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建筑石膏雕花历史渊源研究一、概述石膏雕花是新疆维吾尔族建筑中非常重要的装饰形式,它在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陵墓、民居、商业建筑上都被大量运用,它的纹样主要有植物纹、几何纹、书法纹几种形式。主要运用在壁龛、米合拉甫、纳米尼亚、门楣等部位。纹饰造型是根据不同的墙体造型设计形成,构图形式遵循了伊斯兰艺术不喜空白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形式,讲究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动感与静感、节奏与韵律,构成形式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在透视中,没有平行线和消灭点的概念,不管是在哪种图案纹样中,都没有固定的视点,在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都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常常是多个角度来反映一个事物。同时还可以随心所欲的左右延伸,表现了一定的灵活性,这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有共同之处。从色彩上,维吾尔族人使用各种艳丽的颜色进行装饰,同时也不注重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对物体立体感的塑造,没有单一的光源,不需要画出阴影,而是采用色彩并置、交叉、对称等的方法来达到装饰效果。石膏雕花的制作方法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传统式是用桑皮纸拓绘,在雕花之前用桑皮纸做粉本反复拓绘出底花。再用针或铁锥按花形纹样扎或烫成小孔,一次可多达数是十张,如需要可用其做底稿再复扎或烫,工匠世家就是用这种方法保留花样。但为防止粉本丢失,凡是传统纹样,所有艺人都是口传心授,把程式化的画稿记在心中,不留粉本;现代式是模翻法,由于这种方式简便、成本低、效率高,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雕制方法,特别是大型石膏花装饰,多先制木模,再翻成毛胚,然后精心雕刻拼接镶嵌在墙壁上。除此之外还有直接雕、模戳等形式,但都不常用。二、石膏雕花历史渊源研究伊斯兰艺术在传入新疆之前,吸纳了希腊拜占庭艺术、波斯萨珊艺术和阿拉伯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传入新疆之后,虽然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但依然有佛教、道教、喇嘛教、祆教等宗教存在。同时新疆又处在多民族、多语系地区,还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新疆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形态之中。在维吾尔族建筑装饰中,石膏雕花装饰形式最能体现此特性。从相关资料考证,石膏被作为一种装饰材料的出现并不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出现而出现的。目前在新疆维吾尔族建筑中大量运用的石膏雕花装饰也不是现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早于琉璃砖、马赛克等装饰材料。石膏作为一种物质材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时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变成荒漠之前,那里曾经是一片膏腴之地。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己生存休戚相关的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又处在一种农业民族意识中,他们的生存全依赖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荫庇,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神的意志,处于对这种原始宗教和神的崇拜,他们用石膏雕刻了众多神像,特别在苏美尔时期石膏作为一种艺术材料被大量使用。如在大马士革叙利亚国立博物馆有在公元前3000年雕刻的伊斯达尔女神像;在巴格达伊拉克国立博物馆有公元前3500-3000年用石膏雕刻了祭祀大瓶;公元前2750年,绘画《群雁图》是用石膏着色。在公元前3000年拜占庭时期用马赛克和石子装饰之前,使用的是小块石膏进行装饰。最早的伊斯兰建筑是在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造的“先知屋”,在材料的运用上和普通的阿拉伯人的土坯房没什么两样,建筑材料是用普通的枣椰树干和土坯修建,墙面装饰由石贴面饰带、玻璃彩砖、大理石进行装饰。直至公元7世纪中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的建立,伊斯兰建筑在形制和装饰上受希腊文化和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伊斯兰建筑的形制和装饰趋于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倭马亚早期,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710-715在位),在大马士革修建的清真寺中运用了马赛克镶嵌和粉画进行装饰。到后倭马亚时期的马格里布和安达卢西亚时期,当地的人们开始用镂孔的石膏勾勒出几何纹和植物纹。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这对伊斯兰石膏装饰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巴格达处在人类远古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它属于波斯帝国的版图,因此在政治、文化、艺术和宗教方面深受波斯的影响。当时波斯帝国大量运用巨石作为材料修建豪华的宫殿建筑,石块和石块之间的衔接处是用溶化的铅和铁汁。到了大流士一世时期,采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砖砌建筑,取代了石砌建筑,又由于木材在美索不达米亚极端缺乏,而石膏比较常见,当地人们利用石膏容易切割、凝结速度快、黏和性强的特性进行大型修建和雕刻。公元838年,哈里发木耳台绥木萨马腊时期,清真寺的墙面和天花板均采用萨珊波斯王朝流行的石膏板作为装饰。这一时期的清真寺及天花板采用的石膏板雕饰是直接由美索不达米亚传承过来的,科普特工匠按照穆斯林的习惯装饰清真寺,图案多以对称的连续纹样,主题为菊花、玫瑰等纹样。这种雕花图案构成了阿拔斯王朝建筑艺术中最突出的因素,同时也是石膏雕花装饰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公元7世纪中亚被阿拉伯人征服,中亚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它的地方性风格从伊朗萨珊王朝的东部各地和花刺字模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和新疆,中亚早期艺术受晚期罗马、拜占庭和印度的影响,晚期受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它与伊朗萨珊王朝的艺术和突厥草原艺术具有同源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一起构成共同的综合体。石膏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成为中亚古代晚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在中亚古代早期,主要建筑材料是砖坯和夯土,装饰材料是石头和陶片,到了古代晚期中亚各种石膏被用于建筑装饰中的雕刻和铸造,在公元6-8世纪乌兹别克布哈拉建筑群中有大量精美的石膏雕刻,到公元9-12世纪石膏雕刻在中亚地区得到广泛普及和发展。在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军队占领中亚一带,当时新疆广大地区是在唐朝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管辖之下,佛教占据主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建筑中就用石膏雕花进行装饰,图案形式主要是以整齐的几何线条,丰富的花鸟、动物图案,图案样式主要是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还有的是几何形和动物相结合的特殊形式。在色彩上主要以红、黄、白、蓝、绿、棕色为主。当时的制作方法是先用草泥抹面,然后再摸上一层放入羊毛或红麻的泥面,再涂上胶水(鸡蛋),用石膏粉在上面刻出凸形和凹形的纹样。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之后,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佛教时期的雕像被拆除,但是房屋的建筑形制,如壁橱、麦热普、米合拉甫的结构与形制及石膏雕花形式与纹样大部分都是沿用佛教的形式。从佛教结束到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鄂尔浑王朝(744-845),赣州维吾尔王朝,十部王朝(866-1351),喀拉汉王朝(840-1212),莎车王朝几个时期,生活形式从游牧到定居,建筑形式从帐篷到清真寺、麻扎、民居。建筑装饰也随着居住环境和建筑业的发展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发展。特别在十世纪初喀拉汉王朝的建立,这一时期以喀什为中心,经济繁荣,城市文化发达,同时也产生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如公元1442年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建立是新疆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布局、造型、结构和石膏雕花装饰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从此,石膏雕花以地方性风格发展起来。在雕饰元素和色彩上受佛教、摩尼教、祆教等宗教艺术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吸收了新疆当地的装饰内容和形式,在纹样上增加了当地的巴达木花、葡萄花、石榴花、苏赛尔、亚扎科尔古丽等纹饰,在形式上除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外,还有单独纹样、角偶纹样等,在布局上采用并列、对称、交错、循环等手法灵活构图,形成多变又完整的结构形式。在雕刻手法上主要采用平面线雕和平面线浮雕。色彩表现也更加丰富多样,对比鲜明、强烈。喀拉汉王朝至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石膏雕花的雕制方法和表现形式更趋完善,在雕制方法上除了传统手工雕刻之外,还采用模翻法和戳模法等方法,在颜色上出现了金粉施彩的装饰形式,在纹样内容和布局上也越来越多样化,使石膏雕花这一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促进了我国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