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对此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体制却远不能满足。这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点相似。所以积极借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现状从中做学教育改革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实用主义思想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和“儿童中心论”。[1]接下来我将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反思以及实用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整体转型,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1]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新移民潮的到来,美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且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即城市工业文明。然而,美国肌体的各个部分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各种社会问题在美国社会泛滥开来:农业问题、城市生活问题、贫民窟、商务和政治腐败、种族偏见以及贫富悬殊等。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美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教育同样受到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与现代化的美国不相适应。教育如何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界人士和社会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杜威就成长于这样一个时代,作为教育家。杜威深知,工业化在为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当时的美国教育现实却是,从欧洲传入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学校同社会生活相脱节,学校成为为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的场所,学生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杜威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和“儿童中心论”。[2]他的教育思想尽管引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争论,遭到各种质疑或批评,却长期蕴含着强大的影响力,从而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二、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与教育现状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与杜威时代的美国有诸多相似之处。我国目前也正处在一场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同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又急需大量人才的投入,这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知识高技术人才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门人才。[3]然而,我国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我国传统教育一般主张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智育上,一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严格按照分科传授知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偏重理论知识;在教育组织上,基本采用班级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多用注入式;在学习动力上,强调外加的动力;在师生活动上,强调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管理上,强调自上而下的统一性,这样启示就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这种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即便在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的学校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还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脱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学校教学不能及时满足社会上所需要的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来重新学习和适应。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现状的反思当前我国与19世纪末美国相似的社会大变革背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相似的变革要求。而传统教育理念、体制上存在的相近弊端决定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些重要观点对当今中国教育反思不足,深化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借鉴意义。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现状,我们择其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中“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思想的影响。目前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无论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反观国内,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无论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脱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有些课程和教材甚至十几年不变。而社会上所需要的一些新的知识能力教学学校却不能及时给以满足,学生走上社会后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来重新学习和适应。在道德教育上,这个问题犹为突出。学生所接受的大多是书本上整理好的抽象的道德知识和规范,许多既远远落后于时代和生活的变化,又缺乏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有力支撑和内化,因而当学生一旦真正踏入社会生活,马上就会体验到学校道德理论与现实明显的反差和冲突。这种反差和冲突不仅严重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功效,甚至会事与愿违使一部分同学产生逆反心理。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道德知识传授和道德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向同学们灌输纯洁高尚的道德知识,又要引导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辨清美丑,崇善抑恶,接受道德现实锤炼,在实践的基础上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2、“从中做学”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反思。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大量存在着脱离应用、脱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学生考高分和教师学校的攀比评级,教学内容上教师只会死扣课本,能创造性地理论联系实践的很少。教学方法上则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主性被扼杀,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4]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陈旧,实践能力薄弱,创新精神缺乏,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怎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解放学生于课堂,还学生完整的世界”在当今的中国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然,责任并不只在学校,家长对子女培养只关心分数高低,而忽视能力大小,子女参加“吃苦夏令营”时家长普遍在“苦”上弄虚作假;社会在择人用人上往往只看重高分高学历而忽略其它方面,无形中也诱导了对人才培育的错误取向。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改变“重分轻能”的教育观念,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3、“思维与教学”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反思。杜威十分强调学校的教学应该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他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它能做的或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优良的思维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摒弃那种把学生看成是只能对信号或刺激做出某种反应的消极客体的方法,强调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自己发现或领会所学的东西。而我国传统教育的最大缺憾就是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而不重视和鼓励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发挥;强调课程中心、课堂中心和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的教育活动。这样下来,学生的独立个性被抹杀,思维创造力被埋没,只会死记硬背书本上和教师课堂上讲授的东西,学到最后大家全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究其根源,还是我国教育体制上的“一考定终身”和应试教育机制使然。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旺盛,而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有限,因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只能择优分配。在现实中,择优往往演化为易操作衡量的“择分”。那么,要想在这场国家组织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就不能不服从国家组织的教学安排,就不能不采取“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难怪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会遇到这么大的压力,而且大都是学生家长最为反对。素质教育当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我们的考试却并不是有了素质就一定能通得过或取得高分的。这实在是当前我国教育无奈的悖论。只要“以分取人”的应试教育机制不彻底改革,那么素质教育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和实践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改革,以此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具有更强的紧迫性。因此,我国教育在顺应这一大趋势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借鉴别国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世界教育即生活。学校不仅需要提供知识,更需要提供广泛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经验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为儿童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经验生活的机会,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有利于教育的积极教育背景。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儿童目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所获得的经验无论从范围、深度和性质上讲,都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应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十分堪忧。这已经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如果学校和家庭仍然无视社会的变化和现实的要求,仅仅满足于营造一个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学校乌托邦世界,那么是很难培养出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2、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未来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不再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而是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4]传统教育往往不是去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下的思维统一,习惯于让学生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可能存在的多种答案的可能性。创新教育则是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和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创造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拔和培养适应教育的儿童。这种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庖,而是尊重学生特有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特殊性,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不在学生身心尚未充分发展时过早地给他们今后日益能够发现的东西。[4]为此,学校和家庭要营造良好氛围,不对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不要求互相攀比,更不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统一要求。3、从习惯养成到培养自律的优秀性格品质。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往往强调让儿童熟记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奖罚保证其行为中规中矩。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不是通过社会生活的锻炼内化而形成其自觉的行为习惯,往往是迫于压力,因而难免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很难经受往实践的检验。习惯不仅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风格,而且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倾向,与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由自律机制引导密切关联。人们普遍缺乏自律道德的一个深层的原因,恰恰是没有形成应有的行为习惯体系。没有习惯自相一致的内在引导,人的行为自然就很难做到自律。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认识良好习惯养成与性格发展及成才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其在社会交往和亲身“做”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4、广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历史的和来自工作本身的许多因素,使得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无论在思想上、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上,都成为一个相对保守、与社会发展主导方向脱离的群体。而一个脱离社会主流的群体,是否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结论应当是不言自明的。[5]因此,要想真正迅速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除需要有指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家长学校工程外,更需要务实地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挑战,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理论的人性化、科学性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参考文献:[1]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