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议论文写作之结构训练(二)一、回顾旧知识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启感式、总分式分解论点:《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心论点: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分论点:①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②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③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题目《转折》(起兴“林中的通幽曲径”点出“转折”话题,同时亮出“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这个中心观点。)分论点:①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②由书写到人生(递进)③由人生谈到自身(层进)结尾部分:我们应以微笑的态度面对转折对转折话题“杂”题目《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心论点:“杂”又何尝不是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分论点:“杂”的呈现构造起了文学之海的波澜壮阔;(1)“杂”营造着丹青之园的姹紫嫣红;(2)“杂”还为音乐殿堂铸就了它的辉煌璀璨。分论点(1)(2)(3)之间及与总论点之间便构成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它们都从属于总论点,都是总论点的一个侧面。二、议论文结构二(三)对照式:也叫“对比式”,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它能使论述过程更加严密,见解更具说服力。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经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比较,突出说明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简单模式:A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正面论据(理论、事实)对小结B本论(证明论点)论点反面论据(理论、事实)照小结C结论(评析照应)如:2003年高考作文《勿为情所障目》,“三大二小式”。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勿为情所障目。第二部分:分论点: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正面论证)分论点: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反面论证)“二小”第三部分:呼应标题,重申中心论点【例文一】常式例文学然后知不足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空,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提出论点)(正面)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的去学习。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随力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增多,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狭小的知识境界到更广阔的知识境界的升华。人们常说,“登高”便可以“远望”,远望才能够开阔视野。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境界愈高,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就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谦逊虚心.学习起来便靠是勤苦,所以他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反面)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其实,选种人的知识太浅薄不过了,任何博学多才的人都不会自满自足。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这种人即便有满腹的才学,也会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梦的云雀一样,从虚幻的云雾中坠落下来。摔在现实的岩石上。不是吗?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结果使中国变成一个匍匐在洋人铁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总结)不学无术,自高自大,同样是我们做学问的劲敌。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谦自励,才能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远进取。(本文作者张明厚,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解析】本文思路结构学然后知不足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体河水望洋兴叹井蛙自惭孤陋本体:我们学然后知不足本论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习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面说理比喻论证――以拓荒比学习层进论证――八个“愈”字正面举例(无)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自高自大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云雀之喻反面举例――清王朝闭关自守结论――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自谦自励,永远进取。[变式例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人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求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的结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本文作者田绪红,1985年考入清华大学)【解析】本文思路结构学然后知不足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体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本体学然后知不足本论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井底之蛙反面举例江郎才尽楚人学舟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然后知不足正面举例――芝诺的言行正面说理鲁迅语列宁语巴甫洛夫语结论引用:朱熹语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详细模式:对照式六步走点正反深联总“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或论题);略写(简洁,醒目,4行,可用两段开头法)“正”——正面举例论述;较详(排比列举事例,段的首尾要勾联论点)“反”——反面举例论述;较略(举例有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举例)“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最详(方法: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换论证,提办法,用驳论等)“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较略(一般联系青年与改革)“总”——总收全文,呼应中心。略写(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例文一】逆境与成材(点)正如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那么应当怎样正确看待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呢?(略)(正)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曾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与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较详)(反)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由此而沉沦。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较略)(深)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的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怎样,自己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材。(最详)(联)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和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略)(总)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几乎还没有什么机会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往往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主动找苦吃,在一些小的困难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将来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较略)【例文二】把握机遇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并不一定都能创造机遇,但当机遇来临时,我们都可要尽自己所能去把握机遇。[亮出观点](略)纵观历史的长河,有不少人因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而造就了辉煌的一生。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一个掉落到他头上的苹果,终于发现影响深远的万有引力定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革命,或许在牛顿以前,也有人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但只会抱怨,没有抓住深入思考的机遇。而善于思考的牛顿却抓住了这个降落到自己头上的“机遇”,为力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正面举例论述)机遇是公平的,当机遇摆在人面前时,有人抓住了,有人却失之交臂。同样是物理学家,科拉顿却不如牛顿那般的幸运,在研究磁生电的实验中,他因为“跑”而失去了发现“磁生电”的机遇。是的,上面的事例令人深思,其实机遇存在上的每个角落,所不同的是,有人抓住了它,而人却遗憾地放走了它。抓住了机遇的人,也因此抓住了人生;放走机遇的人,也因此只能平平庸庸地过完一生。(反面举实例论述)[正反对照]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中国于二千年加入世贸组织,这可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机遇,中国抓住了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开展国际贸易,因此近几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工业以及教育科研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深入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在于能够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来发展本国经济。世博会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呈现于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世界惊诧和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联系现实)其实,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应该善于把握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会把握机遇的人,注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会把握机遇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呼应开头]★★★格式的模仿是比较容易上手的,难处就是能否列出几个分论点,或列举出几个材料。于是,我们把常用的“三大三小”式变体为“三大二小”式,即把主体部分的两个并列点设计为“正反对照”式,这样,在思考设点的时候,不必都考虑三个并列点了。这种形式较“三大三小”式容易操作和掌握。开始阶段,我们先从这种结构入手训练,待掌握这种结构形式后,再让采用“三大三小”式布局谋篇。(四)启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