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与历史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李梦云1(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通过对班达“知识分子哲学王”理论、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古尔德纳“知识分子新阶级”理论和萨义德“业余知识分子”理论的阐释与比较,分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内涵的演变,以促进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反思,呼吁知识分子精神的回归。[关键词]:知识分子;文化领导权;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3)03-0069-04《东岳论丛》2013年第3期知识分子研究是个古老而长青的话题,其研究成果可谓灿若繁星,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一词发源地的西方国家,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更是成熟和丰富。但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多变的研究领域,随着时代的推移及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发展,这从西方几种比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理论的流变发展可以看出。理性地分析这些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知识分子”是一个外来词,出自近代欧洲。在词源上,学界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有两个源头:一个是intelligentsia,一个是intellectual。Intelligentsia由俄文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阶层)转化而来,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指沙皇时期从西欧留学回来的一批俄国人,因为深受西欧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的强烈的疏离感和背叛意识”。2他们以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著称,经常被称为“批判性的知识群体”,也被称为“知识阶层”。Intellectual则出现在19世纪末的法国,起源于“德雷福斯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一批能够超越自身专业领域、并为正义和良知而奋斗的学者,对现存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这批人后来被他们的敌对者称为“知识分子”。“德雷福斯事件”使“知识分子”一词被广为流1李梦云(1978—),女,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博士。2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传和使用。作为“知识分子”概念的两个源头,无论是俄式的“Intelligentsia”还是法式的“Intellectual”,虽然他们各有其历史渊源,但在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性以及社会关怀的价值理念上却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把知识分子界定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不仅致力于自身专业工作,还热衷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深切关怀国家、社会公共利害之事,依据公平与正义、自由与理性等人类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知识分子内涵的界定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精神不断积淀并被传承下来,成为西方知识分子观念中一个重要特点。一、知识分子的超越性价值高度朱利安·班达在其1927年创作的《知识分子的背叛》中对知识分子内涵的经典概述: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王(philosopherkings),是甘冒被烧死、放逐甚至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也能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权威的人,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可以看出班达是站在很高的价值高度来界定知识分子的。班达所处的时代让他在精神上深受德雷福斯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些事件使得他对于知识分子的使命有着毫不妥协的看法。他认为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传统的文化和伦理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渐趋衰微以及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物力论等形形色色现代思潮的日益高涨,人类社会进入了“政治的时代”,种族的激情、民族的激情、阶级的激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激情碰撞出来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的对峙与仇恨还获得了理论上与组织上双重的推波助澜,披上了科学的、正义的、道德的外衣,政治激情的组织化、合理化和普遍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的羞耻感、恐惧感与罪恶感不复存在,贪婪、野蛮与杀戮变得肆无忌惮,人类文明的希望变得遥远而渺茫。而造成这一切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知识分子的背叛,即“知识分子假借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背叛了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3。在班达看来,尽管以往的历史也充满杀戮和战争,但这一切并不可怕,因为有知识分子的守护,人们能依然坚守普遍的正义与道德;因为有坚守、有敬畏、有知识分3[法]朱里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译者序。子的引领,这个世界不会陷入疯狂,人类文明秩序依然。但班达所处的时代让他深感失望,在那个政治激情高涨的年代,本来应该依靠理性、正义和道德来遏制人们日益膨胀的私利与仇恨的知识分子,却做出了与自己的使命完全相反的行为。班达说“我称之为以捍卫诸如正义和理性等永恒不变的和大公无私的价值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已经为了实际利益而背叛了自己的使命——在我看来一点儿也没丧失其真实性,情况完全相反,他们彻底放弃追求真理,而是完全背道而驰了”4。班达认为知识分子完全背叛了自己的使命,他们介入到狭隘的民族、政治、权力与利益的争端中去,逐渐成为了极其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和极权主义的刽子手帮凶,向罪恶妥协或献媚,他们让价值不复存在,正义的信念彻底崩溃。这正是班达所极力批判的。班达所界定的知识分子带着神圣灿烂的光环,似乎使人只可仰望而不可企及,也正是因为班达对于知识分子极高的期盼,使他对于现实中知识分子给予了痛心疾首的批判。班达笔下知识分子这种对于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对于使命的承担,在今天这个价值崩溃的时代显得极为珍贵,让人心生向往。但也正是这种“哲学王”的高度,使班达笔下的知识分子群体人数太过稀少,在现实社会中似乎也难觅踪迹。我们看到的总是与特定阶级、阶层密切联系的具体的知识分子。在这一方面,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Gramsci)的“有机的知识分子”理论颇具代表性。二、有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狱中创作的有机知识分子学说摈弃了传统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作为划分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标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并不局限于那些从仅事脑力劳动的少数人,只要进入某种精神活动和社会关系,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作出文化选择,这样的人都是知识分子。葛兰西依据知识分子在社会关系总体中担负的社会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两类: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的知识分子。所谓传统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历史上产生的而现今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已经消灭,凭借文化的持续传承而保持相对稳定地位的知4[法]朱里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949年版序言及其注释。识群体,典型代表如文人、教士、行政官吏等。而有机知识分子则是依托于一定阶级的发展而出现的,并且与阶级或企业直接相关,这些阶级或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权力,以控制运用知识分子来获得利益。因此葛兰西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主在创造自己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专家、新文化的组织者、新法律系统的组织者等”5,这些都是有机知识分子。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其有机知识分子理论是在分析一战后中西欧国家革命失败教训以及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不同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所须的文化策略的一种思索,他把无产阶级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制造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来掌握文化领导权置于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斗争之上。葛兰西认为传统知识分子与旧的社会制度相联,思想保守落后,他们并不自觉或不承认知识分子的“有机性”,阻碍历史前进,所以必须对传统的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积极进行转化。而有机知识分子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是新生阶级的知识分子,代表着历史的未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葛兰西认为有机知识分子在维护阶级统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无产阶级要积极造就本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通过知识分子发挥智识、教育和组织功能,提供新思想,创造本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世界观和哲学文化,并把这种世界观变为广大群众的信仰,从而在意识形态上获得统一性,最终掌握文化领导权,然后在可能的适当的时候掌握国家权力。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反映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19世纪电力革命后,科技及管理人员大规模进入生产领域,再加上教育水平和规模的不断提高,科技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总体结构也从传统的人文型为主导向科技型为主导转变。葛兰西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的改变,扩大了知识分子概念的外延,使得绝大多数在知识生产或分配相关领域工作的人都成为了葛兰西所定义的知识分子。三、作为文化资本占有者的知识分子新阶级同班达和葛兰西的观点不同,作为“新阶级理论派”成员的美国社会学家艾尔文·古尔德纳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中指出,知识分子既不是超然的“哲学王”,也不是某个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自己就是一个5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新的阶级。在古尔德纳看来,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正预示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新阶级”的兴起。古尔德纳“知识分子新阶级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资本”将取代“货币资本”成为社会统治的基础;而作为“文化资本”占有者的知识分子也将取代原有的资产阶级而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古尔德纳界定的知识分子新阶级由人文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分子组成,他们的标签是文化资本家,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将历史和集体所创造的文化据为己有、变成资本,并从中牟利。与其他阶级比较起来,新阶级拥有的文化资本量相对较大,其收入的大部分也来源于此,而且他们的文化资本在某些方面是专门的。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知识的生产和拥有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文化资本取代货币资本将成为必然,这种发展趋势也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中逐渐处于一种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为新的阶级。新阶级最核心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有共同的言语方式,即批判式言论文化,这是构成新阶级价值观的主要部分。“批判式言论的规范号称有权评判所有的社会阶级和权贵的行动和言论。从批判式言论的角度出发,所有号称真理的说法,无论其社会出处,都要以同样的方式评判。”6这样传统权威界定社会现实的权力就被无形剥夺。同时新阶级的话语文化寻求控制一切,包括控制自己的话题和自身,他们垄断真理,并使自己成为真理的守卫者。但新阶级因为上升途径及发展科技的兴趣受阻,尤其是他们所能享受到的财富和权力与他们所拥有的大量文化极不相称时,新阶级开始异化。新阶级认为世界应该由像他们这样具有超凡能力、智慧和科学知识的人来统治。但在现实中,新阶级却常常被一群毫无专业知识但却握有权力的旧官僚统治着,这使得他们觉得压抑和不满,因此新阶级要推翻旧阶级的统治。这个新阶级目前还没有完全成为统治阶级,他们还处于上升阶段,但古尔德纳认为这个阶级手中“至少握有一张历史前途的抵押证”。可以看出古尔德纳的很多观点具有超时代的预见性,在当时的背景下他就已经预见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资本的重要及知识的力量。古尔德纳乐观地把知识分子新阶级看作未来的统治阶级,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新阶级自发性的形成。但古尔德纳的言说缺乏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这也使得他的“知识分子新阶级理论”颇受争议。古尔德纳和葛兰西一样,把知识分子与权力、政治紧密相连,背离了班达笔下传6艾尔文·古尔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杜维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统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的坚守。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一轮轮新的经济危机下,知识分子新阶级难如古尔德纳所愿,他们的专业技术越来越异化为资本的断利润的工具;知识分子新阶级的批判式言论也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德华·W·萨义德提出了“业余知识分子理论”。四、坚守正义的知识分子公共情怀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综合了班达笔下知识分子对于价值的高度追求性、葛兰西笔下有机知识分子面向公众的世俗性和古尔德纳笔下知识分子言论文化的批判性,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观。萨义德主张的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他们是搅乱现状的人、流亡者和边缘人,核心是业余者,他们居于主流之外,抗拒现实,不被收编,从旁观察并监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