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社会互动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2、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3、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的类型。4、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特定状态?5、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6、集合行为的特征是什么?7、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8、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深度阅读:1、《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载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05期)2、《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载于《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是我们每个人最直接体验到的社会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天生就是人际互动的能手。例如,在求职面试这种比较正式的互动情境中,有些人表现紧张,发挥不出水平;即使在与同学交往这种比较随意的互动情境中,也有一些人感到困难。人际互动是否顺利也取决于双方配合的程度,存在所谓“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这些都说明社会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社会互动技能是一个需要学习提高的能力。本章中我们将介绍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集合行为的有关问题。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研究社会互动是从微观层次上理解社会结构、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很多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对互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观点。一,社会互动的含义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么是对他人采取行动,如给同学写信,向教师提问题;要么是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如回答他人的提问,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这种社会交往过程就是社会互动,又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例如,许多在机场静候飞机的单个人之间并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互动。但是,当播音员通知说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将推迟起飞时,一些人可能开始与周围的旅客交谈,这时互动就产生了。(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或者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对牛弹琴”就是如此。在跨文化人际交往中,双方只有对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互动。(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有时,人们虽然远隔2万水千山,却可以通过信件、书籍、图像、电话和国际互联网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可视电话、互联网等形式实现虚拟的“面对面”互动。(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一记耳光,如果发生在两个正在争吵的成人之间,就是一种侮辱人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正在嬉戏的父亲与其出生几个月的婴儿之间,就只是父子之间愉快的逗乐。(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同学之间经常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交流学习经验,一起外出游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同学关系就会比较和谐,班集体也会有较强的凝聚力。相反,如果班级内人际沟通和互动不够充分,同学之间就难免发生误会和矛盾,班集体就可能十分涣散。对整个社会来说,互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层次上的种种互动会影响到宏观层次上的社会状况。例如,夫妻之间的互动好坏,会影响到离婚率的变化,甚至影响青少年犯罪率的改变。(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例如,肯顿(A.Kendon)等人考察了人们相互问候时的情况。通过分析大约70个问候相遇的互动片断,他们发现人们遵循着共同的“问候程序”:“双方都看到了对方,并给对方一个表示,表明他们将与对方形成一个问候的场面。随后就是双方同时改变空间——朝向关系,接着可能有一个明显的姿势表示‘远距离致意’,然后可能是走近几步,进人‘近距离致意’(如握手)。”这种互动模式大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对生活在相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来说,它们是不言而喻的。二、社会互动的理论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有概念上的分歧。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对美国的互动论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互动形式,并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在美国,形成了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符号互动论。后来,布鲁默(H.Blumer)、库恩(M.Kuhn)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现代符号互动论的两大学派,即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米德的思想也是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的重要渊源。这三种理论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社会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构做了详细的说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其他方面与流派的理论也大都涉及到社会互动,因此,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互动理论。有的学者将互动理论与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结构理论一起列为五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建构取向。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一)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例如鸽子可以作为代表和平的符号,课堂上学生的举手是表示要发言或提问的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动物的行为是本能的,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人的互动与此不同,人不仅存在于自然物理环境中,也存在于符号环境中。人类有思维能力,我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是按照事物对我们的意义而做出的。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3解释。例如,在讨论问题时,如果看到一个人点头微笑,我们便会想到他在表示赞同。(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如果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遇,他对我们点头微笑就不是表示赞同,而是友好的问候。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它既不是预先已经决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例如,如果有人推你一下,你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也就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你认为别人只是友好地开开玩笑,你就可能一笑了之,或者与他嬉闹一番;如果你认为别人是过分的取闹,你也许会责怪他几句;如果你认为别人是恶意的挑衅,你可能会对他严加斥责,甚至拳脚相加。(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当别人推我们一下时,我们在做出反应之前,往往先得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例如,如果我们把别人“推”的动作理解为友好的表示,我们就可能形成自己是受人欢迎的、能与别人轻松相处的自我概念;如果我们将它理解成恶意的挑衅,就可能得到自己是受人排斥、欺负的自我概念。一个人往往按照他的自我概念来与人互动。一个认为自己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的人,在很疲劳的情况下都可能去帮助别人,相反,一个认为自己是已经不可救药的越轨者的人,往往会“破罐子破摔”。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问、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质。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符号互动论有很多追随者,但是,这一理论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与符号互动论一样,角色理论也不是一个单独的理论。它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我们已经对有关社会角色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只简要地介绍角色与互动的关系。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而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一能力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从而预知他人的反应。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没有另一方来参与互动,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就无法成为实际的角色行为。事实上,角色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密切。(三)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农村青年可能会仿效城市青年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将城市青年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农4村来的小保姆在进城之前往往以农民群体为参照群体,进城之后可能慢慢地变得以市民群体为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二是比较作用。前者是指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是指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参照群体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例如,纽科姆曾用它来说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1935--1939年,纽科姆对贝宁顿学院的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他发现,刚入校的新生在政治态度上往往更接近他们守旧的父母,四年之后他们大都改变了原有的态度,开始倾向于民主与自由。纽科姆认为,这一变化是学生将同学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的结果。他进一步认为,个体的观念取决于该个体对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的态度,态度的改变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的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因此,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如果说符号互动论和角色理论揭示了生活舞台上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符号沟通和角色扮演的规律,参照群体理论则表明了舞台背景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台上的互动的制约作用。参照群体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的意见包括:参照群体论者将社会关系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个体所属的社会结构,难以全面解释社会互动的特点。(四)戏剧理论戈夫曼(E.Goffman)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