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诚信”·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语》论“诚信”·一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第七节微课。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矣,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份量。不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讲诚信,却似乎活的也很潇洒自在,难道诚信真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吗?今天我们还到底需不需要诚信?怎么做才是诚信?今天的课程,我们将从这方面开始为大家讲起。《论语》微课第七节大纲1、诚信对我们的重要?2、如何建立诚信。3、《论语》中关于诚信的论述的解读4、有关学习的经典出自《论语》名言警句。5、历史典故与现代实践的结合。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大纲,提前发给大家,我们将从这几方面进行讲述。诚信呢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那么在整部15800字的《论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作为做人的一个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原则,“信”就是书信的信,信用的信。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矣,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譬如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如何能行动呢?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能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啊,他靠什么能够行走呢?在这里呢我解释一下,大车小车分别是指牛车和马车,大车小车车辕前面都有驾牲口用的横木,那么这个横木要怎么铆住呢?我发了一个照片,就是用木削剥了皮以后插在这个小孔里,才能把横木给固定住,这輗和軏就是牛车和马车上的木削,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木削,那肯定无法套住牛马,自然你的车就不能跟牛马一起往前行走。说到这儿,孔子又说了,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子,没有关键的木削不就无法真正地行走了吗?对于一个人来讲,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那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那个保障。换句话说,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靠信誉,你才能把人生这辆马车给驱动起来,啊,才能把人生这辆车给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你都倒不了、坏不了。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这也是能够保障你的速度。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的起来,要是没有信誉,没有这个小插销,好,就相当于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讲到这儿呢,我们接下来学习今天微课第二句出自《论语》的话,那么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中的教育理念之一,在《论语·述而》里面记载了一句话,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这句话翻译我们现代文就是,孔子用四种内容来教育学生,什么呢?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以及与人交往的诚信。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啊,就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内容,而在里面,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孔子还说啊,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的走过一生,凭的就是他为人的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的一生理应走的更远一些。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也不是活下来了吗?好像活的也不错,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了,说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的活下来,但是,换锋一转,他们迟早得摔跟头。的确,人要凭着正事去生活,如果靠的是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地去生活,那只是侥幸的躲过了灾祸。那么,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中国儒家提出的诚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不仅有价值,好像它的价值显得更加的光辉和伟大。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啊,信誉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为人怎么样,这都会反应在口碑里,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对一下信誉的份量。说到这儿,我想给各位小同学和家长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有一年村里呢发生了一场山火,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了一笔糊涂账,这债务怎么办呢?他的遗孀叫陈美丽,就是我刚才放的这个照片,三十一岁,一个普通的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面带着两个女儿,一个七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任,都落在了她肩上。陈美丽呢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在村子里贴了一张告示,还债的告示。她说自己的丈夫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很好,他为欠债的事一直心不能安,她说我不希望他走的不踏实,所以我要把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那么在还债告示贴出以后,很多人来找陈美丽讨债,真个债款前前后后加起来超过五万块钱,而其中将近四万没有任何的凭据,但是陈美丽全都人了下来,并且她替丈夫一点一点来还这些良心债。这个故事啊在当时中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找她的这些人当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债权人,陈美丽的还债告示就像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贪欲还是无欲。这个故事的确很感动人心啊,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而生活在如此困境当中的农妇,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为了救火牺牲,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已经把他的债还上了,但是他的妻子一定要还这个债,因为她不愿意让这自己良心不安,她这样做,就是为了一字,什么呢?我们在《论语》中提到的“信”字,这个“信”字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有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们真正心里的火种,我们看到,诚信不仅仅是传统经典中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它也成了普遍的一个民间的信仰。接下来我想讲一讲关于关羽的故事,关羽归汉的故事。建安5年,也就是公元200年,曹操攻破了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关羽被抓,曹操对关羽是惺惺相惜,一直希望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可以辅佐自己。但是他也看出来了,关羽不会久留,所以他一方面是诚心相待,一方面派自己的大将张辽去探听关羽的口风,他到底怎么想?关羽跟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经跟刘备有兄弟之约,生死结盟,我对他的忠心绝对不会改变,我一定不会留在这里,但是我会报答了曹公之后才走。那么过了几个月,机会来了,关羽斩杀了袁绍军中大将颜良,这时候曹操知道关羽已经报恩了,非走不可了,于是曹操对关羽是厚加赏赐,关羽呢把所有的赏赐都封存起来,并不带走,留下书信告辞,去找刘备。关羽走的时候,曹操的部将要去追,曹操把他们都拦住了,说各为其主罢了,不要追了。于是我们看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舞台上的关公形象,永远都是红脸的忠勇,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象呢?就是因为他诚实守信,从正史到小说,都记载或流传关于关羽心恋雇主的忠勇故事,一心想着兄弟之情。现在看《三国》系,大家都觉得很热闹,但是那些政治纷争之外流传最久远的最深入人心的,不还是那种真正的道德价值吗?比关羽这故事再早上几年,也就是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起兵去攻打扬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刘繇这边刚好有个老乡叫太史慈来投奔,太史慈这个人骁勇善战,有人劝刘繇重用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不干,只派他侦察敌情。这就是太史慈的照片,那么太史慈呢只带一个骑士,结果和孙策在神亭这个地方不期而遇,孙策却带了十三个骑兵,其中有韩当、黄盖等厉害的角色,太史慈是一点儿也不怕,拍马冲上前去跟孙策交手,两人打的是难解难分,孙策一枪击中太史慈的战马,夺得太史慈背上的短剑,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正当他们生死拼搏的时候,双方救援部队同时赶到,两人都被救了回来。接下来呢是孙策大军步步深入,终于活捉了太史慈,抓住太史慈以后孙策亲自上前给太史慈松绑,并且握着他的手问,你还记得当时我们俩在神亭的故事吗?如果那时我被你抓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不好说。孙策很欣赏太史慈的耿直,朗声大笑说,好,那我们就一起共事吧,于是孙策就迅速给太史慈任命了官职。后来太史慈的老上级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下还有一万多人没有归附,孙策就派太史慈前去招抚,孙策身边的人说,说太史慈这一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他肯定走了,回到老部下那里对不对?孙策却很放心,说太史慈抛弃我,那么他还会去投靠谁呢?孙策在阊门设宴为太史慈践行,问他说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呢?太史慈说不会超过六十天。果然,两个月到了,太史慈是如期归来,顺利完成孙策交代的任务,还招抚了一万多人全回来了。那么太史慈的信和关羽的忠,已经深深嵌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当中,反映了人们对于诚信的呼唤。我们看到,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啊,诚信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人品的高下,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有诚信,不仅可以利于社会,也能安顿自我。继续回到我们的《论语》啊,孔子看到当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礼崩乐坏的一个时代,就是很多礼仪都不被遵守了,所以他有这样的感叹,被记载在《论语·述而》里面,他怎么说的呢?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豪华,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啊!”那么这句话说的很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孔子说了,这个世界上,要说我能见到多少圣人,那我见不着,我能见着君子就可以了;要说我能见到多少善人,我也没看到,我能见到恒定如常保持好品德的人,这已经就相当不错了。孔子看待人和事还是有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就是放到今天这个社会,我觉得这句话依然闪烁着那种智慧的光芒。那么怎么做才是一个君子呢?孔子的“君子”啊,有这样一个定义,叫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文就是:你要做什么事,先把这个实事给认真做了,让言论跟在后面,而不要先说然后再做,这就是君子。所以孔子说,我只要能遇到这样的君子,能遇到恒定如常享有信誉的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那么这种所谓的恒常之心啊,恒定的如常的、有信誉的人的一个心态,其实应该是一个人立于这个世界、活在这个世界的基本的依托,孔子说,怕不怕有些人生活在很多假象里,他在迷惑世人的同时啊,其实自己也把自己给迷惑了。孔子说,本来你自个儿什么都没有,却装作啥都有,本来是空虚的,却装出饱满富足的样子,本来很困顿,却装作很有钱很奢华,这样的人是难以始终保持如一的,并且也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品德。那么在自己的生命中保持恒常之心,需要坦率的勇气,也就是说,一个人接受自己的现实,真诚面对自己,这是信的起点。我们今天说诚信诚信,诚是信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忠诚,没了一份真诚的真切的诚意,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对他人守信呢?同时在这里,孔子还提出了一个比诚信还要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能够有恒,啊,就是保持平常心。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混沌当中,幻想里,总幻想去完成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那么他始终做不到脚踏实地,也很难进步。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有一颗恒常之心,不轻易改变,就是对于自己的诚意,啊,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诚意,那么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对别人的信,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么你会常常陷于迷混当中,就会缺乏一种真实的自我估价,就把自己给整蒙了,然后你怎么去面对别人?这就是很假象的一种东西了。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很有意思啊,有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想出去吃点东西,本来想去菜园里吃点白菜,这时早晨初升的太阳把它的影子投射的很长,山羊一看,天呐,我这么高大,我吃什么白菜?我上山吃树叶去。它转身往山上跑,等抛到山上大树旁边,天都快到中午了,太阳照在山顶上,这时山羊的影子特别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