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企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复习内容•什么叫组织?•什么叫管理沟通?沟通的方式?程序?•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管理?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学?•领导?•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产品开发策略?•波士顿矩阵?管理学的框架、教学要点及重点案例剖析1个中心:改变(change)2条主线:时间和空间3个目标:学懂一套行话(术语)了解一套观念培养一种习惯概述2管理思想的演进2计划4组织4领导2控制2管理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概念、本质与特征二、管理理论发展史(泰勒、法约尔、韦伯、梅奥、明茨伯格、西蒙等)第二章企业一、企业的概念、类型二、中、日、美企业管理实践比较第三章管理的职能一、计划(MBO目标管理、环境分析)二、组织(幅度、层次、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变革等)三、领导与激励四、控制一、产品寿命周期二、产品品种结构分析第五章决策第四章产品研究方法一、决策理论二、决策问题类型三、决策方法1.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表、决策树)2.非肯定型决策方法(决策原则)3.肯定型决策方法(本-量-利分析法)第一节绪论一、管理的定义1.源于意大利文Manegiare和法文Manage,原意是“训练和驾驭马匹”的意思。2.一般管理的定义(1)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众多的相互竞争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2)管理是人类为了使系统的功效不断提高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3)管理是一种文化活动,有目的、有意的行为3.管理者对管理的看法(1)管理就是领导(2)管理就是拍板——决策(3)管理就是控制(4)管理是通过他人实现自己的意图(5)研究“义”、“利”的科学利:用刀来收获——如何把蛋糕做大义:“義”——如何把蛋糕分公平收获——评价系统——分配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活动。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凡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共同劳动和集体活动,都需要协调,需要管理管理,以统一步调,并按一定要求达到预期目标。共同劳动和集体活动的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协作面越广,管理工作就越复杂,越显得重要。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用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1)管理就是让其他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他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3)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过程,来协调所有的人力和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目标。(4)管理是特定的组织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完成的。管理是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协调组织中群体行为,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用人、激励、领导和控制等等活动,达成组织现实和未来的目的与目标的过程及理念。2、管理的复杂性1、管理所面对的环境不可模拟、不可重复;2、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人群;3、管理既有规律可循有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4、管理是仅仅依靠理论学习学不到手的艺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运用管理理论通过管理实践有效地解决面对的管理问题。3、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艺术:突出个性、差异、特殊科学:研究一般、共性管理研究是现实人的行为和控制——制度体系+具体操作现实人(理性+非理性):科学的措施+行为心理措施与方法制度体系:科学具体的管理和操作:艺术一般而言,用人、领导、人际关系、沟通、时间运用等等都更倾向于艺术性。管理的职业更象是法官、医生而不是科学家。管理无定式,管理无教条三、管理的本质协作劳动产生了管理人力财力物质信息投入一入入组织目标的达成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的必不可少组成部分(1)有目的(管理目标)(2)实现的方案和方法(管理手段和程序)(3)领袖(管理者)组织构成系统形成集体,集体的功效远远大于组成系统的个体功效的简单之和。管理的本质——“放大所管系统之功效”四、管理的手段和工具1、机构体制:机构是使管理对象构成系统的手段,没有机构就不成系统,便无法管理。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能和功效;2、政策、法;3、人: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4、信息:信息沟通是社会系统高于生物系统和无机系统的主要特征,信息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工具。五、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一般管理的科学。它既不是企业管理学,也不是行政管理学,后二者是研究特定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个别运动规律的学科。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即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第二节管理理论发展史1、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之前)2、古典的管理思想(19世纪末-1930年之前)特点:以“事”以“物”为中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3、中期的管理思想(1930年-1945年之间)特点:从以“事”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研究调节人际关系、改进劳动条件等来提高效率4、现代管理思想(1945年之后)特点:管理理论丛林(孔茨对管理思想的分类)一、管理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1.早期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中国传统管理思想2.亚当斯密及其劳动分工理论1776年,《国富论》——劳动分工是组织与社会受益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一)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的内容:(1)以提高效率为中心(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挑选“第一流工人”(3)工人操作、使用的工具、作业环境的标准化(4)制定合理工作量——工作定额原理,实行刺激性的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与雇主的“精神革命”——效率提高、双方获益(6)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工时研究、标准化)(7)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8)实行职能工长制科学管理的意义与局限意义:(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工厂效率的普遍提高。(2)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4)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与制度,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局限:(1)“经济人假设”(2)机械模式泰勒的追随者亨利·甘特、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福特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他的妻子莉莲·吉尔布雷斯:亨利·福特流水线(二)法约尔与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1841-1925)——“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的内容:企业活动类别与人员能结构:1、技术性工作:生产、制造2、商业性工作:采购、销售、交换3、财务性工作:资金的取得与控制4、安全性工作:员工劳动安全、设备使用安全5、会计性工作: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6、管理性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随着职位的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降低,而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大,并与企业规模相关。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的一般原则:原则是灵活的,关键是如何运用他们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挥的统一6、员工个人服从整体7、合理的报酬8、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理10、秩序11、平等、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主动性与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与人员团结(二)法约尔与现代经营管理理论跳板原理:一般管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贡献:(1)对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的一般研究。(2)十四原则对实际工作者的帮助。(3)管理职能的划分,高度抽象,使管理成为规律性,从而形成体系。(4)对企业组织的严密化和合理化具指导意义。(比泰勒的更具系统性和理论性)(5)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局限:原则过于僵硬,使实际工作者无法遵守。(三)韦伯与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1864-1920)《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A经理B主任C工长D监工E工头F工人GL经理M主任N工长O监工P工头Q工人命令报告命令报告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种类型的权威——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2、理想的组织形态——“行政性组织(bureaucracy)强调组织观念,超越人事因素,严格按照行政手续办事的组织体制,代表了非人性管理的最后阶段,具有最高效率。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的分工对每个职位上的组织成员的权利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并作为正式职责使之合法化。2、等级严密所有的职位都按照权力等级进行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严密的指挥体系。3、规范录用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4、正式的规则和制度。5、非人格性规则和制度的实施具有一致性,避免掺杂个性和员工的个人偏好。6、职业定向行政管理人员是“职业”管理人员。(四)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行为科学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后期称行为科学。1949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会议,行为科学,1953年芝加哥大学成立行为科学研究所1.梅奥与霍桑实验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目的是寻找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项试验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地点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所以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历时九年,分为四个阶段(四项实验):1、工厂照明试验——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2、继电器装配试验——新环境的影响(例如:改变工作作息时间、缩短工作日等)。3、大规模访问交谈(2年2万人次)——职工态度(绩效不仅取决于个人自身,还取决于群体成员。4、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以集体计件制刺激,形成“快手”、“慢手”的压力以提高生产率。试验发现许多行为准则会影响工人的行动(如干多干少、与管理人员的沟通等)。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神秘化组织传统的组织合理化、合法化组织的影响。(即: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于1933年,著《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人际关系学说的贡献与缺陷贡献: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导致了管理上的一系列改革(1)提倡职工参与决策,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士气(2)鼓励上下级意见交流,允许下级向上级提意见和建议(3)建立面谈制度,以消除不满和争端(4)改变干部标准,重视干部自身的人际关系及协调他人关系的能力(5)强调对管理者的教育和训练,以改变他们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6)美化环境,建设娱乐、运动、生活福利设施,重视、利用和倡导非正式组织缺陷:(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2)过分强调感情作用(3)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外部监督、工作条件、作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2.马斯洛与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马斯洛两个基本论点: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其行为。已经得到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它需要更迫切。只有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贡献:1、已被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2、需要复杂多变3、低层次满足后,才有追求高层次4、满足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途径更多缺点:1、需要并不一定依层次而上升2、许多行为不止满足一种需要(如薪酬)3、一个人的自我观感会影响需要层次对个人动机的激励3.X—Y理论:X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