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氏将伐.颛臾伐:攻打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颠覆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D.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加强解析:选B。颠:跌倒。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C.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今由与.求也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解析:选A。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B项“者”,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C项“与”,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欤”;②连词,表并列。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孔子反对攻伐战争的一项是()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解析:选D。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②是冉有的话,④是冉有强调攻打颛臾的理由。排除这两项即可。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伐”,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B.“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C.“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和“是社稷之臣”三句并列,说明颛臾不该被攻伐的理由。D.孔子针对冉有的借口,以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解析:选D。D项“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错误,应为“严厉地批评了冉有不能制止季氏进行战争的错误”。二、语言运用5.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2)示例: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飞到九霄云外去。6.将下面带序号的句子分别填入横线处,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解析:根据横线前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要符合人物的人格。答案:③④①②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颛臾..(zhuānyú)洿.池(wū)弃甲曳.兵(yè)B.柙椟..(xiádú)论.语(lùn)相.夫子(xiànɡ)C.豚.彘(tún)狗彘.(zhì)庠.序之教(yánɡ)D.数罟..(cùɡǔ)孝悌.(dì)衣.帛食肉(yì)解析:选A。B项“论”应读“lún”;C项“庠”应读“xiánɡ”;D项“悌”应读“tì”。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解析:选B。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前一个代“五亩之宅”,后一个代“百姓”;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C项,前一个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判断语气;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个意思是“按”。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邦:诸侯封地B.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D.直.不百步耳直:简直解析:选D。D项“直”应为“只是”。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移其粟于河.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B。B项“后世”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A项“以为”在文中的意思是“让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河”在文中的意思是“黄河”;今义“河流”。D项“然”在文中的意思是“这样”,“而”在文中是表顺承的连词;今义“然而”连用,表转折。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负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B.请.以战喻请:请您斧斤以.时人山林以:按照C.申之以孝悌.之义悌:兄弟友爱然而不王.者王:统一天下D.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解析:选C。A项,负:身上背着。B项,请:请允许我。D项,或:有的人。6.下列不.属于有关孟子的发展生产措施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选D。D项是教民,属于精神文明范畴。7.下列对所选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孟子直接对梁惠王的批评。C.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D.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选B。B项是孟子对整个统治阶级的批评,而非直指梁惠王。8.翻译下面的句子。(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今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无人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了,却不知道开仓救济。(2)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的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二)类文阅读(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解析:选B。B项,渝:改变。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C。A项,第一个是介词,到;第二个是介词,与,跟。B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C项,均为连词,那么。D项,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选A。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