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等腰三角形(1)教学设计一、课题分析:学生在以前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前段时间探究过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的性质,比较习惯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但刚开始接触用符号表示推理,将文字命题转换为符号语言还不熟练。二、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②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③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益处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证明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发现、证明及应用。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3、学生学习方式①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②自主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③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五、教学活动流程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理、有序、有效的育人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以下活动流程:六、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1]动手操作,得出概念问题(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2)你能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吗?(3)你能举出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实例吗?教师用ppt演示问题(1)。学生动手折纸,剪纸,观察,回答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折纸,剪纸,标好字母并演示,提出问题(2)。学生举手叙述定义。教师引出课题,板书定义并画图,提出问题(3)。学生举例。教师引导、鼓励,用ppt演示图片,演示介绍腰、底、顶角、底角。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1)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归纳、举例,重新认识等腰三角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学生剪三角形的过程,从动态角度展示了等腰三角形的形成,并保留了中间的折痕,为后面证明性质添加辅助线作铺垫。[活动2]观察实验,猜出性质问题(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讨论)你能试着对你的猜想进行证明吗?教师用ppt演示问题(1)(2)。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教师用ppt演示问题(3)。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猜想性质1,学生比较容易,若证明有困难,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折痕添加辅助线。猜想性质2,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启发:1.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表格中的重合线段和角:①AB=AC,定义阐述,不必重复;②AD=AD,公共边,也不必阐述;③∠B=∠C,刚刚猜过;④还剩BD=DC,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⑤∠BAD=∠CAD,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⑥∠ADB=∠ADC,等于多少度?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⑦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的对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推理、证明的认识图形的全过程,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之后的自然延续,完成好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称轴是什么?学生会有不同回答: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底边上高或中线所在直线,教师追问: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线吗?从而引出性质2。3.引导学生对性质1做出三种不同证明,三种方法添加的三条辅助线有什么关系?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阐述猜想过程(教师刻意找教师参与过的小组的代表,他阐述的猜想过程又会引导启发其他同学)。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2)学生的归纳能否全面;(3)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活动3]推理证明,论证性质问题(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口述证明过程?(2)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3)你能把性质2分解为三个命题吗?(4)如果已知△ABC中,AB=AC,AD平分∠BAC,你能推出什么结论?教师用ppt演示问题(1)。学生分析性质1的条件和结论,并转换成数学符号,口述证明。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纠正和补充学生发言,ppt演示不同证明过程,板书性质1及使用格式。教师用ppt演示问题(2)。学生在分析性质2的条件和结论转换数学符号时会再次遇到困难,教师引导设问(3)和(4),这样学生会比较顺利的把性质2的条件和结论转换成三种数学符号形式,并运用全等分别证明。教师板书性质2及使用格式,强调等腰AB=AC是大前提,完善性质2分解的三个命题的文字叙述,归纳性质2的三个作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的规范性;(2)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增强理性认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演绎推理能力。[活动4]运用性质,解决问题问题(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3)地震过后,河沿村中学的同学们为了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教具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中点拴一条线绳,线绳另一端挂一个铅锤,把这个三角板的斜边紧贴房梁,结果线绳经过直角定点,同学们确信房梁水平。他们的判断对吗?为什么?例题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2.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教师用ppt依次演示问题(1)(2)(3)。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评判并引导学生归纳性质1的两个作用:求角的度数;②将线段间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角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用ppt演示例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为了分析解答的简捷明了,引导学生设∠A=x,板书解答过程。教师用ppt演示例题2。学生独立思考证明,他们可能还习惯于用全等三角形。教师引导运用“三线合一”可简便证明。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1)问题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化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例1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等边对等角”。列方程解决几何计算题是常用方法,学生要学会将几何的定理、等式转化为代数方程.(3)例2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三线合一”。求证:BD=CE.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情况,需分类讨论;(3)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4)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活动5]拓展探究,发展提高思考: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能发现等腰三角形中许多相等的线段或角,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发现等腰三角形中哪些线段相等?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得到两底角平分线、两腰的中线、两腰的高等。教师启发学生课后证明。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启迪发散学生思维。[活动6]梳理反思,布置作业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1)阅读本节课内容(2)课本P77─练习1、2、3P79─1、3、4题.(3)课本P82─5、6题.学生畅所欲言,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谈体会,并结合本节教学目标,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去归纳,用ppt演示本节教学目标及小结。(1)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统的认识。(2)培养学生养成及时梳理反思的习惯。七、教学说明(一)时间安排1.动手操作,得出概念———————————5分钟2.观察实验,猜出性质———————————12分钟3.推理证明,论证性质———————————9分钟4.运用性质,解决问题———————————12分钟5.拓展探究,发展提高———————————5分钟6.梳理反思,布置作业———————————2分钟(二)板书设计§13.3.1等腰三角形(1)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符号语言):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符号语言):4、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学生板演区)(三)教学自评: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个使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让学生从动手实验入手,发现、猜想、证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逐步懂得联系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