉加热。加热速度第一种最慢,逐渐递增,高温入炉加热最快。2什么是钢加热时的氧化、脱碳?过热和过烧?答:氧化:材料中的金属元素与氧化性气氛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脱碳:钢中的碳和脱碳气氛作用使表面失去一部分碳,含碳量降低的现象过热:是指热处理时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和保温时间过长,使奥氏体粗大而引起的力学性能恶化现象,常用正火工艺弥补;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出现晶界氧化,甚至晶界局部融化,造成工件报废。第九章作业1.什么是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扩散退火?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钢种?他们的加热温度为多少?冷却方式如何?答:完全退火:将钢件加热到AC3以上使之完全奥氏体化再缓慢冷却,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成为完全退火。适用于含碳0.3%-0.6%的中碳钢,一般在AC3点以上20-30度。随炉冷却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与Ac3或Ac1与Acm之间某一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下来,以获得接近平衡的组织。不完全退火可用于亚共析钢,也可用于过共钢。特点是退火后珠光体的渗碳体成球状,这种不完退火又称为球化退火。随炉冷却。等温退火:将钢件加热到AC3以上使之完全奥氏体化再快速冷却。适用于合金钢。采用空冷。球化退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并停留一段时间,使组织转变完成,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去应力退火:将工件加热至较低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使工件发生回复,从而消除残余内应力的工艺称为去应力退火。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低碳钢500度,中碳钢500-600度。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扩散退火:在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的热处理工艺。温度通常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